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修行无捷径读书助引领

标签:
转载 |
分类: 教学相长 |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出版以来,得到了全国各地读者的喜爱。出版5年的时间先后加印了20次。2021年,我对此书进行了修订后出版的修订本,继续得到各地读者的喜爱,几个月的时间已经多次重印。下面的这篇文章是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中心学校王雪纯老师所写,这是她阅读《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修订本)》之后的所思和所悟。
修行无捷径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
文/王雪纯
寒假期间,在“研之乐”读书会的推荐下,我阅读了常生龙老师所著的《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这本书是作者从他15年来朝夕摩挲过的数百种图书中,精选出50本,梳理精华,阐述精妙,整合成书。全书分为5个专辑:“教学即创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理论即支点”、“变革即未来”,从第一辑到最后一辑,都是作者精心汇集的“阶梯式”的思考,呈现了一种既着眼当下,又把目光投向未来的教育观。读完此书,每一辑都能给我带来无限的思考,我围绕这五辑从以下五个方面谈谈我的读书体验:
一、始于技巧,勇于教学创造
在第一辑“教学即创造”中,介绍了10位中外教育者以及他们的教育故事,无论是在教育理念还是教育方法上,他们都有自己独特的教育技巧和创造。回想我自身的教学工作,最容易做的是照本宣科,依据教材按部就班来上课,学生能学到知识,教师不容易出错,但事实证明,老师们不会将知识融会贯通,课堂将会枯燥无味,学生们不会学以致用,不能了解知识在生活实践中的重要价值和意义。要想孩子们喜欢老师上课,要想孩子们学有所获,就需要老师的教学技巧和教学创造。
一个具有创造性的教师,往往也具有其独特的教学技巧,常生龙老师在书中提到了美国非凡学校领导者道格莱莫夫所著的《教无不胜:卓越教师的49个秘诀》,其中推荐了5种重要的技巧,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杜绝退出”技巧,即教师从学生不能回答的问题引导直到能重复正确答案为止,杜绝学生逃避“我不知道”,从而避免课堂氛围死气沉沉。善于运用技巧是教学创造的前提,书中第一辑还写到夏昆老师不甘于常态化字词句的分析教学,开始了语文、诗歌鉴赏、音乐鉴赏、电影鉴赏四门课程的教学探索,使得学生从中体悟不同的美感,提升人文素养,自然语文成绩可以提升。
读书让我懂得了——教学工作的创造性至关重要。只要教师敢于创造,老师的引领和发散思维,总会让孩子们看到蔚蓝而广袤的天空!
二、心怀热爱,坚守育人初衷
心理学家弗鲁顿伯格认为人如果长期从事某种工作,时间久了就会产生疲惫、困乏甚至厌倦的心理,也就是职业倦怠,而在教师群体中这一现象也是客观存在的。如果教师只是把教育看成自己谋取利益的方式,那么教育就是目中无“人”了,可想而知,不热爱教育事业的老师是担负不起“教书育人”的使命和责任的。
蔡兴蓉老师在《下辈子还教书》中剖析了当下教育问题,在升学主义的笼罩下,许多教师妥协、消沉,甚至离职而去,只“重分”不重“育人”的现象如此普遍,以至于很多教师认为这就是工作的全部,仿佛只是冰冷的“作业技术员”。而一个对教育充满热爱的老师往往懂得关心学生的感受,尊重他人,就如作者在第二辑“教育即生活”中提到了吴非老师所写的《不跪着教书》,这本书告诉我们,一个不以教育为私利的老师是情感健全的老师,是一个挺直腰板儿的人,这样的老师才能真正引领学生健康成长,教会学生如何做人。
读书让我明白了——教师不仅要会教书,还要学会育人。作为教育者的我们不能忘记当初义无反顾选择教育事业的初心,要让我们的教学生涯充满激情!
三、践行理想,用心写就成长
学校是孩子们的社会,应当是孩子们能健康快乐、促进身心发展的社会,而常生龙老师在第三辑“学校即社会”中提到学校是一个让学生变笨的地方,因为学校的课程给孩子们带来了巨大的学习压力,作业测验带来了沉重的课业负担,教学管理让学生感到恐惧和胆怯等。但这不是我们理想中的学校,虽然我们无力改变教育体制,但能与孩子们一起创造奇迹。
常生龙老师在书中介绍了许多“平凡”的学校却创造了教育的“奇迹”:有来自贫困家庭、问题少年的学生就读于海伦娜中学,毕业后成了众人眼中的精英;也有开辟于穷乡僻壤的台湾南投县爽文中学,让教育质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夏山学校的创办者尼尔情愿看到学校教出一个快乐的清洁工,也不愿意看到他培养出一个神经不正常的学者……我想这些学校的创办者和教育者们正是满怀着对教育独特的见解和美好的教育理想,践行着他们的理念,才能成就那些创造了教育奇迹的孩子们。
读书让我体会到——或许我们每个教育者都有自己理想的教育,我们何不从践行自身的理想开始,慢慢尝试,在自我变革中成就每一位学生呢?
四、与时俱进,理论指引方向
在第四辑“理论即支点”中,常生龙老师甄选了9位教育名家的著作,提炼出他们的教育原则和教育策略,也让我们从中了解了教育理论的演变过程,理论自身也是与时俱进的,把理论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支点,能更准确地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
如叶圣陶先生认为要让学生养成好的习惯,第一是要从最细微最切近的事情入手,第二是要发挥教师以身示范的作用;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做像医生那样的教师,把了解儿童放在第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陶行知教育名著:教师读本》中倡导“新”教育,养成“自主”、“自立”和“自动”的国民等等。这些教育家们留给我们后人的教育思想具有洞穿历史的力量,经过了百年教育实践的考验,今天依然熠熠生辉,他们留给我们的宝贵的教育财富引领着我们在教育前行的道路上继续探索。
读书让我意识到——教育理论能增长我们实践智慧方面的价值,对于我们如何做好今天的教育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因此我们要多读书学习新知!
五、立足当下,展望未来教育
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使得我们之前不敢想象过的教育情景都有能力走进了学校,走进了课堂。疫情的爆发使得在线教学、网络课堂实践蓬勃发展,并与我们的教育深度融合,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也在不断改变。
在第五辑“变革即未来”中介绍了“可汗学院的奥秘”、“慕课来了”、“何为翻转课堂”等未来课堂的样子。站在当今教育时代下,书中给予了我们对未来教育美好的展望,这些未来课堂不仅仅是形式上的改变,对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学习能力的激发都将会产生显著的影响。
读书让我感受到——大数据改变着我们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方式,很多传统的习惯将被颠覆,我们的教育可以极力眺望未来,迎接未来!
读完常生龙老师的这本书,我的大脑里闪现出无数经典的话语和许多部教育著作,浮现出深夜很晚时常生龙老师依然在敲打键盘、用心思考撰写读书感受的场景。正如书名所说的,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教师修行的境界达到了,才能去感染学生,才能厚实教育事业。
就让我们在读书的引领下,向着前方修行路前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