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课例研究】《<光的行进>课例研究报告》

(2018-10-24 11:57:05)
标签:

教育

高效课堂从三个学习”开始

苏教版小学科学年级上册《光的行进》课例研究报告

  北师大乌海附属学校小学部   赵超

一、背景和主题

乌达区课堂教学新常规二期工程中明确提出了“三个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理念,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人,教师是学生课堂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广大教师在执行新常规的探索与实践中,逐步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促进学生终身发展作为教师教学的主要任务。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低效探究学习活动”,淡化了“三个学习”理念的落实,降低了科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在追求“高效课堂”的今天,科学探究活动低效性问题,也成了目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一个主要问题。

9月20日,在我校进行的乌达区教研室课堂教学新常规二期工程第一轮听评课活动中,教研室王总监对第一轮种子教师听评课活动进行反馈总结,在总结中再次明确提出“三个学习”理念。结合王总监的反馈总结,我们以光的行进一课为载体,开展了以“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落实三个学习”为主题的课例研究活动。

二、情景与描述:

1、教材和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由以下三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认识光源,建立光源概念,为探究光沿着直线行进现象埋下伏笔;第二部分是认识光沿着直线行进的现象,主要是通过假设和实验,让学生自己发现光沿着直线行进这一规律;第三部分是研究小孔成像,让学生感受到这个现象的神奇,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五年级的学生对光现象有一定认知水平,光的行进路线都知道是沿直线传播,但是怎样验证光的直线传播是解决的难点。第三部分小孔成像学生日常生活中疏于观察,需要教师指导观察。

2、第一次执教教学过程

课    

光的行进

课    

新授课

课  

1课时(共1课时)

学习小主人

年级全体学生

授课时间

2018.09.12

教  

赵超

学习内容

年级课本第16-1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根据常见的光传播现象对光怎样行进作出合理的假设;

2、能够想办法证明自己的假设;  

3、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会区分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2、知道光是沿着直线行进的;

3、会制作简易的小孔成像仪。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研究光怎样行进的过程中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

2、体会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3、通过制作小孔成像仪,形成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学习目标

1.了解什么是光源以及光源的种类;

2.知道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3.能够用语言和画图解释小孔成像的原因。

重    

认识光的直线传播规律。

    

画图解释小孔成像的原理。

教具学具

PPT、小孔成像仪红外线灯、带小孔的纸。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让我们先来朗读白板的这首小诗:      是谁, 为花儿披上斑斓的舞衣?             

是谁, 把山林点染得青葱翠绿?              

是谁, 将七彩虹桥架上蓝天?               

 ……               

是谁, 让我们的世界如此缤纷绚丽?  

2、猜一猜:是谁,让我们的世界如此缤纷绚丽?   

3、小结:今天就让我们进入色彩斑斓的光的世界吧!

4、出示学习目标

 二、认识光源:  

1、出示各种光源的图像资料。  

提问:这些画面漂亮吗?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教师讲述:科学上把自己本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2、提问:你还能说出哪些光源呢?

3、判断:月亮、镜子是不是光源?  

4、讨论:你能说出哪些是自然光,哪些是人造光吗?

 

5、 谈话:我们也能把光源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那么哪些是自然光源,哪些是人造光源呢?

 

 

6、谈话:请欣赏图片思考你怎样解释上面的光现象?

7、猜一猜:光可能是沿着怎样的路线前进的?

三、光沿直线传播

8、挑战1,你们完成这个挑战吗?(让红外线光通过三个带孔的纸板,打在光屏上。)

9、出示实验要求,实验3分钟。

 

10、总结提升,在同一物质中,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11、你能说出光延直线传播的例子吗?

四、小孔成像

12、挑战2:(1)适当调整蜡烛、白屏与小孔之间的距离,直到白屏上出现清晰的像。(2)观察白屏中火焰的像有什么特点。

 

 

13、教师解释小孔成像。(利用多媒体为学生介绍两千多年前墨子的发现,小孔成像的原理就是光沿直线传播)

14、同学们你们能用画图的方式解释小孔成像的原理吗?

三、总结提升

1、通过对光的行进的研究,你知道了些什么?

2、对于光的行进,你还有哪些想研究的问题?

 

四、课堂练习(5分钟)

五、课后作业:做一个小孔成像模拟实验。

 

 

 

 

学生发表各自意见。

 

 

学生思考、回答。

(光)

学生齐读学习目标

 

 

学生讨论并交流。(预设:漂亮,都会发光)

学生举例(预设:月亮等)

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学生讨论并交流。(太阳、萤火虫、闪电;灯光、蜡烛、烟花)

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学生都能猜测到光沿直线传播)

实验交流汇报结果。

讨论交流(影子的产生)

实验3分钟,教师指导。

学生展示观察到的现象:白屏上火焰是倒着的。

 

学生尝试画一画小孔成像。

 

学生回忆、回答。

 

进行课堂练习。

 

 

 

朗读科学小诗,渲染学习气氛

 

 

 

 

 

 

 

形成光源概念,认识常见光源,能给光源分类。

 

 

 

 

 

 

初步认识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通过完成挑战1,验证光的直线传播规律,解决难点问题。

 

初步认识小孔成像现象。

 

通过画图,进一步认识光的直线传播规律。

 

 

 

做一个小孔成像模拟实验。

 

 

          2-1、光的行进

  光源:本身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自然光源:太阳、萤火虫、闪电。

  人造光源:电灯、蜡烛、屏幕。

3、问题与讨论

这节课我上完后,感觉不足之处有很多挑战1自主探究学习活动低效拖拉,致使后面的挑战2合作学习环节不得不缩水,离我预想中的高效课堂相去甚远。探究过程有点凌乱,尽管事先小组内每位同学都做了分工,但动手实验时由于实验材料过多,操作人数少造成组内秩序有些混乱。另外,由于实验材料准备的不够精细(三个纸板上的小孔应该在不同位置,更有利于学生观察),致使没有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学生体验感不强烈,光的直线传播概念建立的不牢固

课后,我们教研组对整个探究活动进行了认真的梳理,决定从以下方面进行改进:

第一部分导入新课,学生齐读改为学生有感情朗读,渲染气氛。

第二部分认识光源,光是学生日常生活最常见的物体之一,因为太熟悉,五年级学生又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所以此部分先让学生课前自学,教师课上检查预习情况,既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为后面的两个探究活动留有足够时间。

第三部分光沿直线传播,给出实验器材,先让学生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光沿直线传播。再做实验,让学生发现只有三个小孔在一条直线上时,红外线的光才能通过打在光屏上,说明光的传播路径是直线传播。探究学习前,要让小组成员分工明确,由于学生对手电筒感兴趣,那么每组四个人轮流进行使用,防止争抢实验用品,耽误课堂学习效率。

第四部分小孔成像,小组采用合作学习方式观察光屏上火焰的特点,(由于室内并不能制造成完全黑暗的环境,所以部分小组观察不清楚蜡烛的倒像,可以让学生对蜡烛的实像扇风使其晃动,可以增加学生的观察效果)。教师介绍墨子发现的现象,让学生先尝试解释原因,再用画图的方式探究小孔成像的原因,进一步认识光沿直线传播的规律。(学生困惑处,教师进行讲解)

4.改进后教学过程

课    

光的行进

课    

新授课

课  

1课时(共1课时)

学习小主人

年级全体学生

授课时间

2018.09.20

教  

赵超

学习内容

年级课本第16-1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根据常见的光传播现象对光怎样行进作出合理的假设;

4、能够想办法证明自己的假设;  

5、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会区分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4、知道光是沿着直线行进的;

5、会制作简易的小孔成像仪。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在研究光怎样行进的过程中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

5、体会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3、通过制作小孔成像仪,形成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学习目标

1.了解什么是光源以及光源的种类;

2.知道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3.能够用语言和画图解释小孔成像的原因。

重    

认识光的直线传播规律。

    

画图解释小孔成像的原理。

教具学具

PPT、蜡烛、屏红外线灯、带小孔的纸。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让我们先来朗读白板的这首小诗:      是谁, 为花儿披上斑斓的舞衣?             

是谁, 把山林点染得青葱翠绿?              

是谁, 将七彩虹桥架上蓝天?               

 ……               

是谁, 让我们的世界如此缤纷绚丽?  

5、猜一猜:是谁,让我们的世界如此缤纷绚丽?   

6、小结:今天就让我们进入色彩斑斓的光的世界吧!

7、出示学习目标

 二、认识光源:  

15、检查课前预习情况:同学们生活中有哪些发光物体。

教师讲述:科学上把自己本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16、判断:月亮、镜子是不是光源?

 

 

17、 谈话:我们也能把光源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那么哪些是自然光源,哪些是人造光源呢?

 

三、合作学习:光的直线传播

18、谈话:请欣赏图片思考你怎样解释上面的光现象?

19、猜一猜:光可能是沿着怎样的路线前进的?

 

20、挑战1,你能用一只手电筒和三张小孔纸做一个实验来验证你的解释吗?

21、哪个小组先和大家分享一下设计方案。

22、出示实验要求,实验3分钟。

(引导学生交流,让光顺利通过三张小孔纸是怎么做到的。)

23、总结提升,在同一物质中,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24、你能说出光延直线传播的例子吗?(ppt出示图片)

四、探究学习:小孔成像

25、挑战2:(1)适当调整蜡烛、白屏与小孔之间的距离,直到白屏上出现清晰的像。(2)观察白屏中火焰的像有什么特点。

 

五、自主学习:解释小孔成像

26、利用多媒体为学生介绍两千多年前墨子的发现。

27、你能尝试解释下这个现象吗?

28、同学们你们能用画图的方式解释这个现象吗?(为什么白屏上的像是倒置的。)

 

29、教师总结:这个现象叫做小孔成像,它的原理就是光沿直线传播。(学生先总结,教师进行引导。)

六、总结提升

1、通过对光的行进的研究,你知道了些什么?

2、对于光的行进,你还有哪些想研究的问题?

 

七、课堂练习(5分钟)

 

 

 

学生发有感情的朗读(先请一个学生有感情朗读,再全班朗读)

学生思考、回答。

(光)

 

学生齐读学习目标

(学生课前自学)

预设:太阳、月亮、灯、蜡烛等等。

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预设:不是)

学生讨论并交流。(自然光源:太阳、萤火虫、闪电;人造光源:灯光、蜡烛、烟花)

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学生都能猜测到光沿直线传播)

小组讨论3分钟。

展示汇报。

实验交流汇报结果。

 

 

讨论交流(影子的产生)

实验3分钟,教师指导。

学生展示观察到的现象:白屏上火焰是倒着的。

引起学生的兴趣,尝试解释这个现象。

学生尝试画一画小孔成像。(3分钟)再次解释这个现象

 

学生回忆、回答。

 

进行课堂练习。

 

 

 

朗读科学小诗,渲染学习气氛

 

 

 

形成光源概念,认识常见光源,能给光源分类。

第一部分比较简单,让学生进行自学,教师检查预习情况,如果学生能解释月亮和镜子不是光源,那么学生已经形成光源概念。

 

初步认识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通过完成挑战1,验证光的直线传播规律,解决难点问题。

 

初步认识小孔成像现象。为后续的解释做铺垫,先观察实验现象,引起学生兴趣,激发探究欲望。

 

通过画图,进一步认识光的直线传播规律。

 

 

 

课后作业:做一个小孔成像模拟实验。

 

 

 

          2-1、光的行进

  光源:本身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沿直线传播。

 

四、研究与反思

在循环的磨课中,我们通过理论学习与研讨,进一步加强了对科学课堂“三个学习”的认识对于如何实施三个学习理念,大家有了更多的思考和见解。

1、首先,学生作为探究活动的主体,要明白探究的目的是什么?并努力为这个目标建立一个探究的过程.这就是科学教学提倡的建立一个实验并探索其结果,以实验来验证他们的思想的重要意义。

2、精心准备实验材料。精心为学生准备实验材料是有效探究活动的关键。但实际的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在组织探究活动中对“材料”的准备还缺乏重视,对“材料”的科学优化和呈现上缺乏技术,材料的结构性不强,随意现象比较普遍。
     3、避免探究学习的无序性。让学生围绕某一课题进行探究学习活动,可以让学生亲历知识的探索过程,实现知识的自我建构和自我理解,培养独立、能动地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但是对探究学习活动的组织却存在较多误区。有的探究活动多而乱,例如,在本堂课上安排的第二个活动验证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学生对关键问题不能形成完整认识,对科学的本质更不能准确把握;结果导致实验虽然完成了,但是问其目的时,支支吾吾,依然没有解决学生的困惑。教师把握学生探究学习“度”,将活动步骤详细指给学生,这样的探究自然称不上自主探究;“完全放手,一切交给学生自己”的方式,结果学生在缺乏仔细思考、探究目的尚不清楚的情况下,拿到材料就“动手”,这样都难于达到有效探究的目的。

4、建立和谐的小组活动模式,构建4人一小组,6人一大组,人人有分工,人人能参与的合作学习环境。避免出现一团乱、区别对待的情况发生。合作学习是面向全班每一个成员,并不是某一个阶级群体,探究活动的设置要有难易不同层次,满足同组不同学生的需求。探究活动有一定难度才需要合作学习。

总之,经过这一次听评课活动,我们要继续深化科学课堂教学改革,让课堂成为学生的“学堂”,让学生真正意义上成为构建知识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有效落实“三个学习”理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