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词创作中的炼字---诗眼的词性

(2018-12-29 06:43:33)

诗词创作中的炼字---诗眼的词性

3、诗眼的词性

我们知道,律诗中每一句的字,有实有虚。实字,是指字本身具有一定意义的字,比如名词,代词。

山、水、日、月、花、春、秋、鸟、张三、你,我,他们……”等等。

这类字,经常构成了我们写作时的主体:写山,写水,写你,写我,写神仙。怎么运用这实字,其实是属于取象的问题。实字多,则语句凝炼,笔力遒健,然而其病在于板滞沉闷,易使人费解。

实字的选用问题不叫炼字,真正诗学上所说的炼字,其实是指炼虚字。除了上面说的实字,其余的都是虚字了。

比如:动词,形容词,副词,连词,助词等等。

虚字多则气脉流畅,风神飘逸,让人一目了然,但容易流于轻浮与浅薄。如何在实字中加入恰当的虚字,是炼字的要点。一首诗里,实字是骨架,虚字是筋和脉络,虚字才是使诗意灵动起来的关键。

下面我们先看怎么炼动词。

1
、炼动词
动词在诗歌里具有以最小的面积,表达最大的思想的神奇作用。在勾勒形象、传情达意、摹写物态方面有着独特的功能。而诗歌语言的生动传神等特点在动词的应用上,表现的最为突出。

如李白的《塞下曲》中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二句

诗词创作中的炼字---诗眼的词性

 诗词创作中的炼字---诗眼的词性


其中的“随”和“抱”这两个字都炼得很好。鼓是进军的信号,所以只有“随”字最合适。“宵眠抱玉鞍”要比“伴玉鞍”“傍玉鞍”等等说法好得多,因为只有“抱”字才能显示出枕戈待旦的紧张情况。

 

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的“溅”和“惊”皆经过精心的锻炼。

 

诗词创作中的炼字---诗眼的词性

 诗词创作中的炼字---诗眼的词性


它们都是使动词:花使泪溅,鸟使心惊。春来了,鸟语花香,本来应该欢笑愉快;现在由于国家遭逢丧乱,一家流离分散,花香鸟语只能使诗人溅泪惊心罢了。

我们看这几句诗的诗眼,都是动词,这些动词描绘了景物的动态,表现它们的生机意趣,多数还使景物有了感情和生命,透露出诗人对景物敏锐独到的感觉和真挚深厚的情思,产生了诗意。可见,诗眼主要是用动词炼成的。

 

古代诗人在锤炼动词上也有许多佳话。大家看这首诗:

《登南禅寺怀裴仲谋》黄庭坚

茅亭风入葛衣轻,坐见山河表里清。

归燕略无三月事,残蝉犹占一枝鸣。

天高秋树叶公邑,日暮碧云樊相城。

别后寄诗能慰我,似逃空谷听人声。

 

诗词创作中的炼字---诗眼的词性

 诗词创作中的炼字---诗眼的词性


我们看颔联“归燕略无三月事,残蝉犹占一枝鸣。”

 

后分句据说改了六次还不满意,开始是“高蝉正用一枝鸣”,其中“用”字初为“抱”,后陆续改为“在”、“带”、“要”,最后定为“用”。在第七次定稿时改为“残蝉犹占一枝鸣”,这样诗味就浓厚多了。因为根据前一句的归燕,应该是说诗人有些失落,无聊,朋友不在身边,所以说归燕无事,残蝉犹鸣,按照之前的句子,用抱字,高蝉正抱一枝鸣,显然不好,所以把高改成残了。后边的“别后寄诗能慰我”就凭这句去理解了。

 

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中动词“闹”字的选用,被王国维称赞说“一个‘闹’字,境界全出”(《人间词话》)。“闹”字的含义有褒也有贬,而人们常常喜欢用它的褒义中的“喧扰”“浓盛”“繁杂”来形容生活中的欢乐、喜庆的热闹场面,比如“闹元宵”“闹花灯”“闹洞房”等,而“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描写生机勃勃春天景象就更加传神了。

 

还有张先《天仙子》中的“云破月来花弄影”。

月本是相对静止的,但因为有了云的飘动,将“月”也写得动起来了。一个“破”字,写出明月冲破云层的动感。字面上看似写月动,实际上是写云飘,再仔细一捉摸,又是写风:风吹云浮,云移月露。写地上的景色,诗人选择了花,而且是花影。“花”本也是相对静止的,但一个“弄”字,便将它写得摇曳多姿起来。“弄”字意在点明:从云缝中探出头来的月亮,把月光洒在娇花上,像给娇花蒙上了一层轻柔的白纱,晚风轻轻地撩拨着含羞带娇的花。花在月光的映照下摆弄着娇羞柔美的倩影。“破”、“弄”两词,将云、月、花三种景物都人格化了,富有生命感。所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道:云破月来花弄影,一个‘弄’字境界全出。

接下来我们讲形容词的练字:

 

2、炼形容词

诗歌是社会生活的主观化表现,少不了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这种任务,相当一部分是由形容词来承担的。尤其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现象,在诗词鉴赏中尤应重点关注。比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绿,使江南岸绿。就是形容词活用做动词。

被誉为“秋思之祖”的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的“枯”和“老”两个字就是锤炼的十分准确形象的形容词。藤蔓和树丛平日给我们的感觉总是绿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但作者加上一个“枯”字后,生机没了,活力没了,颜色也换成黄色了。再加上“老”字,更给人一种垂暮、沧桑之感。而“昏鸦”的“昏”字,不单单是让光明离我们而去,而且随着暮色的加重,思乡之情也渐渐变浓。后面再说“断肠人”,也就是水到渠成了。“古道西风瘦马”则在一个“瘦”字,使人联想到旅人奔波不息的艰辛、困顿和内心的悲愁。马皆如此,人何以堪?天涯孤旅之苦,思乡之切之殷自在言外了。

我们在来看这首陆游的诉衷情:

 

《诉衷情》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尘暗旧貂裘”一句,形容词“暗”是使动用法,意思是“灰尘使貂裘的颜色暗淡了”。在这里,一个“暗”字将岁月的流逝,人事的消磨,化作灰尘堆积之暗淡画面,心情饱含惆怅。“暗”字既含动词“使”的意思,又含形容词“暗”的意思,一石二鸟,十分简练。

 

李清照《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绿肥红瘦”四字,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绿肥”指雨后绿叶光润、舒展、肥大;“红瘦”指雨后红花受损凋零,飘落不堪的样子。一个“肥”字,一个“瘦”字,说明了女词人对雨后花情的深切了解,体现了作者恋花、爱花、惜花的深刻程度,表达了词人对春光一瞬逝和好花不常在的无限惋惜之情,所以“肥”“瘦”二字特别传神。

 

用形容词做诗眼,其数量仅次于动词。大家请看下面的诗联:

晚色寒芜远,秋声候雁多。(权德舆《送人》)

雁断知风急,湖平得月多。(白居易《松江序》)

草碍人行缓,花繁鸟度迟。(卢照邻《山行》)

竹阴行处密,僧腊别来高。(张乔《僧房》)

 

诗词创作中的炼字---诗眼的词性

 诗词创作中的炼字---诗眼的词性


以上诗句的诗眼“远、多、急、缓、迟、密、高”,都是形容词,它们对人或景物作了准确、贴切、生动、有意味的描绘,因此被编者认为“精绝”、“警策”。

再看盛唐诗人王维的名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这句。

诗词创作中的炼字---诗眼的词性

诗词创作中的炼字---诗眼的词性

王维用通俗、平常的形容词“直”、“圆”形容大漠孤烟与长河落日,平字见奇,绘景如画,意境雄浑壮阔,被王国维誉为“千古壮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