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何校园与家庭性侵案屡禁不止
文/神龙跨三江
案例举要:11月25日法制日报讯,今年以来,校园与家庭性侵案在全国各地不断上演,其行为令人发止。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人民检察院承办案件的一名女检察官向记者介绍了该院办理过这样一些案件:
1.一名语文老师利用教室讲台的遮挡,在上课时多次对3名小学二年级女生分别实施猥亵,其丧尽天良的恶劣行径延续数月才被发现。
2.一名未成年外来务工人员,在学校放学时尾随两名小学女生,至偏僻街角处对两名小学女生实施猥亵。
3.高档住宅小区一名20岁保安,在小区游乐场附近将单独玩耍的幼女骗至地下室楼梯处,避开监控摄像头,对其实施了猥亵。
4.一家酒店老板的女儿与该酒店厨房多名员工经常在一起玩耍,因她年少、轻度智障、无性防卫能力,在长达两年期间被5名厨房员工猥亵、强奸。
5.一名外来打工妇女向当地派出所报案,称自己丈夫强奸了两个女儿。公安机关审查后得知,这名继父对后任妻子重组家庭时带过来的未成年女儿实施了猥亵。
6.一养父利用对养女抚养的特定关系,猥亵未成年养女长达4年之久,他多次威胁养女不准告诉别人,给养女心理造成了极大的阴影。
7.
一个80岁老头在当地住宅小区的一个小公园里,慎看管的母亲不在公开将一名3岁幼女猥亵了。
……
据园区检察院对此类案件的统计,移送起诉案件的20件24人总共涉嫌性侵26名被害人,其中最小的5岁,最大的17岁,平均年龄仅为11.67岁,10至14岁的女童共有13名,占总数的50%。

由此可见,发生上述校园学生性侵害案件和外出务工人员子女性侵害案件十分突出且很具有典型性,这些案件均给被害人及家庭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在社会上产生了恶劣影响。为什么性侵幼女案屡禁屡发?为什么这些犯罪分子如此猖獗?这给多少家庭带来不幸、摧残了多少少年儿童?真让国人痛心疾首啊?
主要原因分析:根据上述案情可知,由于猥亵、性侵女童案中被害人年龄普遍偏低,遭遇性侵时,她们大多数不知所措,没有反抗意识,不懂如何反抗或不敢反抗,有的被害女童或受恐吓或害怕家长发怒,事后不告诉家长案发经过。
同时,这些犯罪嫌疑人抓住了小女孩不懂事、好欺负等弱点,甚至认为:即使被发现,受性侵的小孩子也不会认识自己。而孩子的父母深知,随着女儿年龄增长、更多地接触社会,早年难忘的回忆会一点点被激发得逐渐清晰起来,那片阴影会伴随她一生,深感不安。所以,家长基于家丑不可外扬等方面的顾虑,甚至在长时间里保持缄默,不报案或不愿与公安机关配合办案调查,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犯罪嫌疑人继续作恶的犯罪心理......

防患的主要措施:一是地方执法机关、教育主管部门、共青团、妇联等部门,应通过各种方式加大预防性侵犯的教育宣传力度,切实贯彻落实今年9月3日,教育部、公安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四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做好预防少年儿童遭受性侵工作的意见》和10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印发的《关于依法惩治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的意见》精神,号召地方街道、社区、住宅小区等设立“末成年人自护基地”,明确责任人,制定工作措施,实施重拳出击,严厉打击犯罪分子嚣张气焰。

二是执法机关要定时派专人深入学校、街道、社区、住宅小区等讲授自护课程。根据未成年人的接受能力和认知特点,制作电脑PPT课件,通过基地课堂的大型投影机播放,在介绍案例的同时,告诉前来听课的小朋友和他们的家长如何正确应对不法侵害。帮助孩子树立自护意识,教会他们一些正确的应对方法,使个人及家庭免遭灭顶之灾。同时,所制作的自护授课课件,要将小学三年级以下学生的授课内容与三年级以上的授课内容分开,注重运用形象表达,确保良好的宣传教育效果。
三是学校要制定预防青少年儿童免受性侵犯的具体措施,通过课堂教学、班队会、主题活动、印发宣传资料、张贴宣传标语等多种形式开展性知识教育、预防性侵犯教育,提高师生对性侵犯犯罪的认识。同时,要定期聘请执法机关的工作人员到校举办讲座、组织师生学习自护教育课程......有力有序有实效地推进预防性侵工作深入开展,以实际行动和效果确保青少年儿童持续健康成长。

四是建议国家对未成年人自护做好顶层设计工作。当前社会环境复杂,未成年人自我保护意识较弱,要着力把安全意识变成能力,国家是不是要有一个顶层设计,通过课标固定下来。最高人民法院等四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依法惩治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依法保护未成年人特别是儿童健康安全成长,免受违法犯罪侵害,涉及亿万家庭的幸福和谐,事关社会稳定和国家未来发展”。可见,保护未成年人免受违法犯罪侵害迫在眉睫,备受社会广泛关注。

总之,维护女童合法权益,确保健康成长,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全社会应引起高度重视,有关部门应加强协同配合,积极构建教育、公安、共青团、妇联、家庭、社会“六位一体”的保护中小学生工作机制,严肃查处性侵犯罪案件,加大打击力度,为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构筑一道安全防线,为亿万家庭的幸福与和谐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