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消费股
(2019-09-13 14:55:56)1、消费类企业的产品多半都是生活必需品;
2、消费品一般都会伴随通货膨胀实现提价;
3、消费品由于是我们日常生活经常接触的东西,投资者很容易形成直接的感受。
从职业投资者的角度,我们一般怎么看待消费股呢,消费类企业一般常见的护城河有哪些?不同类别的消费股,商业模式又有哪些差别? (受制于职业基金经理的身份,本文后续提到的A股中的企业,都不能点出名字,防止有诱导买入的嫌疑,大家可以根据描述,自己对号,重在传播知识)
消费类企业常见的护城河
1、消费者心智
那么什么是消费者心智呢?我用通俗的方式解释,就是:当人们在想到某类消费品时,大脑中呈现的品牌越少,搜索速度越快,则消费者心智越强。例如,当我们思索知名汽车的品牌,我们能想出一串名字:奔驰,宝马、大众、丰田、福特、吉利、本田、雪铁龙等,可是我们想到全球知名的刮胡刀,我们非常容易想到的只有极少数品牌,吉列和飞利浦;当我们买矿泉水时,我们能想到很多品牌:娃哈哈、康师傅、农夫山泉、百岁山等等一长串,可是我们买可乐时,就只能想到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两个品牌。大家不难发现,当我们搜索速度越快,能搜索的品类越少,往往说明产品都占据了极强的消费者心智,这样的企业往往具备成为常青树的基因。
按照这个思路,大家自己做一下头脑风暴,我们想一下日常消费品的常客:家具、白色家电、调味品、乳制品、酒类等等,各个不同的品类,你自己是否能快速搜索出占据前三名,甚至是很确定龙头第一的企业;而有些行业是很难找到的,甚至毫无感觉,比如全国最好的床、沙发等等,大家可能一脸茫然。可是我们都知道空调、酸奶、白酒、酱油等品类,全国最大的牌子,搜索速度非常快。
还有些品类,如果加上一些常见的限制条件,搜索速度也是很快的,例如:价格2000元以上的全国知名白酒?1000元的?这两个价格带基本是垄断地位的。价格带在500元的,虽然价格不垄断,但如果“价格+地域文化”,心智很明显,例如300-500价格带,在山西、江苏、安徽、四川,大家都很容易找出龙头企业。
2、渠道规模优势
我们知道在大众消费品中,特别是线下的渠道,是易守难攻的,这其中成本控制是一个重要逻辑。怎么理解?当消费品要进入每一个城市的商场、超市、便利店等环节,全国范围会建立网状的营销团队,投入的人力成本和管理成本都很大。如果某家企业已经建立起渠道经销网络,而日常大众消费品往往又不具备颠覆性的特征,这时候,价格优势就变得很重要,也就是给渠道更多的收益分成去占据更好的销售位置。可是新企业作为刚刚入场的角色,和已经存在的龙头企业相比,大多数并不具备雄厚的资金实力,人脉的积累也不够,管理的边际成本控制力也差,想逆袭胜出是非常困难的。当你做了一款畅销的产品,已有的龙头可以快速跟进,做出类似的产品,然后做更好的广告推广,在重点区域牺牲局部收益打价格战消耗对手,这时候,规模优势就体现的淋漓尽致了。
正是因为消费品往往不具备高科技企业的核心技术鸿沟,很容易产品同质化,所以渠道规模的优势,或者说成本控制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占据先机后,可以开启滚雪球模式,步步为营,且一旦取得优势易守难攻。
投资者在日常生活中,只要留心观察,线下和线上商超,都是很容易发现具备明显渠道优势的消费品。
不同类别消费品商业模式的理解
1、快消品和耐销品
2、保质期看优劣
3、提价模式看优劣
未来几点思考
1、从产品属性来说,品牌力的影响大于渠道力。
2、有社交和精神属性的消费品,比单纯靠口味的消费品,更有前途。
3、高端的消费品,比刚需品更容易提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