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我们一口气列举了23首,总结一下 ;
(1)从例词看选用的韵部
《虞美人》例作,在《全宋词》中一共收录了391阕作品。这里只收集了宋时几位比较权威的词坛大咖们的例作。收集例作其实是很繁鎖的一件事情。为的是尽量选取不同题材作品。以唐宋家为主。《虞美人》的391阕中有近代王国维的作品,我们学习或仿写的時候可以用一用,但作为审词牌的例词,我们还是尽量选宋词。
以上23阕,没有将所有例作的韵部使用情况都一一归纳出来,剩下的,大家自己去做好这件事情。
从例词看,16部、19部基本没用 ,其他各部都有使用记录,其中4部仄韵,7部平韵选用较多。其他各部因题材不同,或可入选,比例并非绝对。
入声韵也有多个使用记录。关于韵部字的发音与作品内容我们曾经说过。
一部“东钟”洪亮 ,穿鼻、开口型为主。七八部发音较响,九十部柔美,这几部都是以开口发音为主。韵部使用也是和作品题材有关。
作品内容与用韵的情况,通常讲如果作品是比较清澈柔和的主题,则使韵部较为透亮和美;如果是幽怨掩抑的 ,则用韵口型半展半收状较宜。这个在讲如何根据四呼五音曲韵六部去选韵的问题時都有详细谈到。
(2)从例词看词牌适宜的题材。感怀、赠人(寄人)、离别伤景、相思、题图、唱和、宴席、咏物描摹、咏节令、悼亡、田园等等题材都有,但在情绪的表达上大部分是比较伤感抑郁的。这样看《虞美人》的表现题材范围很宽泛。但情绪表达,却还是以填伤词为主。当然也不能一概而论,上面的例词中,就有用《虞美人》祝寿的,祝寿就显然不能是伤感之作,须得尽量喜庆才是。还有一些宴乐即席作品,也不一定是伤词。
(4)从我们选用的作品看词牌写作,连续仄收的两个奇数句后,其调表现为激越,而后一平收,则缓和。从词调看其声情范围不会很狭窄。从大部分作品写作安排上看,一般都是上景下情的这样安排手法来写。虽然题材有所不同,但是大都是采用了这样的布局安排。这是否说明《虞美人》在写作手法上难用比较险比较奇的方法呢?
(三)在写作时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1、上下片结句的词谱安排,大部分句式为律句,必须符合律句的要求,最好不要出现这样的格式:仄平仄仄平。也就是说尽量避免孤平。虽然词无孤平说,但我们最好从严要求。
2、由于这个词牌两句一转韵,要注意转韵后,句与句的衔接。不能脱节,叙述上可以跳跃但不能跨度太大。这一点不仅是《虞美人》的要求,所有平仄转韵的词牌,也都是值得注意的,在韵脚更换的时候,句子之间的衔接,不能出现脱节现象。情感的起伏也不能因为换韵而出现脱节。
3、注意过片与歇拍关系。
4、《虞美人》句句押韵,那么每一句都是可以单独成拍的,大家可以从例词中看到,很多都是句句之后都用句号的。全词8句8拍,我们在结构上,不能用简单的起承转合手法来处理。
(四)后九字句即上下片中心句的处理。
九字句是《虞美人》词牌最具特色的句子,也是本词牌的立意抒情的中心句。六三式居多,四五式较少。也有的人说还有一种为一气呵成式。这一句不管采用什么样的句逗方式,句逗之间可用也可不用“顿号”隔开,隔开的两句之间必须是语意相连的。大家可以回头再看看例词,是不是这样的。语逗而意连是任何一个九字句的硬性要求,如果大家做不到这一点,我们可以不用正格,改用变格中的两仄韵三平韵格式,如毛文锡体或晁补之体。当然,无论哪种体,既然都是《虞美人》的一种变格,那么这一句不管如何断句都应在一拍之内,断句间的停顿是为半逗,通常用顿号。但是,由两平韵变为三平韵之后,这一半逗处既然入韵了,它的停顿就相对比较明显,对语意的联续性要求也应该稍稍放松一些。
另外,这一九字句的处理,还有一个点值得大家注意一下,就是第六七字虽然同为仄声,但是用法很有讲究。要体现情感的起伏,并且很少有用同声调的仄声字。
例:《虞美人》
无端风雨心情懒, 往事难排遣。 梦中惊现故乡行, 怎奈梦觉翻醒梦无凭。
台前写尽红笺字, 不尽心中事。 几多思绪令难眠, 叹坐小窗相对两无言。
“怎奈梦觉翻醒、梦无凭。”第六字“醒”是上声,第七字“梦”是去声。
“叹坐小窗相对、两无言。”第六字“对”是去声,第七字“两”是上声。
“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这里第六字“月”是入声,第七字“似”是去声。
也就是说六七字最好不要同为仄声中的同一个声调。当然,这一点也不绝对。
大家看下面这一首《虞美人·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上阕歇拍九字句为四五式,五六七字都同为去声。读来是不是有些拗口呢?不过,这却又是蒋捷的千古名篇。我们只能说千古名人名篇是为个别,不作要求。
希望在学习审词牌的时候,能仔细分析词谱,大量翻阅例词,做到举一反三,多分析,多练习,我们的读词填词水平才能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