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辛弃疾一生观历史残垣
文/神龙跨三江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系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他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

辛弃疾的一生充满着曲折与坎坷,也充满着传奇色彩,给后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记。你看——
“马作的卢子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是他驰聘沙场的豪情壮志;“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是他披肝沥胆的真实写照;“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是他不甘放弃的无可奈何;“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莲”是他对田园生活的心领神会。

抚摸千年前的断壁残垣,有的只有痛切心扉的冰凉,心中似万马奔腾,汹涌澎湃。南宋王朝灭亡了,然而他那颗跳动的赤诚之心,却在我们心中烙下了永恒的印痕。
“壮岁旌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录,汉箭朝飞我仆姑。”烽烟滚滚,喊杀震天,只见一人披坚执锐,挥舞宝剑,所向披靡。为了使北方人民远离水深火热,他奋起反金,后听说起义军领袖被叛徒张安国杀害,他立即率50人闯入敌营,亲手抓住了那个叛徒。他紧握双拳,双目射出了宝剑似的光芒。谁能相信,这时的他,仅仅是一个23岁的热血青年!

后来终于被朝廷重用,在任湖南安抚使时,创制了“飞虎军”,大大震摄了金人,起到了巩固国防的积极作用。然而,历史的风总是随意改变方向,让有雄心壮志的人猝不及防。“娥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当他满怀爱国热情,正欲大干一场时,蓦然回首,却发现身后早已空无一人,不禁心灰意冷,冷风萧瑟,潸然泪下。42岁时,他被人以“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的罪名弹劾罢职。

公元1203年,权臣韩胄起用他参与北伐,又因与朝政不合被借故罢免。后韩仓促用兵一败涂地。宁宗为稳定政局,不得已再次起用他指挥军事。不幸的是,此时的辛弃疾已身染重病,未及上任,就空抱着一腔爱国赤诚,含恨而去。
中国历史伟人的悲剧就在于空有宏图大志,难遇清明之时,加之中国盛产无耻小人,伟人们徒留哀叹!辛弃疾既有诸葛亮的雄韬伟略,又有文天祥的忠贞不二,既有李白的放荡不羁,又有杜甫的忧国忧民……辛弃疾,一个刻在历史卷册中熠熠发光的名字,世人不会忘记。

所有的人都会感叹他生不逢时,然而“小人常为伟人的过失或错误而得意”似乎也是亘古不变的规则。“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也许只有残缺才是世界唯一能够完美的事物吧?“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落日的余晖将这位英雄映照得越发悲凉。紧握宝剑,屹立在崇山峻岭中,眼睛跳过南宋的大好河山,任凭泪水滑落到冰冷的泥土里。头顶一群大雁飞过,传来几声凄惨的哀鸣!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我站在窗边,凝望星空,任清风吹乱头发。过去的终究要成为历史,但是历史决非只是述说昨天的故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