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探讨一下立意和炼意
(2019-03-18 00:14:12)前面我们介绍了炼字和炼句。
炼句是把句子诗化的过程。
炼字是对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是字词艺术化的过程。
今天我们简单探讨一下立意和炼意。
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主题,即文章所要表达的基本思想。“意”就是旨意,它指的是文章的主旨,是灵魂。
炼意,顾名思义就是提炼意的主旨,从纷纭复杂的社会生活以及多种写作素材和各种情感当中提炼出一个能反应主旨的含义来贯穿诗篇的前后。
什么样的意算是提炼成功呢?新颖,简约,有深度。
那么涉及到诗歌里“意”是指什么呢?
确切地说,意,就是指诗人对生活的新颖、深刻、独到的发现、理解与评价,创作中通过巧妙的构思和精炼的语言表达出来的情志。
换句话说,意就是诗词作品中的主题思想,亦即诗人的立场观点、思想感情、道德修养、政治倾向、生活态度和艺术情趣的集中反映,也是诗人对生活万象浓缩、提炼、熔铸并使其高度升华的结品,犹象蜜蜂在百花丛中采了花粉酿成的蜜,这是它提炼加工的精华之物。
举个例子:“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个富含哲理性的就是。
又如,同是写思念故乡的:
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王维《杂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和另一首《九月九日忆山东诸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岑参《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无名氏《杂诗》:“近寒食雨草萋萋,著麦苗风柳映堤。等是有家归不得,杜鹃休向耳边啼”。
都是写思乡情绪的,但它们的内容构思各不相同,表现手法也不一样,因而诗人各自创造了不相同的艺术特色和独特的艺术意境,也表现了各自不同的审美情趣和开拓了别出心裁的诗意。
意,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理性的本质认识之集中概括,是文章的精神和核心所在。无论说理、言情之文;或叙事写景以至日常应用文章,无不有“意”。
只有准确地认识了事物的本质,把握了事物的“理”(即其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才能提出正确鲜明,符合客观现实的观点或主张,不仅有“理”有“意”,而且理强意胜,进而写出条分缕析,动人服众的文章。
吴宗义说:“文以理为主”《论文管见》。“辩理”是正意正确的前提。
刘勰指出:“论如析薪,贵能破理。”(《文心雕龙•论说》这话适应厂各种文体的立意和写作。
林纾说:“折理精,则立言得体。”(《情觉斋论文》)在析理精深的基础上立意,则可望意之正确、纯约与高深,进而使文章气直、辞盛而文工,免个理屈辞穷,无以感人服众。
张耒说:“理强意乃胜.气盛文如驾”’“气如决江河,势顺乃倾写”,是颇有道理的经验之谈。
我们一般可以把诗词分为三个层面:
基础(技术)层面
创作(艺术)层面
精神(哲学)层面。
境界是诗的最高层面——精神层面,它是从诗词的语言、形象、章法诸方面所提炼出来的精神成果,是诗词所反映、所达到的精神高度。
下面讲个有趣的故事:
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到大相国寺拜访他的好友佛印和尚,恰值佛印外出,苏东坡就在禅房住下,无意中看到了禅房墙壁上留有一首佛印题的诗。其诗云:“酒色财气四堵墙,人人都在里面藏。谁能跳出圈外头,不活百岁寿也长。”
苏东坡看后,另有所思,就提起笔来在佛印的诗旁边附和了一首,他写的是:“饮酒不醉是英豪,恋色不迷最为高;不义之财不可取,有气不生气自消。”
又一日,宋神宗赵顼(x)在王安石的陪同下,来到大相国寺游览,他们看到了佛印和苏东坡的题诗,感到颇有趣,神宗就对王安石说:“爱卿,你何不和一首?”王安石何等高才,他随即应命,挥毫泼墨,写道:“无酒不成礼仪,无色路断人稀;无财民不奋发,无气国无生机。”
宋神宗大为赞赏,也乘兴题写了一首,他写的是:“酒助礼乐社稷康,色育生灵重纲常;财足粮丰家国盛,气凝太极定阴阳。”
这一组关于酒色财气的妙趣横生的组诗,由于作诗的人所处的立场和格局不同,对于同样的酒色财气四种事物也就产生了截然不同的评价。
中国古代的艺术大家们对立意都给予高度重视,几乎无一例外地将其放在创作的首位。如果没有立意,一堆再美好的词语也没有价值。其实这也是我们经常犯的毛病,诗看起来很美,无法细读。写景就是景区介绍,写心情就是喜怒无常,(现代人学习写诗,只要碰到酒,也学着“闲愁”啊、“茫然”啊等等的,简直不懂得人类还有什么别的情绪了)。所以我们首先要立意,也就是我想表达什么,有了立意我们才能对立意进行打造锻炼。
首先要注意选材,题材素材我们要进行筛选。
一贴近时代,贴近生活。和人民群众同呼吸,对现实进行思考。比如日本沉没,经济菜篮子之类的。再说了花前月下的事前人都写干净了,我们再写有啥用呢?早都不新鲜了嘛!思考现实问题,反映现实生活,这个很迫切
二是真实感强。不熟悉的不写,虚情假意不写。有时候感觉诗人是用生命来写作的,往往写出来的东西带着血和泪啊!前面说过诗人很多时候就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一首诗没有自己的情感在内,无异于没有灵魂。
其次是用语,诗歌的用语要“新、奇、美,”要紧扣我们要表达的思想内容。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四是合理结构,适当铺陈。通过首尾照应、一线贯穿、明暗结合等结构方式,描写、叙事与抒情的选用和安排来突出主旨。要想使诗篇“意”显豁,就是要让“意”始终贯穿全篇,古人叫做“意脉”。这就说通过结构线索,人物的明暗主从,叙事上的顺逆,时间上古与今等来突出主旨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此诗的主旨是痛惜边关所守非人,以至征战连年,烽火不息。同时也表现对戍守边塞有家难归的士卒的同情。为了突出这一主题,诗人在“意脉”上出色处理了古与今的关系,从秦关汉月写起。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两句,概括了千年以来边境不宁、战氛难靖(秩序安定)、万里戍边、代代依然的历史。
诗人从秦关汉月写起,可起到两个作用:
一是借以起兴。秦汉以来就设关备胡,所以后人在边塞看到明月临关,自然会想起秦汉以来无数征人战死疆场,那秦关汉月就是历史的见证
二是借以形成历史的纵深感和画面的广阔感,诗人的目的固然是针对当时的边政,慨叹所守非人,但如就事论事,就显得画面偪狭,诗意浅显。
大家看看是不是相同题材,表达的主题也相近?
该诗只写眼前之景,只道当时之事,缺少《出塞》前两句那种纵深的历史感和画面的广阔感,因而也就缺少《出塞》那种阔大的境界和混茫的气象,两诗的创作成就也就不可同日而语,根本就不是一个档次嘛!
后两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则从历史回到现实,从千年伤感转到自己的慨叹,表现了诗人渴望出现英勇善战、体恤士卒的将帅,巩固边防的心情。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也是如此: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此诗是咏歌庐山瀑布之神奇壮美,为了突出这个主题,李白在表现技巧上进行了精巧的设计:
再如杜甫的《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这首诗大家应该比较熟悉吧。诗的构思采用从对方设想的方式,心已驰神到妻子那里了
诗好像是从爱人那里飞来,悲婉微至,精丽绝伦,又妙在无一字不从月色照出,而以“独看”、“双照”为诗之眼。
而自己的“独看”长安之月而忆鄜州,还用得着下笔吗?显然不用。
“双照”兼包回忆与希望
感伤“今夜”的“独看”,回忆往日的同看,而把并倚“虚幌”(薄帷)、对月舒愁的希望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真是神一般的杜甫啊!这种构思之巧妙,我们只能望其项背了!
回顾一下,今天我们从三个方面来阐述炼意:
二是用语,用语要新奇美,跟主旨要相符
三是结构,要首尾照应、一线贯穿,也就是意脉要通畅,一定要用心追求结构的合理、新奇。
总括成一句话,“炼意”就是概括生活、提炼诗意,从丰富多彩的生活素材中“炼”出诗情诗意诗境诗味诗美来,应该承认,诗是语言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