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汉清官第五伦
文/神龙跨三江
第五伦,字伯鱼,系东汉京兆长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先世为战国田氏,后徙西汉园陵,便以迁徙次序为姓。东汉初,被京兆尹阎兴召为主簿,后任铸钱掾,领长安市,百姓悦服。建武二十七年,举孝廉,补淮阳国医工长。光武帝召之,有政见,拜会稽太守。虽为二千石官,亲自锄草养马,妻子为炊。受俸禄仅留一月粮,其余皆助百姓之贫者。后任蜀郡太守。所至皆有政声,举荐贫者为属官,多至两千石。章帝初,代牟融为司空,奏请削弱马、窦等外戚权势。

第五伦奉公尽节,言事不阿附;性质憨,少文采,任官以贞洁著称,当时人也比作西汉的贡禹。
他的儿子们经常劝他不要这样,他都予以训斥;吏员们上奏及直接上奏之事,他都封好上报,他就是这样公正无私。

他天性质朴憨厚,没有文采雕饰,任职以贞洁清白著称,当时的人把他比做前代的贡禹。有人问第五伦说:“您有私心吗?”他很爽快地回答道:“先前有人送我一匹千里马,我虽未接受,但每次三公选拔举荐官员时,我心里都无法忘记此事,始终没有任用此人。我哥哥的儿子常常生病,我一夜前去看望十次,回来后却安然如睡不着
我的儿子生病,虽然没去看望,却整夜难眠。这样看来,怎么可以说没有私心呢?”为此,他在朝廷中赢得了很人的敬重……

这说明什么?
只要是人,都有私心。如今,不承认私心的人大概是绝迹了。这其实也无可厚非。关键是要处理好“公”与“私”的关系。
第五伦素以清正廉洁著称于世。他知道千里马是不能收的,在选拔高官时,虽然“心里总忘不了他”,但因为“高官”乃国之公器,所以不能贸然从事。这比当今那些一手牵着“千里马”,一手拿着官帽回礼的领导强多了,所以他很好地避免了因私心的过度发展,而可能导致的灾难性的结局。

后来,第五伦接连以体弱多病为由请求辞职,皇帝批准了他的请求,终身给予两千石级官员俸禄,加赐给钱五十万,公宅一所。此后数年去世,享年八十余岁,诏令赐安葬的秘器、衣裳和钱布。可以说,他荣极一生,在历史上堪称为做官的楷模,人民的公朴!他的精神,值得当今各级领导干部学习。


感谢新疆文学支持、感谢管理员暗香幽兰的推荐!
感谢草根大讲坛栏目、感谢择文编辑冷得像风!辛苦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