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臣疏广的知足常乐
文/神龙跨三江
疏广(?——前45),字仲翁,祖籍东海兰陵,其曾祖迁于泰山郡钜平(今山东省泰安市磁窑镇),系西汉名臣。他从小好学,精于《论语》、《春秋》。他的侄子疏受,当时亦以贤明被选为太子家令,后升为太子少傅。疏广、疏受在任职期间,曾多次受到皇帝的赏赐,并称之为朝廷中的“二疏”。疏广任太傅五年,称病请求还乡。二疏去世之后,乡人在二疏宅旧址筑起一座方圆三里的土城,取名为“二疏城”,在二疏城内又建二疏祠,祠中雕塑二疏像,世代祭祀不绝。

“祸莫大于贪欲,福莫大于知足。”这是古代许多先贤圣人教给人们的一种处世哲学,俗话说“知足者常乐”,这也适用于名利的场合。
疏广与侄子疏受,在汉宣帝时,先后受命为太子太傅、太子少傅,疏广学识渊博,教导有方,疏受好礼恭谨,温文尔雅,二人并为太子之师,天子尊敬,大臣钦羡,荣冠朝野。任职五年后,皇太子年纪也长大了,疏广对侄子疏受说:“我听说知足就不会受到侮辱,知足就不会有危险,功成身退,这是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你我官至干得千石,功成名就。如果此时不及时抽身退去,只怕将来会后悔的,我们现在一同离开长安,告老还乡,终其天年,这不是最好的结局吗?”

疏受答应道:“听从老人家的安排!”于是二人称病求去,汉宣帝答应了,并送他20斤黄金,皇太子送50斤;当他们离别长安时,满朝公卿饯行于都门外,车连数百辆,路旁围观的人叹赞道:“贤哉,二大夫!”

回到故乡以后,以朝廷所赐黄金,每日摆酒设宴,邀请乡亲父老,他俩辞官回到家乡萝藤之后,将金遍赠乡里。有人劝他们说:“何不买点田地房屋传给子孙?”疏广说:“我岂是老糊涂了,不顾及子孙!我想过,我们家还有薄田、茅屋,只要子孙们辛勤工作,完全可以满足衣食之求,不会比一般人差;如今若是再多给他们添置财产,实会使他们变坏。本来很贤明的,财产多了,便会胸无大志;本来愚昧的,财产多了更会去干坏事。而且富有的人,众人都会嫉妒。我纵使不能使子孙变得知书达理,也不愿意他们去干坏事结怨乡亲。这些黄金本来是黄帝赏给老臣养老的,拿出来同大家共同享乐,安度晚年,不是很好吗?”

因此,疏广与其侄子疏受在家乡很受人敬重,乡亲们为他们的“知足常乐”而感到钦佩,他们平平安安度过了美好的一生。

由此可见,疏广这个两千多年的大官,实在是很懂辩证法,也有远见卓识,他的言行,与后世的一部分大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不贪恋权势、不贪财、不为儿孙谋利益……在现实社会确实难得啊!“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古代哲人这些话难道不应作为后世官场的箴言吗?


感谢大连文学支持、感谢管理员胖姨的推荐!
感谢草根大讲坛栏目、感谢择文编辑冷得像风!辛苦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