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盘的“返底回顶”信号

(2023-04-22 10:58:48)
分类: 就市论事(股市观点)

昨日收评认为下周或有可再减仓机会,由于篇幅问题,只列举了创业板案例。今天再来说一下大盘。至周五收盘,大盘同样也具有暂时止跌并反弹的概率,也就是同样符合下周有再减仓机会。见下图:

大盘的“返底回顶”信号

上图为上证日线。上图中,周五K线为返底回顶信号(前一天的收盘价大于前5天的收盘价;当天收盘价低于此前7天内的所有最低价但不低于此前11天内的所有最低价)。这个信号的出现,预示着超短线会有回升,大多数情况会出至少三根阳线,幅度可至“返底回顶”K线的一半或全部。注意深成指:上周四的阴线也是“返底回顶”信号,此后三连阳,幅度至“返底回顶”信号的全部,然后再下跌。但“返”也不是绝对的,譬如大盘3424点开始下跌时,2276日也是“返底回顶”信号,但超短只反弹了一根阳线(幅度基本完成全部,因为第二天阴线的上影线到达了“返”信号的最高区域);而目前位置和当时3424点极度相同(周K线同属于中枢上沿区域),所不同的是76K线的实体相对较小而昨日K线的实体相对较大(“返”信号对于突然出现的阳线或阴线有幅度要求,需要至少中阳线或中阴线)。因此认为超短线大盘应可有反抽,也就是“返”信号基本可完成目标。

上图中其实还有一个信号可引发暂时止跌并反弹,即中枢。昨日大盘收盘3301点,虽说已跌进中枢(中枢上沿为3310点),但仍属于中枢上沿区域,一般而言会有一定力度的支撑,哪怕这种支撑只是暂时无效的(注意下降趋势只看压力,上升趋势才看支撑。也就是如果这里是上升趋势,那么就会有支撑并最终能够支撑得住;返过来,如果支撑不住,那么就已经不是上升趋势而是下降趋势了。因为下降趋势无支撑)。

另外,大盘日线的次级别30分钟周期,目前也迎来了TD体系的可作衰竭。见下图:

大盘的“返底回顶”信号

 

上图为上证30分钟周期。3396点开始的下跌,在此周期上为持续性的一笔下,到周五收盘有至少三个信号:一是指数触及了此周期的“多空转换线”;二是为此周期的TD买入结构严格组合13;三是指数偏离趋势飘带幅度过大(乖离),有反抽趋势飘带的要求(注意上图中的趋势飘带,当飘带翻绿后,指数反抽触及飘带顶线,但这只是第一次回抽飘带,必定失败,因此后面又是再一次的下跌离开飘带。如果下周初能够反抽,再度回升至飘带顶线,那么是这个周期的第二次,大概率仍然是失败,所以,反抽至飘带就可构成再度减仓点)。

不过,虽说有这些信号提示超短可作止跌并反弹,但整体仍属于已经破位了下跌开始,即便有反弹也只适合做出右侧交易中的减仓动作而不是什么“抄底”(底不知还在哪儿呢)。

K线上,本周为带有长上影线实体又跌破前一根阳线实体的乌云盖顶。见下图:

大盘的“返底回顶”信号

 

上图为上证周K线。上周博文已经运用了,并提示周线级别的见顶(甚至还用上了“TD突破的潜在形态”543210预测本周将见顶)。非常明显,大盘周K线是一个下降线段,目前为此线段的第4笔中枢(2简单4复杂),并是中枢的第3笔(4c笔),高度已临近中枢第1笔(4a笔);此后,要么继续走回到4B笔左右的中枢第4笔(4d笔,要么开始运行需要跌破第3笔低点也就是2863点的第5笔(因此才敢说本周的高点将构成年内的最高点。这种话是不敢随便乱说的)。而本周大盘下半周的下跌,只是这个下跌的刚刚开始。

另外还有注意。尽管上面说了大盘30分钟周期可以有衰竭,并日线有“返底回顶”信号等,也就是下周初的大盘可再出一次右侧交易减仓机会;但这个机会需要降低预期并快速反映。因为,目前大盘的小周期很可能是一个下降线段的延长。见下图:

大盘的“返底回顶”信号

 

上图为上证5分钟周期。3396点开始的下跌,5分钟周期为一个下降线段,目前看已是这个线段的第5笔,但目前第5笔的幅度却已大于第3笔(周五盘中一度认为大盘可以止跌并反弹,就是基于第5笔应小于第3笔,但实际走势却大于了第3笔);也就是以上线段的笔很可能某一段已自成线段开始运行“延长”(图中红色标注数字),即至周五收盘,5分钟周期运行很可能只是延长线段的第3-3笔。同时注意,上图目前的点位已经跌破此周期的“多空转换线”,也就是在5分钟周期上目前已是空头市场,而跌破后的第一反映,就是反抽“多空转换线”而确认跌破有效。所以,即便大盘下周初有反弹,幅度也很可能只会到达周五启动下跌的那一区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