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气说
(2012-12-25 17:43:45)
标签:
曲江方舟子烟瘴韩寒文化 |
分类: 散文 |
剑气说
媒体和网络,在壬辰春节的前前后后,为了韩寒方周子的一场口水战,吵嚷成了一锅糨糊,让人不免担心,这一锅糨糊再熬下来,不是烧糊,就是变馊。
吵嚷双方,可谓网络达人,一位人称斗士,一位人称偶像。
斗士方舟子,在和偶像韩寒口水之前,对一些“文化人”的作假形状,进行了无情的揭露,他的战果不错,凡是被他瞄准的人物,管你是“打工皇帝”,还是“文化新秀”,无不被打得遍体鳞伤,落荒而逃,用一个骄傲的词儿来形容,真可谓每战每胜,从无败绩。其中的道理即简单且直白,他手握证据,被打者的确作假。那么这次呢?这次瞄上了韩寒,这位上了美国《时代周刊》封面的人物,他还有获胜的可能吗?对此,我不想猜测,更不想结论。韩寒把方舟子已经告上法庭了,法庭受理了的话,自然会依法给出一个结论来的。我们不用急,我们能等待。
问题在于,如今操弄文字的人,都这么让人心凉,特别是混得脑儿熟,堪称“偶像”级的那些人儿。譬如挺身而出的郭敬明,就不断地被暴光,证据确凿地指认他剽窃。突然地,韩寒又被方舟子指认,他的写作有代笔。
实话说,风光在赛车场上的韩寒,我不能说他是我的偶像,但他还是挺让我服气的,感觉一介书生,挺有中国文化人越来越稀薄的那份剑气!
诗仙李白25岁时,“仗剑出国,辞亲远游。南穷苍梧,东涉沧海”,可不只是他腰间佩着的宝剑那么单薄。身佩宝剑,只是一种象征而已,看得见,摸得着。但要往深里探究,他深藏于肉体之中的情怀以及诗意,可也是一把珍贵的宝剑呢!这把宝剑只是看不见,摸不着,不见踪影,需要他人用心体会揣摩,才能够发现。这便是大家赞许文化人时,要说的话了,此人一身剑气。
无形的剑让人敬仰,却也绝不排斥有形的剑。这是中国文人存之内心所须臾不能辱没的精神呢!想想看,诗仙之于剑,是再般配不过的一件物什了。他如果不是配剑,而是扛着一根棍子,或者端着一根长矛上路,那还能是他吗?书生好剑,仗剑而行,固然有着护身的意思,但是那样一种风度,那样一种姿态,一定是非常迷人的。这就是宝剑的好了,与棍子和长矛之类的器物比起来,就只有一股子美不胜收的英气。
《庄子•说剑》就曾这样来写,“天子之剑……上决浮云,下绝地纪。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由此可知,剑之于中国文化精神,不仅有着美仑美奂的表象,还有其内在的盖世豪气。自然了,剑也有其寒光一闪的凛冽骨气,硬要把剑和鬼头刀、开山斧、狼牙棒之类的东西比较,确实是显细弱一些。然而,剑锋出鞘,所展现的光气,就俨然不同,如雪霜般冷艳,似电光般迅疾……它不畏艰险,会决然地迈向一切强势,宁折而不弯。是的,古人在盟誓时,常会选择一把心爱的宝剑,断剑以明志,表达他们的决心。
剑有英气!
剑有豪气!
剑有骨气!
剑以自身所有的英气、豪气、骨气,排斥一切媚气、娇气、俗气,以及说不清道不明的乌烟瘴气。
我不知方舟子、韩寒们,能否听得进去劝说,如果可能,他们真可以到江南的龙泉镇走一遭,历史上,这里就是锻打好剑的地方。最近在电视上看到,他们继承传统,还在锲而不舍地依照祖宗的方法,炉火不熄,铁锤叮当地锻造着取名龙泉的宝剑,于交手的作坊,选择一把好剑,拿回家,不会舞不要紧,配带腰间麻烦也不要紧,可在书房里找个合适的位置,把剑挂去起来,闲暇时抬头看看,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浪得的那点名呀,真的假的;取得的那点利呀,多了少了;还有玩的、吃的、喝的一点东西,又是什么?又能怎样?大概都只会是一片很不靠谱的浮云,聚散只在瞬间。
思古而怀幽情,说剑而增豪情,唯愿我们心事平和,世事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