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草的意象-“念远”
(2023-05-28 07:13:15)芳草
作者:秦兰勇
芳草是诗词中常见的意象。
崔颢借芳草写乡关之思,白居易以芳草写离别之情,苏轼的“天涯何处无芳草”令朝云泪满衣襟,这些都体现了芳草意象的复杂性。
念远
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开篇道:“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
河畔青草繁茂浓翠,既激发了诗中主人公对远人的思念,又象征着思念的浓烈悠长。
此二句诗语言平易晓畅,在手法上兼含比兴,直而不野,颇有余韵,因而成为千古名句。
西汉淮南小山《招隐士》中也有两句写芳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招隐士》的主旨至今仍有争议,但以芳草写念远之情的传统被历代诗人继承了下来。
如魏晋时期陆机《拟庭中有奇树》诗曰:“芳草久已茂,佳人竟不归。”此二句在诗意上分别对应“春草生兮萋萋”和“王孙游兮不归”。
陆机在仿拟《古诗十九首》中《庭中有奇树》的同时,也借鉴了《招隐士》。
以芳草写念远之情,在唐宋词中更为常见。
唐代韦庄《木兰花》词曰:“独上小楼春欲暮,愁望玉关芳草路。”
登楼远眺,只见芳草蔓延,一直长到边关,可见词中主人公思念之人正在边关驻防。
宋代张先《菩萨蛮》词曰:“忆郎还上层楼曲,楼前芳草年年绿。”
楼前芳草,似如约而至,年年自碧,意中人却不知身在何处。
宋词中,梅尧臣的《苏幕遮·草》与高观国的《少年游·草》都是专咏芳草的名篇,
都含有念远之意,如梅词“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