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体教学

(2012-06-01 11:16:09)
标签:

杂谈

分类: 星期五话题

2012年5月10日星期五上午,“小学语文教学 会刊”QQ群的讨论话题是 “文体教学”。以下是经过整理的讨论情况。

李红云:

各位老师, 在小语课文中,有多种体裁的文体,散文、诗歌(童谣、古诗、儿童诗等)、小说、剧本、寓言、神话、成语故事、民间故事、童话、说明文、小品文等等,每一种不同体裁的作品,它的结构、语言、表现手法都有自己的规定性,教师在选择教法的时候,要根据不同的文体选择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才能准确把握课文呈现出的价值与语言文字魅力,才能给学生传授正确的语文知识,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样,学生从一开始就有准确的文体意识,对提高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也无疑会事半功倍,乃至对将来步入社会后的工作、学习都有巨大的帮助。然而有些文体特征明显,容易区分,有些文体特征并不明显,需要斟别后才能确定,有些文体又有交互性,这就给教学带来了一些困难。 

    在今天的话题中,我们先就寓言、神话、民间故事、成语故事文本进行讨论。  

    一、寓言、神话、民间故事、成语故事的文体特征是什么

    二、教学时从哪 些方面入手,寓言、神话、民间故事、成语故事的文本价值如何体现

    三、如果要做课外拓展,从哪里进行?落在读的上面,还是落在写的上面

    四、敬请讨论时围绕《螳螂捕蝉》、《盘古开天地》、《牛郎织女》或《神笔马良》、《自相矛盾》等课文进行。

五、如对以上几种文体的课程价值与教学策略有精彩见解,可以跟帖,以便于群内老师浏览、交流、讨论、学习。

抓文体、学方法、悟情感

立足文体特点,凸显文体意识

往事如烟我个人认为课堂教学中应该立足文体特点,凸显文体意识。有文体意识,就是应该让学生了解该文体的最本质的东西,无需做文学理论的阐述,比如教学剧本就要学生把握戏剧冲突对于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作用。

沧州张东兴根据不同的文章题材,根据不同的文章体裁,根据文本的不同表现形式,还要根据儿童的阅读心理和阅读过程,不同的文章要用不同的阅读教学方法。语文的魅力在于内涵的丰富与生动,而不在于外在的机械的规定。

    我觉得在教学中有明确的文体意识是对的,如成语故事,有本,有寓,有引申等。如寓言,是换种说法讲道理。如果我们用生活的真实去看寓言故事,就误入歧途了。比如《盘古开天地》本身就是个神话传说,就不能从真实性上去研究。要让学生明白,这样的故事是千百年来人们代代相传,传下来的,优秀的故事,还要传下去。
    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有文体意识,也没有必要过分从文学理论的角度去讲。知道个大概就行了。从目标的达成上讲,仅仅限于了解即可,而且是大体了解,否则就超出课标要求了。
    对于小学生来说,这些文章就是故事,至于到底是什么故事,没有必要去纠结,有些连老师也分不清,何必要求孩子们呢?

关注“人文性”,而非故事的真与假

嘉兴徐如松神话教学,追求的是艺术真实,不是生活真实。我小时候听奶奶讲嫦娥奔月等故事,现在留下的,不是言语形式,而是人物的美好情感。所以,神话教学,关注点在于人文性

江苏刘飞神话这类文本,去追究所谓的真假,是对神话文体的不懂

应有文化传承的功能

沧州张东兴有些故事是前辈的前辈讲给前辈听的,前辈又讲给晚辈听。这就是民族文化的传承。当代人不能把传统文化的精品给丢了。有义务将这些故事讲给下一代人听 。语文课要有这样的功能。这是责任。设计语文课的时候也要有这样的站位。 

学方法,悟情感

苏州郑先猛教学的目标设定要紧紧围绕三维目标,让学生学会学习寓言、成语故事的方法;在学习的过程中感悟这类文章的情感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简单说学方法,悟情感,在此基础之上:1、引导学生阅读同类的文学作品,深化学习的效果;2、鼓励动笔,创造的去写写。这些都是对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对教学效果的反馈。

 

“故事化”的教学形式

学生用口语化语言讲故事

江苏刘飞其实《牛郎织女》这类民间传说民间故事,它的特质之一就是口耳相传,语言口语化。所以,我们在教学时,就应当像张老师说的让孩子讲故事,用口语化的语言讲故事。

江苏梅志军神话、寓言也好,民间故事、成语故事也罢,落脚点都是故事,因为“故事”就是它们的文体特点,整个教学过程就应该以“讲故事”的形式呈现。既然是故事,就应该有“讲故事”的环节。让学生“讲”出来,而不是“读”出来,甚至能“演”出来,那样“文本语言”就真的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了。

沧州张东兴同意梅老师的说法,其实,像相声这样的课,真的可以放给学生自己去读,然后分小组合作表演,加上点评就行了。语文课是可以这样上的。这样既达成了阅读的基本要求,又培养的口语交际能力,丰富了孩子们的童年生活,还让他们接触到传统文化。一举多得。

沧州张东兴现在的很多课,都是学生要讲给老师听,说给老师听,给老师回答问题,这都是教本位的做法。应该是学生讲给大家听。这样才是对的。

亲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边读边想象

沧州张东兴在《换种视角来阅读》中,我谈到,要建立文本与学生的关联,不要让课文远离孩子们,让他们觉得课文跟他们没关系。是呀,像《牛郎织女》《螳螂捕蝉》《神笔马良》《盘古开天地》这些跟孩子们有什么关系呢?离他们太远了!怎样让孩子们与课文亲近起来呢?也许需要一些角度,比如牛郎织女,我们可以联系七夕鹊桥会的文化,也可以从天空中星的文化谈起,这样故事就离孩子们近了。如《神笔马良》,我们可以从愿望来让那个孩子们亲近,你如果有这样一支神笔,你用它来做什么?表达孩子自己的愿望,这样就孩子们亲近了。再如《盘古开天地》,讲故事中的内容用箭头的形式和现实世界对应起来,一边是神话故事,一边是现实世界。像这类的课文的教学,也许要用到很多的阅读方法,但是,最重要的一个不要忽略,那就是边读边想象。这样的阅读方法是必需的。边读边想象,不一定是某些老师所说的闭上眼睛,你好像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有时候带着某个问题去默读,也是在落实边读边想象。比如,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可以让学生借助画简笔画,或者贴简笔画,用一些箭头和文字来描述当时的情况,这也是在边读边想象

沧州张东兴神话故事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上的。现实的,如天地星空森林江河;想象而成为现实的,如千里眼,如顺风耳;还要激发学生们有所想象,有所幻想,这样将来才会有新的科技发展。我们要培养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孩子,这些孩子是现实的孩子。我们要联系现实去教学。这样,这类作品的阅读学习和阅读教学也就有了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

课   

浙江朱增明

关于《螳螂捕蝉》一文的文本教学价值与策略

这是一篇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历史故事,其中编者着重选择了几篇具有极强的语言特色,极其吸引学生的文章,诣在引导学生关注中国的经典书籍,有选择地阅读好书,好故事,好文章。

通过仔细研读课文,我们就会发现,它是一篇用螳螂捕蝉这个寓言来劝导他人的历史故事。其中的寓言本身相对容易理解,但这个少年劝导的过程,表现出来了特有的智慧。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读好故事,读出兴致,读出机智。

下面,我将本课中自我觉得非常重点的部分,设计如下,请大家来共同商榷。

一、勇敢少年,机智劝谏

   1、师:请同学们再次快速默读课文3——11自然段,思考:从少年讲螳螂捕蝉这个故事的技巧中,你觉得少年是一个什么样人?用笔勾画出使你获得这种判断的词语或句子,并在相应地位置适应地作出批注。

2、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3、反馈交流,老师点评。

二、吴王询问,赞誉少年

1、师:同学们,刚刚,我们从少年给吴王讲故事的技巧中,直接得出这样一个勇敢、机智的少年的结论,那么,我们还可以从吴王几次话语中,也可以有这样的体会。谁来谈谈自己的想法。

2、指导学生抓住问道、问、来了兴趣、夸奖、连声说这些词语,结合具体语句,发表自己的看法。

3、师点评学生的发言。

三、前后联系,走进少年

1、师:这个少年的胆识与智慧的确是非常超人的,让我们联系前后文再具体地体会一下吧!

2、师指导学生结合课后第3来体会少年的勇敢。

3、师引领学生从吴王恍然大悟中,体会少年超凡的智慧,从而解决课后第4题。

4、吴王通过少年与少年的一番谈话,同意了少年的看法,并赞其言之有理,那吴王听懂了什么道理呢?

5、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归纳螳螂捕蝉其中蕴含的道理。

四、跳出文本,拓展阅读

1、通过阅读这样一个历史故事,相信大家都获得了一定的启发,请同学们说说自己的收获。

2、在中国文学的宝库中,像这样的经典故事还有很多,希望大家在课后能够积极阅读这样的充满智慧的好故事,好文章,好书籍,丰富心灵,开拓视野。

江苏刘须锦

《螳螂捕蝉》课堂实录

一、开门见山,直入主题——感受古文。

师:上课,今天要学习的课文知道吗?板书课题。一起读一下

生:螳螂捕蝉

 

师:我觉得课文有点新了,你有什么感觉

生:有点陌生

师:这篇文章课前老师已经发下去了,你读了吗?有什么感受?

生:一开始就非常陌生,后来很多次不知道什么意思。

生:很有意思,读到半懂的时候就觉得越来越有意思了。

师:不同人对古文都有不同的感受。我们第一次接触古文,怎么学呢?一个字?

生:读!

师:听清楚了,一起说。

生:读

二、书读百遍,其意自见

师板书:书读百遍,其意自见

谁来读一读

师:书读百变,其意自见,什么意思?

生:熟读多了,意思自然就明白了

师:一起读一读,

生齐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师:拿出课文读一读。

指名生读

生评价:有点快了。如果读的更流利点就更好了。

再指名读。

师:读几遍了?八遍的?六遍的?五遍的?

选四个人读

生自主分读

生读

三、好书不厌百回读 熟读深思子自知

师:读的不错,可是我并没有听出这篇短文的意思。

生:再来读

师:我还没听明白,是不是读一百遍书就读明白呢?

生:不是的,只要你用心读,就能把意思读懂了。

师:所以我又想到了另外一句话。板书:好书不厌百回读 熟读深思子自知

师:读的过程中,你遇到了什么问题?

生:加了是什么意思?

生:很多句子加了

生:什么意思?

师:同桌研究。研究不出的我们再讨论。

生:交流。六个其的意思

师:也呢?

生:也就是习惯性的加个词,就像啊这样的词

生:而就是却的意思

师:这就是古人写文章的特点,去掉这些词,你再读一读

生:读

师:一个人读有”“”“的,一个人读没有的

生:读,

师:有什么感觉

生:不像古文了

像我们现在学的文章了

不通了,别扭

师:加上去读一读。读起来就通了

生:读

师:齐读,可以有意的把这些词读出来

生:齐读

师:读明白了吗?

生:(说文章的大概意思)

师:他要告诉我们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要考虑身后的危险。

四、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这是我们读古文的时候,不但要明白意思,还要知道他要告诉我们什么古人还有一句话,不知道你们听没听过?

板书: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生读,读书破一卷,下笔如有神

师:任选一句写,看能不能写的有神?选择其中的一句来写。

生写。

师生交流

选三个同学读,刚好连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生:这三只动物之看到眼前的利益,不知道身后藏着的危险。

师:这篇课文将在六年级的时候学习,以前我们也学习过很多,根据古文把它改编成现在的文章

生:揠苗助长,大禹治水,狐假虎威,木兰从军,卧薪尝胆,李广射虎

师:他们都选自。《左传》,《淮南子》,《论语》

常见的方法有:

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好书不厌百回读………

师:总结

五、作业

阅读《史记》《左传》等文言文版本书籍,有趣的故事,多读几遍。感兴趣的同学还可以根据内容,进行合理想象、创造,改编成一篇篇优美的现代文。

提醒:改编故事,可以一人改编,也可以约同伴或父母合编!这将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哟!

板书:   古文        螳螂捕蝉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眼前利益

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身后隐患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经典学生作文分享

苏州郑先猛
我在教学完《牛郎织女》一文后,让学生写写,结果一孩子写出了,较为惊艳的文章。

                              夜空遐想
苏州市枫桥中心小学  陈雅婷 
  夜,悄悄地降临了。无数颗小星星忽闪忽闪地眨着眼睛,从天的那一边欢快地蹦了出来。月亮好似一个喜怒无常,顽皮人性的孩子,有时张开了圆圆的笑脸,有时生气地黑了半边脸,有时害羞地躲了起来。一切都是那么静谧美好,我仰望浩瀚无际,高深莫测的夜空,思绪也飘向茫无涯际的银河.. ....
  渐渐地,我竟然飘了起来,飞上了深蓝色的夜空。美丽的银河出现在我的眼前,银河里的水五彩缤纷,河面上,开满了一朵朵亭亭玉立的荷花,一条条色彩斑斓的小鱼在油绿肥厚的荷叶下快乐地嬉戏。往银河两边望去,牛郎和织女正驻足岸边,隔着银河遥遥相对,他们互相凝视着对方,满眼深情。我真的希望天天都是七夕,天天都有鹊桥,让备受相思煎熬的牛郎织女天天相聚,温情永远,那该多好啊!
  我在夜空中飞呀飞呀,不知不觉来到了月亮姐姐那儿。于是,我对月亮姐姐说:月亮姐姐,你能帮助牛郎织女早日相见吗?”“好呀,可是怎么帮呢?”“啊,有办法了”,我叫起来,你可以用你这月亮船把牛郎载到织女那儿,他们就可以相见了。”“可是,我不能离开呀,我一离开,大地就会变得黑暗呀。听了月亮姐姐的话,我心里沮丧极了,告别了月亮姐姐,我继续在夜空中飘飞。
  这时,我遇到了北斗七星,我对北斗七星说:北斗七星,你能帮助牛郎织女早日相见吗?”“当然行了,我可以用大勺子舀干银河里的水,这样牛郎织女就可以相见了。北斗七星说。可是如果我离开了,地上的人们就找不到北了。北斗七星犹豫了一会说。我刚刚激动的心情顿时烟消云散。
  我沮丧地坐在云朵上,这时,一群活泼可爱的小星星纷纷跳到了我的身边,它们围着我转啊转啊,对我说:你怎么啦?于是,我就把来龙去脉都告诉了小星星们。小星星们开心地说:我们可以帮你啊。我激动地差点跳起来。
  只见天上所有的小星星都汇聚到了一起,在银河上渐渐地搭成了一座星星桥,发出耀眼的光芒,刺得我都睁不开眼睛,小星星们乐呵呵地笑着。牛郎三步并两步地从星星桥上走到织女身边,牛郎和织女热泪盈眶,紧紧抱在了一起。牛女和织女终于团聚了!看到他们幸福的样子,我开心地笑了……
  天上的星星还在调皮地眨着眼晴,而我,依然沉浸在无限的想象之中。

                                      

参加讨论的老师还有:

沈海军(江苏)     林中坤(江苏)    江长冰(广东)     李丛强(河北)

苏武德(福建)     陈  林(江苏)    黎  淼(湖南)     王树华(江苏)

周信东(江苏)     欣飞翔(甘肃)    王志伟(河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