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词(或单位词)的历史——王力先生《汉语史稿》摘记
(2013-10-30 17:13:33)
标签:
王力汉语史稿量词单位词文化 |
分类: 王力《汉语史稿》摘记 |
在上古汉语里,事物数量的表示,有三种方式:
1.最常见的的。就是数词直接和名词的结合,数词放在名词的前面,不用单位词。如:《论语
2.比较少见的就是把数词放在名词的后面,不用单位词。如:《尚书
3.也比较少见,就是把数词放在名词后面,兼带单位词。如:《诗经
如果是度量衡单位就必须用第三种方式。如:《史记
就在先秦时代,数词及其容量单位词可以放到名词的前面。如:《论语
到汉代以后,不单数词及其容量单位词可以放到名词前面去,而且度量衡单位词也可以放到名词的前面了。如:《史记
这是很重要的转变,可以说是一种飞跃。….单位词移到了名词前面,它和名词的关系就密切起来,渐渐成为一种语法范畴。
在先秦时代,度量衡制度建立以后,出现了许多度量衡单位词,….但是,天然单位的单位词还是很少见的,….。我们可以说,天然单位的单位词在先秦已经萌芽了,但真正的发达还在汉代以后。最常见的是“枚”字。此外还有“頭、隻、株、颗、块、枝、根、条、片、朵、把、粒、架、面、锭”等。
在发展过程中,有些单位词的应用范围扩大了,有些缩小了,有些转移了,有些新兴、另有一些消失了。
一般来说,单位词是由普通名词演变而成的,并且它们的语法意义就是它们的本来意义引申的。
表示行为单位的单位词的产生,要比表示事物的单位词晚得多。如《孙子
表示行为单位的单位词“次、回、趟”的产生,….唐代以后才逐渐出现了。如杜甫《三绝句》诗:“自今以后知人意,一日须来一百迴。”
事物单位词一般是在名词的前面。
行为单位词一般是在动词的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