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下周能否先抑后扬是要点

(2023-11-10 16:10:42)
分类: 就市论事(股市观点)

今天大盘收出了一根低开留有裂口又探底回升带有下影线的光头小阴线(符合早盘信息提示)。这根同比缩量小阴线的顶底和收盘价均下移,表明大盘在反弹“久盘”后已“必跌”(昨日收评提示过“久盘必跌”,不想又一次一语成谶),而且即便以正常的调整来对待亦仍未“跌”到位。

比较关键的信息是今天的裂口。这是一个反弹后高位出现的跳空缺口,形态上可以构成向下“突破”的性质;也就是俗语所说的“三天不补,三周补”。

本周的周K线是一根带有上下小影线的小阴线,但却是一根假阴线。从周线的角度,大盘的反弹应仍未到位;但即便是能够继续反弹,亦也是反弹性质,也就是此前的低点2923点于周K线仍需要被再确认。这个过程,大致是先回落后再回升;而下周应就是那个过程,即在日线中呈现“先抑后扬”的格局。反过来,如果下周大盘不是这样运行,那么就很可能出现了问题。其中,下周继续往上反弹,仍在可接受范围(但难度不小。因为目前的日线和日线的次级别都不支持);但如果一路下跌,则就很可能出现了不及预期的走势结构,即前两天分析的三种走势结构中的第一种概率出现(如果按“先抑后扬”,就属于第二种走势结构预期)。

日线上,严格意义上形态已是“顶分型”(差了1个点而已);不过,即便最终形成“顶分型”,也仍有“过渡型”可能性而非一定是转折型。其要素,仍然是下周能否“先抑后扬”。

那为什么一定要“先抑”,难道就不可以不“抑”直接就“扬”吗?我们来看日线。见下图:

下周能否先抑后扬是要点

上图为上证日线。

2923点终结一笔下开始的反弹(只是小转大终结而非本级别背驰终结,因此只能是反弹),至今天趋势飘带仍然为绿带而没翻红;而今天的最低点,正好踩到了趋势飘带的底线(暂时出现了支撑。如果看一下5分钟周期,还正好踩到了多空转换线)。预期,如果直接出现再反弹,那趋势飘带就将翻红,然而反弹就可定性成反转或横向震荡。但这和目前能够给出的任何信息都不相符,包括MACD到现在仍还在0轴之下(注意MACD红柱已连续2天收缩)。所以,即便今后趋势飘带能够翻红,指数也需要有一个暂时的震荡期,等待一些指标信息的进一步好转。因此大盘短线最好的走势结构,其实是继续横着震荡。但是,能够做到吗?副图中,KDJ指标于今天在高位死叉,除非周末有极强的外部影响(譬如重大利好刺激),否则下周初的结构应是看跌。同时,CCI指标在昨天下穿了+100线后(上升趋势的短线减仓点;反弹结构的高抛点),今天提升了下降速率。这些,均预期短线结构需要看空。

甚至日线的次级别,即便是正常性调整,亦也还缺少了至少一笔下。见下图:

下周能否先抑后扬是要点

上图为上证日线的次级别30分钟周期。

2923点至3064点为一个完整的上升线段。此后转跌(今天下跌后,走延长的概率已经消失),今天盘中出一笔下,确认了此前一个线段的背驰终结。由于此前为一个线段的背驰终结,因此后市的下跌也需要一个线段来对应,可以是3笔线段的调整,也可以是5笔线段的下跌。其中,3笔线段的调整应是abc形态(当然也可以做中枢,但中枢也是abc形态,只是b走复杂而已,ac不会变),调整完成后仍可再反弹,即三种概率中的第二种预期;而5笔线段的下跌,大概率就需要跌破2923点了,也就是三种预期中的第一种。

上图中,今天盘中一笔下后又出了一笔上。如果下周初不在此处震荡走中枢,那么无论是abc形态还是12345形态,都预示了下周初的大盘还得继续下跌(也就是需要“先抑”);而下跌的幅度与第1笔相比,就是判断3笔还是5笔的依据。

如果下周初的一笔下幅度大于前一笔下,那么就构成了此下降线段的第3笔下跌,整个下降线段应是5笔,可确认反弹终结,此后需跌破2923点。也就是三种可能性的第一种兑现,需要排除另外两种可能性。

如果下周初的一笔下幅度小于或者基本等于前一笔下,那么就可构成此下降线段的c笔下跌,整个下降线段就是3笔,日线反弹过程中的二次反弹形成,此后高度不但需要超过前面的高点,甚至可以到达预期目标位3171点左右(回抽日线下跌中枢的下沿,等于确认下跌有效);也就是三种可能性的第二种兑现,需要排除另外的两种。

如此一来,是否就需要下周至少后半周能够“后扬”?

比较复杂的情况是下周并不按上面的预期来走。如此,就有可能是第三种走势结构了;而第三种变化,目前无法进行预测,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