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水注溪曰谷

(2017-03-07 10:22:17)
标签:

山西临县方言

大峪沟

慕田峪长城

库峪

吐谷浑

分类: 山西方言

我的老家山西临县是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沟壑纵横,山高谷深。其地名则多以山、沟、坡、岭等命名,如刘家山、白家山、尧家山;大峪沟、西沟、石梯沟;火燎坡、圪针坡、黄家坡;圪麻岭、杜家岭、杨家岭。我今天要说的是“峪”,如大峪沟、佛堂峪、木头峪等。

水注溪曰谷

                          大禹乡实际应该是大峪乡,大峪沟村在大峪沟西口,大禹村在大峪沟东头。

这里的“峪”实际是就是“山谷”的“谷”。

《说文解字》【卷十一】【谷部】:“谷,泉出通川爲谷。从水半見,出於口。凡谷之屬皆从谷。古禄切。”谷的意思就是有泉水流出通向大川。徐铉的注音“古禄切”,音“稻榖”的“榖”。

“谷”,古代是个入声字,临县音[ku əʔ],音似普通话的“郭”,普通话读上声的“古”了。

可能人们为了书写省事自古就有把“榖”写作“谷”的习惯,这就是所谓的同音假借,与繁体字简化无关。如:《詩·邶風》有“习习谷风,以阴以雨。”《詩詁》解释为:“風出谷中也。”《疏》解释为:“谷之言穀。穀,生也。生長之風也。”《汉书·王莽傳》:“其夕穀風迅疾。”颜师古《汉书音义》云:“卽谷風。”估计在这里“谷”、“榖”就弄混了。“谷风”到底是山谷之风呢?还是稻榖之风呢?

“谷”在古代是一个多音字,宋代《广韵》记有3个音,在【屋韵】读音“古禄切”下注的是“山谷。亦[/]也。窮也。又姓,漢有谷永。又欲、鹿二音”。但是,在【蜀韵】的读音“余蜀切”下注云:“山谷。《爾雅》曰:水注溪曰谷。《說文》曰:泉出通川爲谷。”虽然《广韵》认为“山谷”的“谷”是个多音字,但是在“山谷”的意义上读“欲”更常见。

《康熙字典》引明代顾炎武先生的《音學五書》云:“山谷之谷,雖有‘穀’、‘欲’二音,其實‘欲’乃正音。《易》:井谷。(《经典释文》的作者)陸德明:一音。《書》(《尚书》):暘谷,一音,《左傳》:南谷中,一音,《史記·樊噲傳》:橫谷。(唐張守節)《正義》:音,《貨殖·傳》:谷量牛馬,(唐司马贞)《索隱》:音,苦縣《老子銘》書‘谷神’作‘浴神’是也。轉平聲則音‘臾’,上聲則音‘與’,去聲則音‘’。今人讀‘谷’爲‘穀’而加‘山’作‘峪’,乃音‘裕’,非。”

顾炎武认为“山谷”的“谷”应该读作“峪”,但是,写作“峪”是不对的。可是多音字确实会造成很多误会,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的《从军行》五: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吐谷浑”是西晋至唐代西北地区的一个部落姓氏,没有学过唐诗的人往往会读成“吐骨浑”。胡三省注《资治通鉴》云:“《资治通鉴·齐东昏侯永元二年》:“吐谷浑王伏连筹事(北)魏尽礼。”胡三省注:“吐,从暾入声。谷,音浴。”按说应该读为“突浴浑”,临县话有入声,音似“脱约洪”。

人们为了更加明了的表达自己的意思,“”字写成“”也是无可厚非的,也有写作“”的,但是没有通行,《集韵》里有这个字,同“峪”。

现在很多地方的地名现在写作“峪”,古代是写作“谷”的。如:

怀柔县的“慕田峪长城”,就是因附近的“摩天谷”而命名的。

 

        水注溪曰谷

水注溪曰谷

慕田峪长城

从关中通往汉中的秦岭古道有个现在叫“库峪”的地名,《魏书·地形志》是记为“苦谷”的:“其地水甚苦涩,乃曰苦谷。”

可见古代人们一般是把“山谷”的“谷”读为“峪”的。

交城有个村名叫水峪贯,古代叫水谷村,清代名水浴灌。以此推理,临县的“大峪沟”古代应该是写作“大谷沟”的。

今天,普通话里以“谷”为声符的字大多是读“峪”的,如“欲望”、“富裕”、“洗浴”。连搜狗拼音里的“榖”字也有了读“峪”的音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