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下父母都十分关心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关心他们未来的发展走向。但是,很多家长由于不讲究方法、过分偏爱孩子,总认为在家里父母是“最高权威”,孩子要无条件地接受
“指导”,不论何事何物均由父母包办代替......其结果适得其反。著名教育家杜威说:“被尊重和信任的欲望是人类最深刻的冲动。”看来,受到尊重和信任是人与生俱来的心理需求,这种需求得到重视和满足时,所唤起的意志力、创造力或许会远远地超出我们的想象。这告诉我们的家长朋友:要学会尊重孩子、信任孩子,为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他们健康成长导航。因此,笔者认为,家长要立足实际,抓住“四个关键”,为进一步增强家庭教育效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放宽教育尺度,让孩子自由发挥。在日常生活中,有不少家长对自己的孩子相当不放心,不论是做什么、要干啥,事先都要为孩子考虑得周周全全,事无巨细,生怕“一失足成千古恨”。如果家长越是这样做,孩子就越反感。为什么?因为家长的行为使他们感到压抑、受拘束、没有自由呼吸的空间。所以,我们作为孩子的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要注重将教育与管理孩子的尺度再放宽一些,让孩子有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有一个自己的“小天地”,让他们感觉到童年的生活是快乐的、美好的且充满着无限的向往。但是,有时孩子可能会把事情搞得一团糟。这时,我们不要感到失望,因为这是顺利的起点,如果不让他自己动手、不让他自己的去发现,不让他自己去摸索......就永远也没有自立的一天。

二、注重管理从严,让孩子弃恶扬善。随着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家长对孩子溺爱、放纵的心理因素呈上升趋势。不论孩子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家长都认为是对的,而且从不有意指责、不严厉批评。像这种类型的家长大部分是年纪大以后才生育,或是生育过程异常艰苦,盼望孩子出世心切,因此当真正拥有时,就毫不吝惜自己的感情,对孩子百般放纵。这样,家长培养的孩子看似幸福,实则相反。因为家长的所作所为,导致了孩子缺乏容忍力和自制力,常常呈现出“得寸进尺、贪得无厌”,而且不爱自己动手,长大以后他会变得好吃懒做,生活自理能力差,缺乏自信心。为此,作为家长的我们,应该重视严格管教自己的孩子。常言道:“宽是害,严是爱,不管不理要变坏。”我们要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渠道去教育孩子、管理孩子,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在日常生活中,要加大教育孩子“明辨是非、弃恶扬善”的力度,使他们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当然,这个转变过程要把握好尺度,循序渐进地改变,切忌急于求成,否则收效甚微。

三、加强有效沟通,让孩子增强自信心。当今社会存在着不少孩子不愿意与家长沟通或拒绝与家长交流的现象。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家长善于奉行“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的准则,认为孩子必须遵守家长制定的规矩,不能有丝毫的反抗。像这种“高压政策”会导致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关怀、家庭的温暖,从心底里厌恶,严重的会出现心理障碍。因此,我们要从孩子生理发育、心理健康、成长规律的实际出发,应该适当考虑孩子的要求,并放手让他自己去做,鼓励他去做,一定要相信孩子的能力。同时,我们要抽出更多的时间陪陪孩子,多与他们进行有效沟通,给他信心、给他勇气;多与他们进行友好交流,教他战胜挫折的方法、教他如何为人处事......这样,有利于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创造条件。

四、做到约束有度,让孩子看到希望。有的家长为了让家庭生活得有滋有味,整天忙于工作、加班加点;有的家长为了养家糊口,夫妻双双外出打工......像这样的家长可以说,根本没有时间对孩子加强管理与教育,同时内心也希望给孩子一个自由生活的空间,因此对孩子自己的事情一般让孩子独立作主,从不过分干涉。但是由于接触时间少,不能全面了解孩子的想法、情绪等情况,容易让孩子感到父母对自己疏于照料,而且不受重视,可有可无。针对像这种现象,家长要认真反思。我们在考虑家庭的同时,也要重视孩子的教育与管理。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我们要在宽容孩子的同时,是否也要拿出实际行动去关心孩子、呵护孩子,是否也应给予他适当的指导及约束,如指导他们如何读书、怎样做人、怎样做事等。因为孩子毕竟不是成年人,心理发育尚未健全,他没有能力分辨善恶美丑,也需要父母做积极正确的指引。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其行为举止、做人做事,家长应有一定的要求,让孩子通过“实践”,激发学习热情,憧憬美好生活。让他们不知不觉地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感受到学校的凝聚力、感受到生活的充实。这为孩子充分发展、健康成长提供支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