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字母”是什么年代出现的呢?

标签:
三十六字母七音略韵镜首温罗常培 |
分类: 音韵学 |
表中方括号中的国际音标是音韵学家们研究所拟的普遍认可的音值。这三十六字母相对完整地描写出唐宋时期声母系统的基本面貌。
至于“三十六字母”里使用的字母代表字,如“帮滂并明”…等,似乎在隋代韵书《切韵》里没有反映,《切韵》及后来的《广韵》只用反切注音,现在音韵学家们通过系联《切韵》的注音反切所得出的隋唐时期的声母是37个与三十六字母有一些出入。
上世纪三十年代初,语言学家、文学家刘复(即刘半农,1891~1934)在其《守温三十六字母排列法之研究·附录》中有这么一段话:
南梁汉比丘守温述:
唇音
舌音
牙音
齿音
喉音
王力先生认为“归类还不十分合理。”后来有人增加了“娘床邦滂微奉”6个字母,就有了所谓的“守温三十六字母”。
这说明在《七音略》以前就有了用“帮滂并明”等字来代表汉字声母的。其来源比《广韵》要早得多,大概在唐代。因为敦煌石室的残卷注明:“南梁汉比丘守温述。”有学者认为“南梁”不是南北朝时期的南方的萧氏梁朝,是个地名,在今陕西郑县。是汉族和尚守温讲述的,至于到底是谁首创,依然是一个迷。后代姑且就把“三十六字母”命名为“守温三十六字母”了。
有意思的是罗常培先生的《唐五代西北方音》,根据敦煌出土的残卷里记载的汉藏对音资料,所得的声母系统与“守温三十字母”基本吻合。见下表:
|
|
唐西北方音与三十字母 |
|
|
|
p |
p' |
b |
m、'b |
p' |
d |
不 |
芳 |
並 |
明 |
|
|
t |
t' |
d |
n、'd |
l |
|
端 |
透 |
定 |
泥 |
来 |
|
ts |
ts' |
dz |
s |
|
z |
精 |
清 |
从 |
心邪 |
|
日 |
c |
c' |
j |
ç |
‘j |
|
知 |
彻 |
澄 |
|
娘 |
|
照 |
穿 |
照穿(床) |
审蝉(床) |
|
|
k |
k' |
g |
ŋ |
h |
y |
见君 |
溪 |
群 |
疑 |
晓匣 |
喻 |
罗常培先生的研究结果显示:当时的西北方音共有“声类”(即声母)29个,其中浊音声母基本上只有5个。与“守温三十字母”的区别就是“知彻澄”与“照穿(床)”合流了。
可见《切韵》及《韵镜》、《七音略》所反映的声母系统是比较系统完备的“标准”声母,是“读书音”,与各地方言在当时是有一些出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