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下面具体介绍词牌《鹧鸪天》
(一)词牌名介绍:《鹧鹄天》
《鹧鸪天》又名:思佳客、思越人、醉梅花、剪朝霞、骊歌一叠、千叶莲、第一香、鹧鸪引等。
1、词牌名。鹧鸪天,双调五十五字,前段四句三平韵,后段五句三平韵 。
2、曲牌名。南曲仙吕宫、北曲大石调都有。字句格律都与词牌相同。北曲用作小令,或用于套曲。南曲列为“引子”,多用于传奇剧的结尾处。
曲牌名就是曲俗称“牌子”。和词牌一样,是曲的音乐谱式。就象一首很长的歌里的部分小节的名字。古代的曲很长,所写的曲牌都是一个很长的一首曲的部分小节的名字。
《鹧鸪天》词牌来自一句唐诗“春游鸡鹿塞,家在鹧鸪天”,只是关于这句诗的作者历来难辨,有郑隅、郑嵎、郑山禺等几种说法,应该是当时人记录的笔误。不过在唐代,诗中咏鹧鸪的本来就很多,不说那个有“郑鹧鸪”之名的郑谷,就是李白都曾自比鹧鸪,“我似鹧鸪鸟,南迁懒北飞。时寻汉阳令,取醉月中归。”
鹧鸪鸟是一种生长在南方的喜欢温暖的鸟。晋人书中就有记载,说这种鸟喜欢朝着太阳飞,又叫“随阳鸟”,发出的叫声就像在自己呼唤自己。这当然是人们的想象,古人想象力比我们丰富生动得多,他们说鸟有鸟言,它们不仅说自己的语言,而且还会说当地人的方言。所以一种鸟在不同的地方会有不同的叫声,也有不同的名字。只是现在的人越来越孤独了,只与机器对话,再听不懂鸟语了,不过就算听懂了估计也没有什么好话说给人听。鹧鸪在唐诗中的意象主要体现在心性向阳和乐声《山鹧鸪》的婉转凄恻上。唐时的乐曲《山鹧鸪》,应该是笛子一类的吹管乐,南国民间乐曲,笛声清越。最喜欢听鹧鸪曲的应该是晚唐的许浑,他为鹧鸪曲写了许多诗,像“南国多情多艳词,鹧鸪清怨绕梁飞”“金谷歌传第一流,鹧鸪清怨碧烟愁”等都是描写这种乐曲的。不知道为什么姜夔在《宋史乐志》里说它“沈滞郁抑,失之太浊”。再后来兴起禽言诗,更有人将鹧鸪的叫声形容为“行不得也哥哥”,这完全是将人的感情加在鸟身上,这鸟儿不复是它自己了。
《山鹧鸪》因为是笛曲似乎不太适合在乐坊酒肆填词演唱,所以唐五代并不见有词作,到了北宋初年,才仿佛一曲笛音御风而来,高雅风致、清灵悠扬直入那些风流才子的寂寞心灵。离愁别绪,感怀身世,一股凄凉哀婉的风迎面吹来。
《鹧鸪天》晏几道词为例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拌却醉颜红。
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影风。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
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晏几道(号小山),是宋初重臣晏殊的小儿子,心性高洁,为人重情,人皆谓痴。不与达官贵人来往,与官场无意。连苏东坡上门求见他都不见,说当今朝中的这些得意之人一半都是我家旧客,没空见。骨子里有自我放逐的意味,连科举都不去参加。后来家道中落,他也安贫若素。仿佛冷眼看世情,一副柔肠只为那些水样清灵的女儿。上面这首《鹧鸪天》总让人想起宝玉和晴雯,公子多情,女儿薄命。“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千载之下,这样的句子,杀伤力丝毫未减,繁华与凄凉,同心而离居,思念的利轫在时间深处闪着温暖的光,有时侯甘愿被它一剑毙命,死在那甜蜜的回忆里。
晏小山填了许多首《鹧鸪天》,题材类似,但秀句异彩,每首都动人,可能就是因为他情真吧。
填《鹧鸪天》的词人很多,几乎是有宋一代最流行的词牌名之一。贺铸、辛弃疾、李清照、姜夔,后来的元好问都有很多词作。贺铸因为有一首著名的悼亡诗里有“半死桐”三字,所以这一阕也有此名字,还有叫“于中好”的。因为太爱小山,几乎不想录其他人的,但辛弃疾这首也很清灵,比另一首“壮岁旌旗拥万夫”好多了。
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下作品:
久别重逢,是人类普遍的生活现象之一,也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表现题材。晏几道在这首词里以高度的艺术腕力将异性恋人久别重逢的体验和感觉,形诸笔端,真切而又感人。
作品以时为序,上片回忆当年初次相逢,一见钟情,尽欢尽兴的情景。词人回忆当年与恋人的首次相逢,恋人玉手捧杯,殷勤劝酒,是那么地温柔美丽和多情。当时词人心情兴奋,喝得满脸通红。从月上柳梢的傍晚时分开始,到月亮升至中天的深夜,一直到月亮落下西山时分的黎明,他们尽情地跳舞歌唱,筋疲力尽,彻夜不眠,以至连手中的桃花扇再也无力摇动。起拍两句,首句写对方,次句写自己。彩袖,这里是以代指的手法写歌舞之女的美丽。玉钟,酒杯的美称。拌(pàn,判),不顾惜。拚却,甘愿的意思。三四两句写双方。“舞低”一句既是以月亮的升落 极写时间的长,又是以夸张的手法极写双方的尽兴。“歌尽”一句也是以夸张的手法极写双方的尽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