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生如何获取知识最有价值
文/神龙跨三江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人们对知识价值的属性在不同程度地进行有益的探索,特别是中职教师探索的力度更大,中职学生及家长也倍加关注。那么中职生如何获取知识最有价值呢?

斯宾塞说:“什么样的知识最有价值?”回答是科学知识。达尔文的观点是:“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我国古代老子提出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观点,也是在比较中强调了方法知识的重要性。
知识以人类获致的方式不同,可分为亲知(亲身实践获得的)、闻知(听来或看来的)和辨知(推想和思辨获得的)三种。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由此可知,“亲知”最为重要。一方面,它是一切知识的根本和源泉,也是“闻知”和“辨知”的基础和前提;另一方面,它是符合职业教育特点和规律的。因此,中职生应该推重“亲知”的致知方式。这是因为:

“亲知”是职业教育最有价值的致知方式。通过这一方式获取的知识也是职业教育最有价值的知识。人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创造历史,也创造自己。实践是人存在的基本特征,也是人建构与世界、与知识意义的基础。因为只有通过亲身实践,人们才能获得“躬行”而后“绝知”的知识,“见得真切、悟得透脱”的知识,扎根于“做”的实践过程中浸透了理解、体验的知识。这样的知识及其所内化而成的能力能渗透你的心灵,融进你的血液,深入你的骨髓的东西,是拆不开、偷不走、拿不去的核心能力,也就是爱因斯坦所说的“学校知识全部忘光后仍能留下的那部分东西”,同时也是立世生存的看家本领。最符合中职生的学习特点。

“亲知”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最重要的一种价值取向。也就是说职业教育所重视的“工学结合、知行统一、学做一体……”的思想,贯穿于职教改革的始终。传统的学科教育最大弊端是不重视对致知路径的创新与优化。一味地沉溺于课堂的“授鱼”式教学和“牵牛”式教学之中,满足于知识的灌输与存储,完全剥夺了学生探求知识、亲身实践的机会和权力……职业教育的改革就是要颠覆这种致知模式,以能力为目标,以实践为手段,变学科化教学为工作过程系统化或项目化教学,为学生创造“亲知”的环境和条件,让学生在愉快中完成“做”的过程,亲身体验、感悟、选择、重构知识,建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技能水平。

“亲知”是知识的应用与检验,并形成学习良性循环的路径。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其实知识本身并没有力量,知识只有应用于实践,并转化为生产力,才能彰显出力量。而亲知的过程就是知识在实践中应用产生效果,并检验知识的真伪、成色的过程,对错误的、缺失的及时纠正、弥补,有效地进行强化和巩固。这为学生实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目标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所以,中职教师还要进一步探索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有效途径,探求实践教学模式与方法,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发挥重要作用。


感谢持卷吟香支持、感谢管理员子墨舞蝶的推荐!
感谢草根青葱校园栏目、感谢择文编辑!辛苦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