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茶语赏“红楼”
(2024-04-09 05:17:49)细读茶语赏“红楼”
茶既是重要的经济作物,也是重要的文化符号。无论是在俗文化中,还是在雅文化中,茶都占有一席之地。茶是《红楼梦》消费最多的常用品,据不完全统计,与茶相关的描述有三百多处。曹雪芹以茶来展开情节,读懂“红楼茶语”才能品出《红楼梦》之味。下面略举数例来谈。
第五回,贾宝玉梦游仙境,警幻仙子领他熏香、品茶、饮酒,香名“群芳髓”,茶名“千红一窟”,酒名“万艳同杯”,其谐音即为“群芳碎”“千红一哭”“万艳同悲”。曹雪芹借香、茶、酒来预告悲剧结局,正是整本书的大手笔。第八回,以“枫露茶”毁于愚庸之人李嬷嬷,暗示佳人毁于愚庸。“从来佳茗似佳人”,佳茗坏了,茶杯摔了,茜雪撵了,但“凶手”李嬷嬷还在。宝玉只能是一个有心无力的护花人。
第十九回,袭人被父母接回家吃年茶,宝玉无聊,偷偷跑去袭人家。曹雪芹不厌其烦,描述袭人“将自己的坐褥”拿来给宝玉坐下,“用自己的脚炉”给宝玉垫脚,“将自己的手炉”给宝玉取暖,又“将自己的茶杯”斟茶给宝玉。这一杯茶里,装着的是袭人与宝玉之间复杂的关系,除了是主仆之外,他们还像母子,像姐弟,像恋人,像朋友。袭人说:“既来了,没有空去的理,好歹尝一点儿,也是来我家一趟。”此刻,阶级尊卑被淡化,人情平等被凸显,这细节彰显了作品的伟大。
第四十一回,以栊翠庵品茶,痛惜人生一场空洁。妙玉自称“槛外人”,身虽修行,心却还未脱俗。为什么?佛的境界是空,妙玉还远未到达。妙玉判词为“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首先,她身陷浮华,抽身不得。看其茶具,何等精美名贵,“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成窑五彩小盖钟”“官窑脱胎填白盖碗”,还有镌着“晋王恺珍玩”“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文字的杯子等,她甚至敢跟宝玉夸下海口“你家里未必找的出这么一个俗器”,平日用度之奢华,可见一斑。其次,妙玉还没有建立众生平等的观念,缺乏悲悯之心。妙玉亲自捧茶给贾母,贾母喝了半盏,剩下的递给了刘姥姥。妙玉十分嫌弃刘姥姥用过的杯子,宝玉请求将杯子送给刘姥姥,不要浪费了。妙玉说:“那杯子是我没吃过的,若是我吃过的,我就砸碎了也不能给他。”最后,妙玉带发修行,心越发冷僻,却越近红尘。她泡茶用“旧年蠲的雨水”还不够,得用五年前在玄墓蟠香寺“收的梅花上的雪”。她以“物洁”为观照,以人的尊卑作为衡量“洁”与“不洁”的标准。她嫌恶刘姥姥用那原本端给贾母的杯子,是执念于“物象”;又将自己日常所用的绿玉斗茶杯斟茶给宝玉喝,是执念于“私情”。正因为心中有执念,所以红尘不能了。
第七十七回以晴雯至死喝不到干净的茶痛诉人间不公。高洁的人通常最为世俗所不容,尤其是灵魂高洁却地位卑贱的人。晴雯在病中被逐出大观园,扔在她哥嫂家自生自灭。宝玉偷偷去看望晴雯,晴雯渴极,宝玉帮她倒茶,他拿桌上的碗,“未到手内,先闻得油膻之气。宝玉只得拿了来,先拿些水,洗了两次,复用自己的绢子拭了,闻了闻,还有些气味,没奈何,提起壶来斟了半碗,看时,绛红的,也不大像茶”。宝玉反复冲洗、擦拭,却也去不掉碗里的油膻味。晴雯扶枕道:“快给我喝一口罢!这就是茶了。那里比得咱们的茶呢!”宝玉先自己尝了一尝,并无茶味,苦涩不堪,递给晴雯。晴雯如得甘露,一气灌下去。这碗里的油膻,如非亲历,如何想得出来?灌下这一碗带着油膻的茶,晴雯已经与过去生活彻底告别。宝玉在晴雯临终前连一碗清净的茶都不能给她。护花人宝玉既不能保护别人,也不能保护自己。作者再次以一碗茶的遗憾来彰显《红楼梦》的悲剧色彩。
品读茶语,会被精心设计的细节折服,被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和高贵的精神折服。《红楼梦》让人百读不厌的魅力就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