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诗词中收获一双看向宇宙万物的眼睛
(2023-10-31 06:16:18)从诗词中收获一双看向宇宙万物的眼睛
同时,叶先生也看向站在文字背后的人。一个人的哀乐,历史会清楚地落在文字上。经叶先生的细细讲述,诗词成为了我们的眼睛,领着我们看清一位又一位诗人。他们携着各自的人生故事,或喜或悲,或愁或怨,从《诗经》时代走向南宋末年,意蕴万千。
如果说叶先生一字一词的诗歌研读是面向前人、面向文化的真诚对话,那么她对诗歌中“感发”力量的倾力强调,便是面向我们读者的热忱期待。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当你对万物动情动心、有所感发时,诗歌便来了。而当代许多人缺少的,正是这样一份“感发”。在时代焦虑情绪的影响下,许多人的生活被琐事“稀释”,人们逐渐收起感知的触角,变得麻木,难以领悟万事万物的滋味与神奇。由此,叶先生希望通过细致解读,尽力将诗歌中的“感发”力量传递出来,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诗人们曾热烈拥抱宇宙、对人生万物深切关怀,进而重新思考世界与自我的关系,与万物一同呼吸。她说:“读诗的好处,就在于可以培养我们有一颗美好的活泼不死的心灵。”在诗词间走走停停,我们得以从狭小的自我中跳出来,拥抱月光、拥抱花香。
《古诗词课》的叙述始终平和,但饱含深情。叶嘉莹先生让自己站进了历史的河流,承担起接续文化流动的使命,启迪人们看向诗词、看向万物、看向自我,在一种生生不息的感发力量中,保持生命活力。
叶先生对诗词的叩问是谦虚的,她期待的回响是深沉的。在纪录片《掬水月在手》中,她说:“蓝鲸可以隔洋传语,我留下的这一点海上的遗音,也许将来有一个人会听到、会感动。现在的人都不接受也没关系,反正我就是留下来,就是这样。”愿每个人都能从诗词中收获惊喜、收获力量,收获一双深情看向宇宙万物的眼睛。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文澜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