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体教学
(2012-06-01 11:16:09)
标签:
杂谈 |
分类: 星期五话题 |
2012年5月10日星期五上午,“小学语文教学
李红云:
各位老师,
五、如对以上几种文体的课程价值与教学策略有精彩见解,可以跟帖,以便于群内老师浏览、交流、讨论、学习。
抓文体、学方法、悟情感
立足文体特点,凸显文体意识
往事如烟我个人认为课堂教学中应该立足文体特点,凸显文体意识。有文体意识,就是应该让学生了解该文体的最本质的东西,无需做文学理论的阐述,比如教学剧本就要学生把握戏剧冲突对于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作用。
沧州张东兴根据不同的文章题材,根据不同的文章体裁,根据文本的不同表现形式,还要根据儿童的阅读心理和阅读过程,不同的文章要用不同的阅读教学方法。语文的魅力在于内涵的丰富与生动,而不在于外在的机械的规定。
关注“人文性”,而非故事的真与假
嘉兴徐如松神话教学,追求的是艺术真实,不是生活真实。我小时候听奶奶讲嫦娥奔月等故事,现在留下的,不是言语形式,而是人物的美好情感。所以,神话教学,关注点在于“人文性”
江苏刘飞神话这类文本,去追究所谓的真假,是对神话文体的不懂
应有文化传承的功能
沧州张东兴有些故事是前辈的前辈讲给前辈听的,前辈又讲给晚辈听。这就是民族文化的传承。当代人不能把传统文化的精品给丢了。有义务将这些故事讲给下一代人听
“学方法,悟情感”
苏州郑先猛教学的目标设定要紧紧围绕“三维目标”,让学生学会学习寓言、成语故事的方法;在学习的过程中感悟这类文章的情感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简单说“学方法,悟情感”,在此基础之上:1、引导学生阅读同类的文学作品,深化学习的效果;2、鼓励动笔,创造的去写写。这些都是对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对教学效果的反馈。
“故事化”的教学形式
学生用口语化语言讲故事
江苏刘飞其实像《牛郎织女》这类民间传说和民间故事,它的特质之一就是口耳相传,语言口语化。所以,我们在教学时,就应当像张老师说的让孩子讲故事,用口语化的语言讲故事。
江苏梅志军神话、寓言也好,民间故事、成语故事也罢,落脚点都是故事,因为“故事”就是它们的文体特点,整个教学过程就应该以“讲故事”的形式呈现。既然是故事,就应该有“讲故事”的环节。让学生“讲”出来,而不是“读”出来,甚至能“演”出来,那样“文本语言”就真的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了。
沧州张东兴同意梅老师的说法,其实,像“相声”这样的课,真的可以放给学生自己去读,然后分小组合作表演,加上点评就行了。语文课是可以这样上的。这样既达成了阅读的基本要求,又培养的口语交际能力,丰富了孩子们的童年生活,还让他们接触到传统文化。一举多得。
沧州张东兴现在的很多课,都是学生要讲给老师听,说给老师听,给老师回答问题,这都是教本位的做法。应该是学生讲给大家听。这样才是对的。
亲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沧州张东兴在《换种视角来阅读》中,我谈到,要建立文本与学生的关联,不要让课文远离孩子们,让他们觉得课文跟他们没关系。是呀,像《牛郎织女》《螳螂捕蝉》《神笔马良》《盘古开天地》这些跟孩子们有什么关系呢?离他们太远了!怎样让孩子们与课文亲近起来呢?也许需要一些角度,比如“牛郎织女”,我们可以联系“七夕”鹊桥会的文化,也可以从天空中星的文化谈起,这样故事就离孩子们近了。如《神笔马良》,我们可以从“愿望”来让那个孩子们亲近,你如果有这样一支神笔,你会用它来做什么?表达孩子自己的愿望,这样就与孩子们亲近了。再如《盘古开天地》,讲故事中的内容用箭头的形式和现实世界对应起来,一边是神话故事,一边是现实世界。像这类的课文的教学,也许要用到很多的阅读方法,但是,最重要的一个不要忽略,那就是“边读边想象”。这样的阅读方法是必需的。边读边想象,不一定是某些老师所说的“闭上眼睛,你好像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有时候带着某个问题去默读,也是在落实“边读边想象”。比如,“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可以让学生借助画简笔画,或者贴简笔画,用一些箭头和文字来描述当时的情况,这也是在“边读边想象”。
沧州张东兴神话故事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上的。现实的,如天地星空森林江河;想象而成为现实的,如千里眼,如顺风耳;还要激发学生们有所想象,有所幻想,这样将来才会有新的科技发展。我们要培养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孩子,这些孩子是现实的孩子。我们要联系现实去教学。这样,这类作品的阅读学习和阅读教学也就有了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
课
浙江朱增明
关于《螳螂捕蝉》一文的文本教学价值与策略
这是一篇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历史故事,其中编者着重选择了几篇具有极强的语言特色,极其吸引学生的文章,诣在引导学生关注中国的经典书籍,有选择地阅读好书,好故事,好文章。
通过仔细研读课文,我们就会发现,它是一篇用螳螂捕蝉这个寓言来劝导他人的历史故事。其中的寓言本身相对容易理解,但这个少年劝导的过程,表现出来了特有的智慧。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读好故事,读出兴致,读出机智。
下面,我将本课中自我觉得非常重点的部分,设计如下,请大家来共同商榷。
一、勇敢少年,机智劝谏
2、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3、反馈交流,老师点评。
二、吴王询问,赞誉少年
1、师:同学们,刚刚,我们从少年给吴王讲故事的技巧中,直接得出“这样一个勇敢、机智的少年”的结论,那么,我们还可以从吴王几次话语中,也可以有这样的体会。谁来谈谈自己的想法。
2、指导学生抓住“问道、问、来了兴趣、夸奖、连声说”这些词语,结合具体语句,发表自己的看法。
3、师点评学生的发言。
三、前后联系,走进少年
1、师:这个少年的胆识与智慧的确是非常超人的,让我们联系前后文再具体地体会一下吧!
2、师指导学生结合“课后第3题”来体会少年的勇敢。
3、师引领学生从吴王“恍然大悟”中,体会少年超凡的智慧,从而解决课后第4题。
4、吴王通过少年与少年的一番谈话,同意了少年的看法,并赞其言之有理,那吴王听懂了什么道理呢?
5、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归纳“螳螂捕蝉”其中蕴含的道理。
四、跳出文本,拓展阅读
1、通过阅读这样一个历史故事,相信大家都获得了一定的启发,请同学们说说自己的收获。
2、在中国文学的宝库中,像这样的经典故事还有很多,希望大家在课后能够积极阅读这样的充满智慧的好故事,好文章,好书籍,丰富心灵,开拓视野。
江苏刘须锦
《螳螂捕蝉》课堂实录
一、开门见山,直入主题——感受古文。
师:上课,今天要学习的课文知道吗?板书课题。一起读一下
生:螳螂捕蝉
师:我觉得课文有点新了,你有什么感觉
生:有点陌生
师:这篇文章课前老师已经发下去了,你读了吗?有什么感受?
生:一开始就非常陌生,后来很多次不知道什么意思。
生:很有意思,读到半懂的时候就觉得越来越有意思了。
师:不同人对古文都有不同的感受。我们第一次接触古文,怎么学呢?一个字?
生:读!
师:听清楚了,一起说。
生:读
二、书读百遍,其意自见
师板书:书读百遍,其意自见
谁来读一读
师:书读百变,其意自见,什么意思?
生:熟读多了,意思自然就明白了
师:一起读一读,
生齐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师:拿出课文读一读。
指名生读
生评价:有点快了。如果读的更流利点就更好了。
再指名读。
师:读几遍了?八遍的?六遍的?五遍的?
选四个人读
生自主分读
生读
三、好书不厌百回读
师:读的不错,可是我并没有听出这篇短文的意思。
生:再来读
师:我还没听明白,是不是读一百遍书就读明白呢?
生:不是的,只要你用心读,就能把意思读懂了。
师:所以我又想到了另外一句话。板书:好书不厌百回读
师:读的过程中,你遇到了什么问题?
生:加了“也”是什么意思?
生:很多句子加了“其”
生:“而”什么意思?
师:同桌研究。研究不出的我们再讨论。
生:交流。六个其的意思
师:也呢?
生:也就是习惯性的加个词,就像啊这样的词
生:而就是却的意思
师:这就是古人写文章的特点,去掉这些词,你再读一读
生:读
师:一个人读有“而”“也”“其”的,一个人读没有的
生:读,
师:有什么感觉
生:不像古文了
像我们现在学的文章了
不通了,别扭
师:加上去读一读。读起来就通了
生:读
师:齐读,可以有意的把这些词读出来
生:齐读
师:读明白了吗?
生:(说文章的大概意思)
师:他要告诉我们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要考虑身后的危险。
四、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这是我们读古文的时候,不但要明白意思,还要知道他要告诉我们什么古人还有一句话,不知道你们听没听过?
板书: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生读,读书破一卷,下笔如有神
师:任选一句写,看能不能写的有神?选择其中的一句来写。
生写。
师生交流
选三个同学读,刚好连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生:这三只动物之看到眼前的利益,不知道身后藏着的危险。
师:这篇课文将在六年级的时候学习,以前我们也学习过很多,根据古文把它改编成现在的文章
生:揠苗助长,大禹治水,狐假虎威,木兰从军,卧薪尝胆,李广射虎
师:他们都选自。《左传》,《淮南子》,《论语》
常见的方法有:
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好书不厌百回读………
师:总结
五、作业
阅读《史记》《左传》等文言文版本书籍,有趣的故事,多读几遍。感兴趣的同学还可以根据内容,进行合理想象、创造,改编成一篇篇优美的现代文。
提醒:改编故事,可以一人改编,也可以约同伴或父母合编!这将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哟!
板书:
书读百遍
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经典学生作文分享
苏州郑先猛
我在教学完《牛郎织女》一文后,让学生写写,结果一孩子写出了,较为惊艳的文章。
苏州市枫桥中心小学
参加讨论的老师还有:
沈海军(江苏)
苏武德(福建)
周信东(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