押韵八戒

押韵八戒”即:一戒落韵、二戒凑韵、三戒重韵、四戒倒韵、五戒哑韵、六戒僻韵、七戒挤韵、八戒复韵等,这些都属于韵律的范畴。
下面分别具体讲一下:
1、戒落韵
律诗的首句用临韵不算落韵,因为首句本来就是可押可不押的,所以允许从宽。这种情况叫“孤雁出群”,这个上一讲说过了。
关于落韵,今天多罗嗦一下。《唐韵》总共有206个韵部,其中,仅平声韵就有57部。不是今天我们看到的《佩文诗韵》(俗称《平水韵》)的106部,也不是真正的《平水韵》的107部,真正的《平水韵》有平韵31部。
比如《唐韵》与《平水韵》的区别,《平水韵》有下平2萧3肴,而《唐韵》在萧肴之外还多了一个“宵部”。因此,我们今天不少朋友,使用我们现在使用的《佩文诗韵》(俗称平水韵),去衡量唐人的作品,有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失误,就难以避免,毕竟,时间上,相隔已是千年。
说到“落韵”,不得不再说一个词:“私韵”。我们先来看四首作品,分别涉及到四位唐朝作者。
杜甫
天际秋云薄,从西万里风。
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
野老就耕去,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野老就耕去一作桑野就耕父)
魏兼恕
选才当重委,足食乃深功。
萧关休叹别,归望在乘骢。
李商隐
外戚平羌第一功,生年二十有重封。
直登宣室螭头上,横过甘泉豹尾中。
别馆觉来云雨梦,后门归去蕙兰丛。
大家看这四首作品,我标示一下:
这四首作品,押的韵都不止一个韵部。那么,这种情况,是不是串韵呢?
答案:不绝对是。按照唐教坊的规定,韵,分“私韵”和“官韵”两种。什么情况下押私韵,什么情况下押官韵,都是有明确的规定的。即使是押私韵,也不得串韵。
可能有的朋友会提出问题,原因在于“私韵”和“串韵”两种情况,非常容易混淆。它们的共同点是押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韵部。这是私韵和串韵的共同点,因此容易混淆。但是,它们也是有区别的。
比如,李商隐的作品,押了四个韵的作品也有,也就是“萧、宵、肴、毫”一起押。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一切正式的场合,所创作的作品,必须押官韵,也就是《唐韵》,限制为押一个韵部。而在非正式场合,即使是在宫廷上,也可以按照参加者的约定,押一部或两部甚至更多的韵部。这个就是私韵。私韵是一种律诗规则,这种律诗,由参与者临时制订规则。
比如,指定押两个韵部,若只押了一个,就是错,就要罚。这种情况下,必须押两个韵部。若约定押三个韵部,押多或押少,都是错,必须受罚。
但是,这个私韵,是由于临时性规则所决定的,是必须的!私韵≠窜韵,这两者,完全就不是一回事。私韵,在非正式情况下,使用较多。毕竟,诗在唐朝,还有这种押私韵的具有游戏性质的诗,不是所有的诗,都必须押官韵。唐教坊没有规定不得使用私韵,私韵是被许可的。
而“串韵”,不具备规则性,也就是在没有任何约定的情况下,未押同一韵部的韵字。
2、戒凑韵
特别是限韵写作及步韵写诗时,为了合上韵脚,也不管意思通不通就用上了,所以常出现这种“凑韵”的现象。读起来感觉很不舒服。这在顺口溜、莲花落和戏剧唱词中是常见的,但如出现在格律诗中那就显得俗气了,并对表情达意有妨碍。
3、戒重韵
近体诗的创作实践要力戒重韵,因为近体诗本身的字数就已经很有限了,一首七言律诗就只有56个字。为了能够在有限的空间里,容纳更多的内容,重复用韵就显得未免可厌了。因为重复用韵,使诗歌的表达受到了限制,使思路没有完全宕开。
近体诗讲究平仄协调和声韵美,如果重复用韵,相当于取消了一个韵脚,削弱了诗歌的韵味,使韵味趋于单调可厌,使诗歌不能造成音韵上的参差、回环之美感。
4、戒倒韵
看字面这个就很好理解,就是为了押韵,写作品的时候,故意颠倒用字。比如“风雨、先后、新鲜、慷慨、凄惨、玲珑、参商、琴瑟”等等,把它们颠倒过来写,就觉的非常别扭。平时习惯怎么用就怎么用,不能为了押韵而有意颠倒词的习惯顺序。颠倒用字,某些时候,看起来好象不是什么大问题,比如“苍穹”和“穹苍”;“流泪”和“泪流”。
5、戒哑韵
所谓“哑韵”就是声调读起来不清晰,意义也不明显的字。
声韵低沉或冷僻字多的韵部也属于哑韵,有的字看着就不喜欢,读着也不响亮,就别强用它了,否则会使整个诗句都感觉萎靡不振。“欲作佳诗,先选好韵。凡音涉哑滞者,便宜弃舍”。这是袁枚老先生教我们的话,可参考。
但何谓“哑”呢?
明朝王骥德《曲律》有关哑韵有一段很长的表述:“字之有开、闭口也,犹阳之有阴,男之有女。古之制韵者,以侵、覃、盐、咸,次诸韵之后,诗家谓之‘哑韵’,言须闭口呼之,声不得展也。词曲禁之尤严,不许开、闭并押。闭口者,非启口即闭;从开口收入本字,却徐展其音于鼻中,则歌不费力,而其音自闭,所谓‘鼻音’是也。词隐于此,尤多吃紧,至每字加圈。盖吴人无闭口字,每以侵为亲,以监为奸,以廉为连,至十九韵中,遂缺其三。此弊相沿,牢不可破,为害非浅。惟入声之缉,若合、若叶、若洽等字,闭其口则声不可出,散叶于齐微、歌戈、家麻、车遮四韵中,其势不得不然。若平声,则侵寻之与监咸、廉纤,自可转辟其声,以还本韵,惟歌者调停其音,似开而实闭,似闭而未尝不开。此天地之元声,自然之至理也,乃欲概无分别,混以乡音,俾五声中无一闭口之字,不亦冤哉!”
看到没?明朝人认为哑韵是“十二侵”“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
清朝袁枚《随园诗话》云:“欲作佳诗,先选好韵。凡音涉哑滞者,便宜弃舍,‘葩’即花也,而‘葩’字不响。‘芳’即香也,而‘芳’字不响。以此类推,不一而足”。
大家日常写的诗有没有遇到过别人指出你犯了哑韵?恐怕没有吧。再说了,明朝王骥德认为哑韵的四个韵部是否就不能用呢?不见得吧。要这样论的话,古人犯哑韵的还真不少。哑韵只是韵律学的一个概念,何为哑何为不哑,其实是很抽象的。
此诗为诗人绝笔之作,作完此诗不久,诗人就因病辞世。
6、戒僻韵
又称“难韵”或“险韵”,这个指的是,押韵所使用的韵字为不常见的、生僻的,平时基本上见不着的,这样押韵,就属于僻韵
不能要求读者读作品的时候,手里必须有字典一类的工具书,以便于随时查找生僻字。更没有可能的是,读者在读作品的时候,作者站一边不停的解释生僻字。
比如下平六麻里的“犌”字,有几个认识的?还比如上平一东里的“蝀”字,偏僻不?反正会读的人不多!有的人专门喜欢找一些生僻的字来显摆,其实,他不知道他显摆出来的正是诗病的一种。真要写出一首好诗,那些“僻韵”的选用其实往往会破坏你的形象的。
而《随园诗话》亦云:“李杜大家,不用僻韵,非不能用,乃不屑用也。昌黎斗险,掇唐韵而拉雜砌之,不过一时游戏。如僧家作盂兰会,偶一布施穷鬼耳。然亦止于古体、联句为之。今人效尤务博,竟有用之于近体者,是犹奏雅乐而雜侏离(蠻夷之语)坐华堂而宴乞丐,不已傎乎”。
7、戒挤韵
他日期君何处好,寒流石上一株松。
这首诗情景描写很到位,意境也不俗。但是,它押的是上平声的二冬韵,而且起句和承句里又有“逢”和“峰”这两个字,也在二冬韵里,这就“挤韵”了。
挤韵最早出于沈约的“四声”“八病”说。其“八病”中的“犯大韵”就是指“除韵脚外,在诗中其他处最好不用与韵脚同韵部的字”,即“韵不入诗”。
这里的“韵”是指韵部来说的,而不是单指一些人理解的“韵脚的那个字”。并且,沈约的“四声”“八病”是从诗的音律方面来说的,因当时的主要诗歌形式是五言,一联中,除韵脚外只有九字,如再用与韵脚同韵部的字,势必在音律上影响作品的美。
唐朝元兢就说:“此病不足累,文如能避者弥佳;若五字要切,于文调畅,不可移者,不须避之。”
一分句之中,不避重字,哪怕这个字是韵字。
如:李商隐七律•无题
第二、句中单字各自重复出现在一句中的前后两个分句,也不用避讳韵字。
如:杜甫七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管理员】主讲-婉珺(524383834)
此诗押《平水韵》上平一东,第四句“高树亚东风”的“东”字怎么论呢?“东风”在古典诗词中,多指春风,它是春天的象征。很多描写春景的诗词,“东风”一词被普遍使用,古诗中比比皆是,就不再累述,这种情况也不能简单的称之为“韵字入诗”。
如:柳宗元七律•登柳州城楼寄漳
2、叠韵连绵词:
如:五律•岁夜咏怀(唐•刘禹锡)
此诗押《平水韵》下平五歌,“蹉跎”的“蹉”也在五歌韵部,属于叠韵连绵词。(批注一下:我们以前讲过有规律的重字,这里大家可以参考一下前面学过的内容。)
8、戒复韵
复韵,说白了就是韵字“同义”。一首诗中,意思一样的字或相近的字,不要重复地押。比如押了“忧”字就不要再去押“愁”字了,押了“花”字就不要再去押“葩”字了,押过“香”字了,就不要再去押“芳”字了等等。
比如说:这个人啊,又漂亮又美丽。重复不?这类的押韵毛病在初学者里常见,也是要尽力避免的。
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犯复韵的古人也写过,但他们对文字的驾驭能力不是一般人所能及的,大家欣赏读起来,一点也不觉得有重复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