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得窒息”的古典诗词
(2023-11-23 06:36:59)“美得窒息”的古典诗词(徐丽)
记得小时候,我还没有多少阅读理解能力,就被家长要求背诵古诗,背到生厌。如今,在休息日的清晨,我会自觉捧起一本唐诗或宋词来读,甚至在其丰富的美学内涵中流连忘返。不得不说,这要归功于这套《美得窒息的唐诗(宋词/诗经)》。
这组套书一共三本,书名分别是《林深见鹿:美得窒息的唐诗》《纸短情长:美得窒息的宋词》《燕燕于飞:美得窒息的诗经》。我把它们放在桌边,随手翻来读。诗词一定是要读出声来才最有感觉。当读到苏词中那句“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时,我手中的茶杯不自觉打响桌面,一方面被东坡先生的文采折服,一方面又被他豁达的人生观感染。也是这个时候,我深切明白为什么叶嘉莹先生提倡我们吟诵诗词。叶先生说过,古人写诗都是先吟后写的,吟诵中蕴含着诗词兴发感动的力量。所以,当我们读出声来而不只是“看”,才能更深刻地感受到诗词作者隐匿在文字、语调、节奏、韵律背后的情感抒发,以及情感的起伏变化,从而产生与之共鸣的喜悦。读诗读词的享受,便来自于此。遇到一首好诗好词就像听到一首喜欢的歌一样,我是一定要“单曲”循环几遍的。
这组套书一共三本,书名分别是《林深见鹿:美得窒息的唐诗》《纸短情长:美得窒息的宋词》《燕燕于飞:美得窒息的诗经》。我把它们放在桌边,随手翻来读。诗词一定是要读出声来才最有感觉。当读到苏词中那句“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时,我手中的茶杯不自觉打响桌面,一方面被东坡先生的文采折服,一方面又被他豁达的人生观感染。也是这个时候,我深切明白为什么叶嘉莹先生提倡我们吟诵诗词。叶先生说过,古人写诗都是先吟后写的,吟诵中蕴含着诗词兴发感动的力量。所以,当我们读出声来而不只是“看”,才能更深刻地感受到诗词作者隐匿在文字、语调、节奏、韵律背后的情感抒发,以及情感的起伏变化,从而产生与之共鸣的喜悦。读诗读词的享受,便来自于此。遇到一首好诗好词就像听到一首喜欢的歌一样,我是一定要“单曲”循环几遍的。
谈起韵律,这套书还有一个亮点便是“中英文”对照。诗词有着考究的用韵技巧,加上汉字(尤其是古诗文中)的内涵之丰富多变,使得翻译更有难度。但这套书,英文版本读起来也是相当“丝滑”,它既不失诗词的律感,又贴合英文表达逻辑,更保留了原文的意境。这套书的翻译出自翻译家许渊冲先生。李商隐的那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被译作“The setting sun seems so sublime;But it is near its dying time”;柳宗元那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翻译为“From hill to hill no bird in flight;From path to path no man in sight”,这些翻译的诗句读起来仍朗朗上口,丝毫不显蹩脚和生硬。
是一本好书,就不要随随便便输在封皮上。初遇这套书,我是被它古色古香的封面设计所吸引。我拿起书看了看,古风插画从封面延伸到内页,海棠花开、蝉栖柳枝,那些诗词中常出现的花、草、虫、叶等意象元素,以古典画风穿插点缀在书中,每一页都赏心悦目。在内页排版上,诗词原文本竖行排列,解析文本才遵照现代阅读习惯横向排列,“古”与“今”的相遇和碰撞,在这细腻的设计心思里得以巧妙体现。书脊也仿照线装古书的样式作了纹路设计,在视觉上呈现出“线装书”的复古感。想来图书编辑们在装帧、设计上花费的心思,也是期待更多读者能被这套书吸引。图书编辑们用心良苦,显然得到了像我这样的爱“美”的读者的回应。
无论是内容还是装帧,用“美得窒息”来为这套书命名,可谓名副其实。从小至今,我们在古典文化的浸润中成长。小时候不解其中义,现在我们对生命对生活有了更成熟的认知,也更能体悟到这些诗词中的意境“美”、情感“美”。希望这套晨读读物可以陪伴我度过更多美好的清晨,让我获得更多“古典美”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