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诗经》

古籍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诗经》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05篇,先秦时称《诗》,西汉时被尊为“经”。以赋、比、兴为主要表现手法,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为周代各地的歌谣;《雅》为王畿的正声雅乐;《颂》为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不仅具有高超的文学价值,同时其所描绘的先秦的社会生活,具有典型的时代特色和显著的地域特色,勾勒出了早期各部先民之间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化图景。其中以十五国风最为典型,它是周王朝所辖的十五个不同地区的乐歌的汇集。《周南》《召南》《陈风》主要采集了周以南地区、汉江流域的民歌,《陈风·宛丘》中对歌舞巫俗的描写“坎其击鼓,宛丘之下;无冬无夏,值其鹭羽”,一定程度上受到当时被认为是“南蛮”的楚文化的影响。《秦风》《豳风》产生于河渭地区,迫近“西戎”(今陕西一带)。《秦风》中著名篇目《小戎》前半部分多尚武精神,风格简洁刚毅,后半部分寄情,倾吐思妇对于征夫相思之苦,刚柔融合彰显文化的多样及碰撞;《魏风》《唐风》反映了早期晋文化的风采,朱熹言“唐风土瘠民贫,勤俭质朴,忧思深远”;《郑风》《卫风》《邶风》《墉风》《王风》《桧风》《曹风》多展现婚恋情节及统治文化的中州之风;《齐风》齐地民歌集(今山东中北部地区),多反映“现实之景”,正所谓“风者,民俗歌谣之诗也”。
作为传统经典,《诗经》虽以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为记叙核心,展现各地特色,但在实际社会生活之中地区的划分并不是生硬而死板的,并且其影响力辐射至更广泛的“中国”,人群的互动及文化交融始终贯彻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