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孤犊之鸣

(2023-08-18 03:10:53)

孤犊之鸣

作者:侯美玲

公明仪是春秋时期的音乐家,能作曲、善弹奏,七弦琴弹得尤其好。天气好的时候,公明仪喜欢背着古琴到户外弹奏。

这天风和日丽、山色如画,公明仪心情大好,一个人坐在地上弹奏美妙音乐,路边一头黄牛正在慢悠悠地吃草。公明仪心想:我的琴声动人心扉,使人陶醉,牛听了是否也很享受呢?想到这里,公明仪立刻对牛弹奏起“清角之操”。公明仪弹得很投入,并深深沉浸于雅正的音乐当中,可那头牛无动于衷,甚至没有停下来看他一眼,这就是“对牛弹琴”成语的来历。

“对牛弹琴”出自《理惑论》,后被收录于《弘明集》,但这只是故事的上半部分,故事的下半部分其实更精彩。公明仪见牛听不懂高雅古曲,就依蚊子牛虻的嗡嗡声和失群牛犊找母牛的哞哞声临时作了一首曲子,演奏给黄牛听。

当公明仪奏响“蚊虻之声”和“孤犊之鸣”时,神奇的一幕出现了,原本正在吃草的牛顿时垂下尾巴、竖起耳朵仔细听起音乐来。

听不懂“清角之操”,但听得懂“孤犊之鸣”,看来,牛并非不懂音乐,只是对自己不感兴趣的音乐漠不关心,对那些熟悉的音乐则兴趣盎然。有感于牛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弘明集》的作者僧祐感叹道:“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