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节气的天人合一

(2022-06-08 05:37:41)
节气的天人合一
我们的祖先,为了准确授时,“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敢稍差分毫,才确立了天地人的对应关系,绘制出中华民族沿用几千年的时间地图。

中国人为什么那么熟悉二十八宿,就是用它来反观大地,指导人生的。初昏,北斗七星的斗柄东指,天下皆春;南指,天下皆夏;西指,天下皆秋;北指,天下皆冬。如此确定的时间制度,最后就变成了历法,最后确立为农历。

正是农历精神,让人们“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从而建立了“天格”“地格”“人格”的对应关系,成为中华哲学、文学、美学的基础,也成为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的基础,更是医学、养生学、生命学的基础。

“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二十四节气,正是这种“幽明”的工具化。

这种“仰观”催生了古代中国十分发达的天文学。祖先们用圭表度量日影长短,确立了“冬至”“夏至”。然后通过数学推算,将太阳运行一年分成二十四等份,确立每一个节气的时间。

有了精准的观象授时,就有了精确的播种。有了精确的播种,就有了农业的发达。有了农业的发达,就有了足够的粮食。有了足够的粮食,就有了增长的人口。有了增长的人口,就有了人文的兴盛,文明的发达。

相传由孔子删定《尚书》所剩逸篇所成之书《逸周书》中的《时训解》就详细记录了七十二候。西汉《淮南子·天文训》出现了二十四节气。

从中,我们得知,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每一候都有动物、植物、天气等随季节变化的周期性自然现象,称为“物候”。比如芒种,一候螳螂生,二候鵙始鸣,三候反舌无声。比如夏至,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同一物候因季而变,从“雷发声”到“雷始收声”,从“蛰虫始振”到“蛰虫坯户”,从“玄鸟至”到“玄鸟归”,等等。

诸子百家之一的农家的《审时》把“天人合一”在农业中的应用技术化,让二十四节气和农业充分对应。

秦汉时期的重农抑商思想,又为二十四节气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持,让它走入百姓日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五月榴花
后一篇:十边地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