标签:
原创摄影游记黄姚古镇400年带龙桥名人对联上百幅兴宁庙林作楫中华牌匾古戏台 |
分类: 古村古镇 |
400多年的带龙桥成为抗洪保镇之功臣
图/文
说起桥,大家很熟悉,有水的地方才有桥。桥的种类分钢筋水泥桥、悬索桥、斜拉桥、铁索桥、石桥、木桥、
钢桥、竹桥、浮桥、拱桥、吊桥等等,桥的作用是连接水的两岸人们方便通行,不会因为水而阻隔人们的相互
交往。
据查中国拱桥,始建于东汉中后期,已有一千八百余年的历史。在古代桥梁中,以石拱桥为主要桥型。古今中
外名桥,如赵州桥、卢沟桥、悉尼港桥、克尔克桥等,遍布世界各地,在桥梁建筑中占有重要地位。茅以升是中
国现代桥梁工程学的重要奠基人,20世纪30年代,他在钱塘江上建成了中国人设计和施工的第一座现代钢铁大
桥,50年代领导建设了武汉长江大桥。
我今天要讲述的桥,很小,很不起眼,如果不是水面滔滔的话,只会认为它就是过路的通道,在世界范畴上称
不上之最,但是在广西,在黄姚,却是大名鼎鼎,这座桥的名字叫“带龙桥”,距今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在
曾经的岁月中,起到的作用却不能小觑。
小桥流水是黄姚古镇的特色之一,“有山必有水,有水必有桥”。
十几座几百年历史的小桥,将古镇串联起来,构成了浑然一体,天做地合的人间天堂。
这些桥中,带“龙”的桥最多,其中有带龙桥、双龙桥、护龙桥、佐龙桥等等,这些桥形态各异,独特精巧,作
用极大。而龙,这个中华民族传说中最神圣的物种,始终庇护着古镇的平安,得以让千年古镇繁盛至今。
带龙桥是黄姚古镇15座古桥梁中最大的阶梯石拱桥
带龙桥始建于明朝万历三年(1575年),清乾隆二十三年(1759年)重修,为古黄姚八景之一,距今有438年历
史。带龙桥以青石板为材料,由两个桥拱组成,桥长22m,宽3m,有两拱,一大一小,大拱离水面3.2m,直径约
5.6m;小拱是旱拱,离地面2.55m,直径约3m。平时,江水从大拱流过,洪水期间,小拱则起分洪作用。桥面全部
用当地的厚石板铺成,石板之间用特制的铁卯连锁,把桥面牢固平整地连成整体,将中立均衡落到桥拱,防止石
板日久向两边分离。
对于一个以水为生的小镇,能驾驭洪水无疑是一个重大的突破,这也是黄姚历经千年仍能完好地保存的主要原
因。带龙桥重修至今,依然牢固如初。除了供行人来往,桥面用腰形铁块连锁的石板还能在发洪水时作分洪之
用。
护龙桥亦名兴宁桥
护龙桥位于黄姚古镇兴宁庙前,建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距今有262年历史,是南北走向的单拱石桥。护
龙桥长11.7米,宽3.1米,高2.9米,拱跨6.1米,桥面两边有30厘米高的石栏,可供游人休息观赏。
黄姚石跳桥
石跳桥始建于清嘉靖十六年(1811年),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整座桥长19m,由31个石墩组成,石墩由两块
高矮不同长宽相同(约35㎝)的正方形面青石条组成。高石墩露出水面,较矮的石墩埋于下方,起支撑作用,而
31个石墩间距按人行走步伐恰当排列,既利人行,又不影响泄洪。而且由埋在河床下的松木固定在一条直线上,
上小下大,既小巧,又牢固。
黄姚佐龙桥
佐龙桥在黄姚古镇北面,始建于清乾隆二年(1783年),距今有230年,因桥面狭窄,经常出事故,后人索性在
桥边增建一桥,连成一体,取名双龙桥。据专家说,这种桥在建桥史上也是罕见的。佐龙桥长8米,高3.6米,宽
5米,石结构,桥边有石栏杆作为护栏。桥东有佐龙祠,桥西有宝珠观,桥下有鲤鱼跳龙门等景观。
黄姚古镇历代诗家题咏对联很多,在庙宇、戏台等地,多有留存。
宝珠观:在黄姚街东,明万历年间建。
头门对联:佛日光明临远迩禅关山水最幽灵
作
古戏台:在黄姚古镇正大门外广场
前
后
作
兴宁庙:在黄姚街东,明万历间建,清乾隆二十年重修,并建真武亭、护龙桥。
外
作
内
作
内
作
兴宁庙牌匾的故事
“且坐喫茶”匾牌被选为中华16块名匾之一,喫(chi)即吃的意思,是清朝乾隆三十年由黄姚举人林作楫所
书。
相传周公与李妹两个神仙斗法,民间叫吵架,谁也争不赢,于是到北帝面前请求判决,北帝对他们说:“莫急,
且坐——吃茶——”。吃完茶,两位神仙心平气和不再斗法。
黄姚八景:带龙桥、兴宁庙、宝珠观、戏台、文明阁、天然桥、聚仙岩、孔明岩。
下图为阶梯式拱桥“带龙桥”
带龙桥为古黄姚八景之一,以青石板为材料,由两个桥拱组成,桥长22m,宽3m,有两拱,一大一小,平时,江
水从大拱流过,洪水期间,小拱则起分洪作用。桥面全部用当地的厚石板铺成,石板之间用特制的铁卯连锁,把
桥面牢固平整地连成整体,将中立均衡落到桥拱,防止石板日久向两边分离。
护龙桥位于黄姚古镇兴宁庙前,故亦名兴宁桥。
建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是南北走向的单拱石桥。护龙桥长11.7米,宽3.1米,高2.9米,拱跨6.1米,桥
面两边有30厘米高的石栏,可供游人休息观赏。
兴宁庙在黄姚街东护龙桥边,明万历间建。庙背靠隔江山,面向真武山,左有鼓乐亭,壁上画有八仙醉酒图;右
是牌坊,青砖墙,琉璃瓦盖。庙中有一牌匾上书“且坐契茶”, 是清代举人林作揖所书,1989年被定为“中华
右图下角是护龙桥
佐龙桥在黄姚古镇北面,始建于清乾隆二年(1783年),因桥面狭窄,经常出事故,后人索性在桥边增建一桥,
连成一体,取名双龙桥。据专家说,这种桥在建桥史上也是罕见的。佐龙桥长8米,高3.6米,宽5米,石结构,
桥边有石栏杆作为护栏。桥东有佐龙祠,桥西有宝珠观,桥下有鲤鱼跳龙门等景观。
宝珠观
始建于明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清乾隆、道光、光绪年间曾多次重修。当地人用以供奉北帝、如来、观音,
是道、佛合二为一的寺观。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为该寺观庙会。1944年日军入侵广西,桂林沦陷,何香凝、欧阳予
倩、高士其、梁漱冥等大批爱国人士疏散到了黄姚, 1945年,以钱兴为书记的中共广西省工委迁到黄姚,设在
宝珠观内,开展隐蔽的抗日斗争。为纪念这一段历史,1986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把宝珠观定为广西省工委
旧址,1994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黄姚石跳桥始建于清嘉靖十六年(1811年),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整座桥长19m,由31个石墩组成,石墩由
两块高矮不同长宽相同(约35㎝)的正方形面青石条组成。高石墩露出水面,较矮的石墩埋于下方,起支撑作
用,而31个石墩间距按人行走步伐恰当排列,既利人行,又不影响泄洪。而且由埋在河床下的松木固定在一条直
线上,上小下大,既小巧,又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