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又发现一个“人生三境界”

(2022-07-31 06:18:08)
标签:

杂谈

又发现了一个“人生三境界”


小时候听说过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人生三境界

第一境界是立、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第二境界是守、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界是得。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清代学者张潮也总结出人生的三种境界:他在解释时用了一个形象生动的“看月亮”的比喻。

第一种:从缝隙中看月亮。

大半的人是如此,因为一般的人受一定的时间、空间限制,只能从缝隙中看月亮。


第二种:到庭院中望月。

从屋里面走出来,到了庭院中。庭中望月,哦,天地原来如此开阔,世界如此广大。这样一来他便扩展了胸襟和气象。


第三种:站在高台上玩月。

站在高台、高山上与月亮嬉戏。这是一种何等快乐的大境界!


张潮将这三种境界分别叫作“隙中窥月”“庭中望月”“台上玩月”。




如今又发现有人从另一角度总结出来了人生三境界:



人的一生,大约要经历三种境界:不知不觉(自然人),知而不觉(社会人),先知先觉(天人合一)。

从朦胧,到清楚,再到觉悟;从生存,到生活,再到超脱。

宋代禅宗将修行的层次分为三重境界:一为“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以原始直觉向自然追问自身起源,即“我何人,从何来,往何去”,这是“寻”的境界;二为“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人从自然中脱离,找到自我,达到“无”的境界;三为“万古长空,一朝风月”,自我超脱,超越时空,天人合一。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提出学诗的三重境界:“其初,不识好恶,连篇累牍,肆笔而成;既识羞愧,始生畏缩,成之极难;及其透彻,则七纵八横,信手拈来,头头是道矣。”

人之初,性本善,不辨美丑,天真自然;及至认识规律及成法,熟知社会,自然陷入迷惘,不知所以,不敢恣肆;再则摆脱一切束缚,进入自然和觉悟之境,主体与客体相合,遂能“行住坐卧,无非是道,纵横自在,无非是法”。

我之心得曰:此“自在,自为,自由”之三重境界,亦“迷惘,探索,获得”之三阶段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交换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