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三十六字母”是什么年代出现的呢?

(2015-07-23 12:52:51)
标签:

三十六字母

七音略

韵镜

首温

罗常培

分类: 音韵学

    在今天的北方话里一般的声母系统基本上都在20多个左右。与古代汉语里的声母系统“三十六字母”相比,最大的区别就是失去了全浊声母系列。一般说来,“三十六字母”的声母系统完整地出自南宋郑樵的《七音略》,与《韵镜》所分析的声母类别是一致的,《七音略》是用三十六个汉字来指称汉字当时的三十六个声母。见下表:

 

“三十六字母”是什么年代出现的呢?

表中方括号中的国际音标是音韵学家们研究所拟的普遍认可的音值。这三十六字母相对完整地描写出唐宋时期声母系统的基本面貌。

至于“三十六字母”里使用的字母代表字,如“帮滂并明”等,似乎在隋代韵书《切韵》里没有反映,《切韵》及后来的《广韵》只用反切注音,现在音韵学家们通过系联《切韵》的注音反切所得出的隋唐时期的声母是37个与三十六字母有一些出入。

 按照王力先生《汉语音韵学》所述,“三十六字母”的雏形来自“守温三十字母”。

上世纪三十年代初,语言学家、文学家刘复(即刘半农,1891~1934)在其《守温三十六字母排列法之研究·附录》中有这么一段话:

    前年在法国国家图书馆看见敦煌石室写本中有一个写得很坏而且很破碎的卷子,共分三截,有一截的第一行写:“南梁汉比丘守温述”八字,可并没有标题。主要部份抄出如下:

南梁汉比丘守温述:

唇音   不 芳 并 明

舌音   端 透 定 泥是舌头音

       知 彻 澄 娘 日是舌上音

牙音   见 君 溪 群 疑等字是也

齿音   精 清 从是齿头音

       审 穿 禅 照是正齿音

喉音   心 邪 晓是喉中音清

       匣 喻 影亦是喉中音浊’” (引自王力《汉语音韵学》)

王力先生认为“归类还不十分合理。”后来有人增加了“娘床邦滂微奉”6个字母,就有了所谓的“守温三十六字母”。

这说明在《七音略》以前就有了用“帮滂并明”等字来代表汉字声母的。其来源比《广韵》要早得多,大概在唐代。因为敦煌石室的残卷注明:“南梁汉比丘守温述。”有学者认为“南梁”不是南北朝时期的南方的萧氏梁朝,是个地名,在今陕西郑县。是汉族和尚守温讲述的,至于到底是谁首创,依然是一个迷。后代姑且就把“三十六字母”命名为“守温三十六字母”了。

有意思的是罗常培先生的《唐五代西北方音》,根据敦煌出土的残卷里记载的汉藏对音资料,所得的声母系统与“守温三十字母”基本吻合。见下表:

 

 

 

唐西北方音与三十字母

 

 

p

p'

b

m'b

p'

d

 

 

t

t'

d

n'd

l

 

 

ts

ts'

dz

s

 

z

心邪

 

c

c'

j

ç

j

 

 

 

穿

照穿(床)

审蝉(床)

 

 

k

k'

g

ŋ

h

y

见君

晓匣

 

罗常培先生的研究结果显示:当时的西北方音共有“声类”(即声母)29个,其中浊音声母基本上只有5个。与“守温三十字母”的区别就是“知彻澄”与“照穿(床)”合流了。

可见《切韵》及《韵镜》、《七音略》所反映的声母系统是比较系统完备的“标准”声母,是“读书音”,与各地方言在当时是有一些出入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