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人分两个桃子,怎么分最公平
(2017-05-31 13:27:02)三个人分两个桃子,怎么分最公平
学习《声律启蒙》五歌(三)
霜对露,浪对波,径菊对池荷。
酒阑对歌罢,日暖对风和。
梁父咏,楚狂歌,放鹤对观鹅。
史才推永叔,刀笔仰萧何。
种橘犹嫌千树少,寄梅谁信一枝多。
林下风生,黄发村童推牧笠;江头日出,皓眉溪叟晒渔蓑。
公布的正确答案是:榨成桃汁然后分。春秋时期没有榨汁机,于是这道题引发了一场血案。
话说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都是齐景公帐下有名的勇士。“晏子过而趋,三子者不起”,就是说晏子见到这三位,马上小步快走以示敬意,但被“三勇”华丽丽的无视了。
公孙接是急性子:哥斗过野猪,斗过猛虎,先吃为敬了!
田开疆也不示弱:有病啊!这是比功劳!哥两次领兵,开疆守土,吃个桃没毛病!我吃了,你们随意!
没等组织好语言,桃子已然没了,古冶子勃然大怒:你俩还要不要脸?哥当年保护国君渡河,一只大鳖把国君车马拖入水中,哥跃入水中与鳖怪大战几百回合,哪里就不如你们了?还TM先吃为敬,敬个屁啊!还你吃了,我随意,桃都没了,我拿什么随意!
一番话说得公孙接、田开疆脸上变颜变色,“桃不让,是贪也,然而不死,无勇也”。大意就是不让桃不讲究,不讲究了还不死,算什么狠人。于是双双拔剑自刎!
两人这一死,古冶子也蒙圈了。“二子死之,冶独生之,不仁;耻人以言,而夸其声,不义;恨乎所行,不死无勇”。大意也就是骂死两朋友就更不讲究了,人家不讲究了都死了,我差哪啊?于是也拔剑自刎!
…倔强而死…
三人死后葬于梁甫山,后人根据这段故事,写了一首诗叫《梁甫吟》,亦称《梁父吟》,原文中为了照顾平仄称为梁父咏。这首诗的作者不详,但是被诸葛亮给唱火了,所以有好多人认为就是诸葛亮写的。
相比之下,楚狂歌的作者是明确的,乃是楚昭王时期的一位隐士。《论语.微子》中有“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句,故有人说其名为接舆。这段歌的内容大体是在劝说孔子要远离政治,因为开头一句为“凤兮凤兮”,故又称凤歌。李白的《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的开篇就说“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此时楚狂人已渐成狂士之通称。
种橘犹嫌千树少说的是三国时吴国丹阳太守李衡在宅基地上栽种了橘树千株,临死前对其儿子说:这千棵橘树就是一千个木奴,足够你使用的。这也就是早年间常说的:要想富,少生孩子多种树。
寄梅谁信一枝多说的是南朝陆凯与范晔交好,特地从江南折一枝梅花托人带给长安的范晔,并附诗一首:“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这个陆凯名气不大,范晔却不是一个小角色,他写了一部史书叫《后汉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史才推永叔,刀笔仰萧何。
萧何,与张良、韩信并称汉初三杰。光荣新出的《三国志13》中,君主可以任命三重臣,即军师重臣、内政重臣和军事重臣,这和张良、萧何、韩信的分工完全吻合。
看看君主刘邦是如何评价的吧,“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三杰之中,萧何追随刘邦最早。刘邦在乡镇上任职的时候,萧何就已经是沛县的组织部长了,深谙文牍之法,故称刀笔吏。
此人人脉极广,除了关照刘邦之外,典狱长曹参、司机夏侯婴、杀猪的樊哙、吹鼓手周勃都是他的朋友,这帮人后来都成了大汉的开国重臣。
萧何是沛县帮中最有见识的一个。刘邦兵进咸阳,大家乍见宫殿巍峨,街市繁华,全都忘乎所以。惟有萧何,直奔丞相御史府,将秦朝有关国家户籍、地形、法令等图书档案全盘收走。这些图书档案,使刘邦集团对天下的关塞险要、户口多寡、风俗民情了如指掌,对汉政权的建立和巩固,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刘邦建汉之后,以萧何为首功,封他为酂侯,食邑最多,并拜相多年。萧何死后,曹参继任,一切公务悉照旧章。面对质疑,曹参直言:萧丞相明订法令,中具规模,行之已久,万民称颂。今我为相,只要能够奉公守法,遵照旧章,能继旧业,已属幸事。若自作聪明,推翻成法,必致上下紊乱,恐欲再求今日之太平,已无可得矣!这就是所谓的“萧规曹随”。
曾国藩曾经这样评价古人:“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立德最难,自周汉以后,罕见德传者。立功如萧、曹、房、杜、郭、李、韩、岳,立言如马、班、韩、欧、李、杜、苏、黄,古今曾有几人?”便将萧何列入立功组八强,那么下面我们还得讲一位立言组八强,欧阳修。
欧阳修,字永叔,号六一居士。称其史才是因为他参与编撰了《新唐书》并独立撰写了《新五代史》。但其实其文才更胜,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开创北宋一代之文风。“唐宋八大家”中,宋代其余五人均以布衣之身得其力捧,进而名扬天下
除文之外,欧阳修诗词亦是大家,同时还是个段子手。
欧阳修的第二任夫人是资政殿学士薛奎的四女儿。而薛奎的三女婿则是欧阳修同届的殿试状元王拱辰。后来,王拱辰的夫人去世,又续娶了薛家五女,继续做欧阳修的连襟。欧阳修就写段子调侃他:“旧女婿为新女婿,大姨夫作小姨夫。”
欧阳修的另一个段子中说:平生所作的文章,多半在“三上”,马上、枕上、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