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雷财报解读
(2023-12-04 09:18:49)(一)、资产负债表:
资产端:货币资金18.72亿元,占比总资产26.83%,主要是7月份增发21.5亿元导致剧增,也增厚了净资产,远高于有息借款。应收账款类10.35亿元,占比营收77%并出现趋势性提升,占比总资产14.82%,符合TOB类型公司的共性特征,还是偏大了,说明赚的钱大部分不是真金白银,属于资产结构中的漏洞和硬伤。说明销售模式先货后款,并需要持续垫款,说明铲子公司在产业链中面对强大的下游客户没有话语权和提价权,产业链地位一般;应收过大,出现应收账款减值,是一个无法预判的利润扰动因子。存货7.36亿元,占比营收55%,占比总资产10.55%因增发失真,占比太大,与营收和总资产不匹配,而且存货周转率出现趋势性下降,存在减值风险!应收账款和存货加起来金额大、占比高,属明显资金推动型。流动资产40.69亿元,主要是货币资金、应收账款和存货,货币资金占比大部分,说明资产结构非常好。流动资产周转率0.41虽受增发影响,但最高也没有超过1,说明流动资产1年还转不了1圈,资金始终压力大。
固定资产12.77亿元占比总资产18.3%,属典型的重资产推动型。在建工程10.7亿元,占比总资产15.34%,而且业务又是比较有前景的,未来若能销售出去,市场份额会持续扩大,为下一步营收增长打下了基础,公司阶段性成长性是存在的。
无形资产主要是土地和软件购置款。其他非流动资产1.56亿元是投资私募基金,本金已经全部收回,而且基金经理还担任公司董事,净值波动较大,有时会超过净利润的10%,是一个扰动因子。非流动资产29.08亿元。总资产69.77亿元,主要资产是在流动资产一端,没有商誉等杂七杂八的虚的资产,总体资产结构较简单、较实、资产质量较高。
负债端:短期借款5.27亿元,有部分银行承兑质押。应付账款1.77亿元,说明在产业链中对上游没有一定的强势地位,明显小于应收账款类,没有把下游应收的资金压力转移给上游应付,还是占用了自有资金,资金压力是天然存在的,因此会有较大的有息借款或不断融资。合同负债0.23亿元同比增长109%,说明已接到在手订单,这块业务还是较好的,但合同负债很小说明产品力不足;也说明公司是订单型的业务成长模式,缺点是获得订单多少是无法预测的。流动负债7.84亿元,远远小于流动资产,我们偿债能力强。没有长期借款,非流动负债1.55亿元,总负债金额9.39亿元。有息负债占比年营收不足50%,且毛利率35%,占比不是太大,负债结构也较简单。资产负债率13.46%,非常安全,资产负债表正常。
资本公积32.3亿元金额大,远大于未分配利润23亿元和盈余公积1.6亿元,说明了募资金额大,并远远大于自我盈利积累。对于重资产推动型企业,就得靠从二级市场募资来给公司提供资金再发展。今年固定资产增加了1.1亿元,在建工程增加了2.5亿元,长期借款减少了8亿多元,相应货币资金减少,流动资产减少,定增21.5亿元落实了,大大修饰了资产负债表。
(二)、利润表:
1、从最近几年营收增速看,从2020年的增速31%,到2021年11.8%、2022年9.7%,今年Q3的10.26%,基本没有成长性,并远远低于行业增速15%!虽然2021年底是最后的补贴“抢装”时间点,未能完成装机的不再补贴,面对行业需求放缓的大势,作为行业的佼佼者,说明公司的经营也出现了问题,也说明了公司是强下游需求驱动型企业。
2021和2022年营业成本增速为22.89%、26.29%,都远远大于营收增速,说明上游原材料涨价导致企业盈利能力下降,及产品竞争激烈,毛利率从2020年的44.68%,降到2021年的39.15;2022年的29.97%;到2023Q3营业成本增速为-0.58%,远远小于营收增速,导致毛利率上涨为35.49%,但上游原材料降低幅度是有限度的,因此未来毛利率不会再有大幅提升的可能了,很可能是未来的极限高度。公司现营收增速很平庸,应收账款周转率下降、存货周转率下降,而且两者占比高,毛利率又增长了24.7%,虽然上游原材料有降价的因素在,但也需打个折,有定增驱动调剂利润造假的嫌疑。
现整体毛利率35%,说明不是处于高度竞争环境中,有一定的护城河和技术含量,若保持也属于高价值性企业。目前毛利率较高,已很难提升了,同时市场环境竞争激烈,未来会导致毛利率整体趋势向下并不可逆?所以利润的增长,主要取决于新增产能的多少,和储备的新业务来支撑,并且又能够销售的出去。未来随着新投入产能逐渐满产,良品率的提升,产能利用率的提升,及规模化会降低营业成本费用,能小幅提高毛利率;同时高价值性产品的开发比重的越来越大也会提升毛利率水平。对于重资产推动型的公司,有一个业绩的阙值,一旦毛利率高于阙值,则边际成本变低,多于的毛利率大部分会转化为净利润;而低于阙值则营收增幅仍高于净利润增幅,从而导致企业会大幅波动。
2、四项费用整体不多,四项费用率为8.72%,占比毛利率不足25%,对净利润的侵蚀不是太大,公司实质是毛利率决定了公司的净利润率的水平,说明期间费用控制较好、管理能力较强。其中研发费用占比营收4%,且全部费用化,说明对研发重视,公司有一点技术含量,是一家研发驱动型企业,企业领先发展必须靠先人一步。管理费用率4.88%,趋势提升较大,是东营新项目导致。销售费用率0.56%不高,说明是大客户制和下游大客户竞争度高,缺点是应收账款大,资金压力天然大;随着东营新项目的进展,销售先行,销售费用率趋势性提升明显。公司外销业务量较大、占比营收32%,汇率波动对销售收入及外币资产影响较大,人民币升值会增加财务费用支出。但公司善于投资,财务费用率从去年开始一直为负数,较好。今年第三季度用定增资金归还了2022年从银行借的长期有息借款5.99亿元,未来财务费用更趋向好。2023年施行股权激励:确定以2023年10月27 日为本激励计划首次授予日,以29.77元/份的价格向符合授予条件的53名中高层激励对象授予160.17万份股票期权,价值4768万元,会逐年计提摊销进管理费用。规定以2023 年营业收入为基数,2024 年营业收入增长率不低于 25%; 以 2023 年净利润为基数,2024 年净利润增长率不低于15%。因此预测2023年度总体营收和净利润都不会增速过高!
值得警惕的是,公司的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研发费用增速,均高于营收增速,并呈现趋势性递增,从而导致四项费用增速57.43%。站在目前时点,未来1年内,伴随着新项目的进展,四项费用只会更加增大趋势而不会减少。未来费用率降低,必须依靠品牌力、技术优势、规模成本化优势,具备提升市场集中度的硬实力。
3、应收账款和存货金额较大,是漏洞和硬伤,是利润的减值因子,会影响扰动扣非净利润。任何一个变量的发生变化,都会导致利润波动幅度较大,因此影响测算利润,这也是财务结构和商业模式的问题。
4、扣非净利润增速和净利润增速基本一致,相差不大,说明非经常性损益对公司影响较小。
5、在建工程转固定资产的隐忧:
根据会计准则正在建设的设备、厂房,计入在建工程,而在建工程阶段无需计提折旧。在建工程是一个容易进行利润调节的科目,从而降低对公司的利润的影响。具体操作来说就是在转入固定资产的节点上做文章。
2023年半年报:海上风电核心部件数字化制造项目预算数18.88亿元, 工程进度已达89%,在建转入固定资产仅
15.18%,。作为投资者,虽然无法前往工地现场来监督实际施工情况,但从年报中异常的数据可以大致推算出,公司的转资进度并不正常,存在着推迟转资的可能。按照公司设备折旧年限5-15年进行粗略计算,今年下半年公司因为推迟转资至少减少对利润的影响约在4000万元左右。
6、最新第三季度“扣非净利润增速”>营收增速,是在营收基本没有增长的存量情况下,四项费用趋势提升背景下实现的,贡献来自于原材料大幅降低导致的毛利率的趋势提升,但毛利率未来很难再有原材料大幅下降机遇而提升了。因此这个呈现结果很难在明年第一季度保持。因此决定公司未来业绩增长的驱动因子就很好判断了,是来自于固定资产推动型,是新产能的落地投产这是一个支点,是良品率和产能利用率的提升,是销售网络和渠道的完善提升,需要有具体的下游新大客户陆续签订大订单,并有要远远高于行业增速的销售能力。成长逻辑是产能推动型,产能扩充越大,又有下游行业景气、需求旺盛能卖得出去,业绩就会越好,新产能投放是核心。这种财务结构下,只能琢磨战术性买点。
(三)、现金流量表:
1、和利润表相比,现金流量表的数据主要来自于银行对账单,更难以修饰。尤其是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往往能说明公司净利润的“含金量”。
2、首先销售商品收到的现金历年小于营收,收现比指标小于1,说明当期的销货没有收回足额的现金,应收账款挂账增多,存在坏账风险。正常情况下在企业的经营模式没有发生本质变化的情况下,收现比是基本维持不变的,当出现明显异常说明公司的营收质量很可能存在问题。公司收现比波动较大,预示着营收增长缺乏持续性。
3、经营性现金流除去年2022年外,都是正数,但却是趋势性降低;而且经营性现金流净额<扣非净利润,并且小于0.5。说明实现的净利润不是真金白银,多应收白条、日渐贬值的存货和折旧;由于应收类常年大于应付类,导致净运营资本长期为正,现金流较差。净利润的含金量其实不高,内生性增长较差,公司的商业模式并不好。
结论:总体看公司业务简单,专业专注,行业有景气度;公司资产结构简单、漏洞少。类货币资金占比高,有息负债很少,资产负债率极低只有13%,公司不是靠有息负债撑起的,公司行事保守稳健。同时流动比率5以上,速动比率4以上,说明没有偿债风险。资产很实很硬没有什么虚的资产。除应收账款类、存货较大,净运营资本长期为正数且增大,现金流差外,其他财务风险和漏洞较少。公司资产质量和财务结构总体看是较安全、较为健康的,没有实质性风险,也决定了公司基本面有底,企业垮不了。同时这种资产结构,也能支撑企业能快速发展,暂时不会有资金瓶颈的制约问题。只有把利润变量因子都看清楚了,才能用常识来判断,才敢上仓位。
(四)、商业模式分析:
1、ROE杜邦分析:现公司净利润率较高达到24.46%,2018年是14.74%,公司还是具备核心竞争优势的,公司还是有行业地位的。毛利率现35.49%,2018年时27.27%,行业景气度高时更高。ROE在2020年最高时达到23.24%,之后趋于10%之上,今年定增更摊薄了ROE。总资产报酬率ROA基本也在7%之上。ROE受行业景气度影响较大。现净资产收益率ROE主要是因为行业景气度高,是高净利润率带来的;而毛利率又是净利润率的决定性因素。从ROE看公司实质属低利润率高周转率模式,ROE的提升最终需要总资产周转率来拉动提升。公司有明显的行业周期性,最近几年ROE趋势性下跌的厉害,在资本市场上价值也明显打了折扣。总资产周转率主要受固定资产增速、在建工程增速、存货增速、应收账款增速、货币资金增速影响,均出现极高增速导致的降低。未来随着在建工程转为固定资产后,随着产能利用率和良品率的提升和产销率的提升,营收规模不断攀升,最终会推动总资产周转率的明显上升,从而导致ROE进入更加优异的水平。但规模的扩张,一定是以大量的资本支出为前提的。公司财务杠杆率极低,ROE不是依靠杠杆取得的。从毛利率、净利润率、ROE、ROA看,公司商业模式较优秀。
2、公司的生意模式来看,公司处于产业链的中游,是规模渐大的铲子股,为终端产品服务的,下游是知名的终端用户品牌企业;商业模式决定了公司是一家重资产推动型的企业,需要固定资产来扩产能,下游需求旺盛,有天然的应收账款要占用资金,资金压力较大。利润是由产能推动和销售拉动同时驱动的。
3、公司是典型的资金密集型企业,属于重资产推动型和资金推动型的商业模式。由于毛利率趋势下跌后趋于稳定,所以利润的增长,主要取决于新增产能的多少,并且又能够销售的出去。因此需要不端投入新项目和大量资金,才能持续推动业绩的增长。企业日常净运营资金都是正数且趋大的,公司自己实现的利润是根本不够的、支撑不住企业高速发展的,资金问题会严重制约公司的发展。因此需要不断从资本市场上大量融资才能支撑发展。一旦行业生变,高额利息和折旧会吞噬掉很大的利润。公司想业绩翻倍,就要营收翻倍,就需要固定资产新产能要翻倍,因为下游是大型企业,很难对下游提价,提价效应不明显;同时天然需要垫付大量的应收账款和存货,也需要相应资金翻倍,流动资产一直在不断膨胀中。相应企业账上货币资金减少,资金压力大,需要不断补充现金流,要有不断再融资的能力。也需要持续的投入研发资金且较大,说明这个行业必须要靠研发才能支撑行业地位,也说明了行业技术不断更新迭代,必须要有新的东西出来。公司为什么资产负债率才极低13%?因为不断从资本市场上拿钱,从而把所有者权益做大导致,看资本公积32亿元,这些都是溢价发行股份得到的资金。以上都是由商业模式决定的。
4、净运营资本趋势性递增,说明公司产品竞争烈度增大,未来公司业绩翻番,营收就要翻倍,就需要投入固定资产翻倍,同时日常运营资金也要翻倍。那么按今年营收18亿元计算,未来3年实现营收翻倍就是36亿元,也需要净增加日常运营资金18亿元作为流动资金来支撑;如果按照未来3年实现净利润15-17亿元,还有账上货币资金18亿元,完全能支撑和保障企业向上发展。
5、现阶段,公司想业绩增速超预期,还得靠产能和渠道。从原产品结构看,营收小幅增长,毛利率也企稳,四费超越营收的增速向上走,所以业绩超速增长很难!唯一希望是新产能落地投产释放,而且公司上市了后,手中突然有钱了,就敢于接订单了,敢于垫钱了大力拓展客户了,毕竟公司发展需要比较大的资金才行,所以2024年会有较大发展。
6、最后新产能投产后,后续产能达产满产后,如果再没有新产能、新的东西出来,业绩增速就又会下来,公司就会陷入一个平庸状态,一波战术性机会就到顶了。因此一定不要在它股价涨得好的时候去买它,那时可能就是一波情绪的高点了。TOB类型的公司很少能走成长牛股,能走成长牛股的,一定是行业赛道极好,公司有雄心壮志又有资本市场思维,能持续拿到钱投新产能,下游又不愁卖,才可能走出一波长牛股。否则就是一个战术性标的。公司作为净资产60多亿元的中型企业,公司属规模也不小了的公司,未来已很难有大的机会了。未来想再出现规模扩大1倍,得付出多大的努力才能实现。这种商业模式其实不具备非常深的护城河,所以体量达到一定规模后就会遇到天花板。对于TOB类公司只有在体量偏小时,因为基数小,翻倍也很快,随便募点资就能把业绩顶起来。如果体量较大了就只能寻找一点战术性机会了。对于重资产推动型企业,一般只有战术性机会,而且还要等待一个非常安全、非常低得价格买入才行,而且还要在毛利率基本维持不变的情况下,才会有一个战术性的机会。这时股价也可能因商业模式不好而不涨,一切都有可能。从以上商业模式看出:公司是没有战略性的投资机会的,公司只有战术性的机会,高估一定要走。而且战术性的机会,对买点的要求要超过基本面,必须等待抓市场情绪的拐点。而且由于下游需求不好把控,这类公司只能适用于弱者思维,就是未来几年业绩无法把控,等一个估值足够低,买了也亏不了多少钱的价格才能买,问自己一个问题:就算现在的在建项目没有的情况下敢买吗?
7、经营漏洞:
没有发现关联性企业。
大股东没有高额质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