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滴滴顺风车的一孔之见
(2018-05-21 14:43:37)| 分类: 随心所欲(杂感) |
自“空姐被害”事件发生后,滴滴顺风车的安全问题被媒体推到了风口浪尖。滴滴平台还曾为此悬赏百万捉拿凶手,并承诺对受害者作出相应赔偿,以及平台下线一周进行整改等。可以说,滴滴公司对于“空姐被害”事件的态度还是值得肯定的;在出行安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苛求于一家以提供平台为载体的企业过多的安全责任。
顺风车的最大优势,在于符合了绿色出行这一主题。和专车不同,顺风车并不是为乘客提供专程服务,而是以“顺路”为先决条件向乘客服务。这样,实际是相应减少了一次专程出行,对缓解城市道路拥堵、公共交通压力、汽车尾气排放、节能降耗等都有益。因此政府应大力提倡而少一些限制;社会各界应多一份宽容而少一份指责。谁能告诉我有哪一种交通出行可以做到零风险?
相比于专车或者说其它专职专业的非公共载客车辆,如果对司机查核得当,顺风车的安全系数应高于上述非公共的专职专业载客车辆(仅指对乘客的非交通意外伤害)。为什么?因为真正的顺风车司机(指上下班或者其它出行才接单的那种)有一个特殊优点是专职专业非公共载客车辆司机所不具备的,那就是真正的顺风车司机实际上都有正当的职业和稳定的经济来源。在社会的各类刑事案件中,无固定职业以及稳定收入人群的犯罪率要远高于有固定职业和稳定收入来源人群;因此真正的顺风车司机既有固定的职业和稳定的收入又买得起私家车,一般而言个人经济状况都不会很差,顺风接单的目的仅是降低一点交通成本。这一人群中,有相当一部分还属社会精英或者说中产阶层,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甚至于或许还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对于他们来说,刑事犯罪率应远小于其他非公共载客车辆司机。
事实上,“空姐被害”的滴滴顺风车司机以及此后媒体报导的几起滴滴安全事件,前一起司机为无固定职业和稳定收入来源者,是利用了滴滴平台漏洞将顺风车开成了“专车”;而后几起是将滴滴顺风车和滴滴专车混为了一谈让顺风车替专车背了黑锅。即使这样,在“空姐被害”事件发生后,警方仍能通过滴滴平台快速锁定犯罪嫌疑人。也就是说,滴滴顺风车虽无法保证司机、乘客间可能出现的相互伤害(其它非公共交通载体也同样),但一旦出现刑事案件,事后追责、破案仍能发挥重要作用,并对顺风车司、乘人员都具震摄作用(“空姐被害”事件中,如果犯罪人当时开的是专车难道这一惨案就不发生了?可见事件原因和车辆性质无关,而是和人有关)。因此要确保顺风车司、乘人员的出行安全,对其身份验证就相当重要和关键。
滴滴顺风车在下线一周后,本周已恢复了平台服务。期间最大的变化是需要以前注册过的身份信息和此次需要重新审核的身份信息相符,等于是重新审核了一次身份信息;同时取消了原来乘客对司机、司机对乘客的一些评论留言和相关描述;增加了每次接单时需“刷脸”确认等。笔者曾做过滴滴顺风车司机,也做过滴滴顺风车乘客。说实话,如果再让我接单做顺风车,除非中远途且顺路符合度98%以上,否则宁可放弃。为什么?因为现在的顺风车实际已被乘客演变成了“专车”,加上平台抽佣后留给司机的连油费钱也不够,还每单刷脸麻烦,对司机已不具吸引力(短途又多人,如果叫得到顺风车,有时甚至比公交还便宜)。这就是现在市区想做乘客但发布信息后经常无人接单的原因。至于滴滴公司将顺风车中司机对乘客、乘客对司机的有关留言、评论一概删除,笔者以为并不可取。对于那些司机素质或者乘客文明程度等方面的内容、信息,滴滴完全可以保留,甚至应该提升此类信息度。因为对于顺风车,司机接单需要有乘客此前文明乘车的记录或者信息作参考,以便判断可接还是不能接。虽说这方面司机是主动方,但对于乘客来说,一旦有司机接单,亦可查看乘客此前留下的对司机的评论信息,从而初步判断出司机是不是一个可以值得信赖的人。如果不值得信赖,则在上车前就可以直接取消。现在滴滴只保留了司机或者乘客的分值,而分值是一个综合的数字,虽亦有一点信息量但却格远远不够了。
笔者以为,滴滴顺风车在确保司、乘人员真实的身份信息外,对司机的选择应有所限制,需突出“顺风车”与“专车”的区别。顾名思义顺风车必须以“顺风”为依据,如果一个司机一天接单超过五、六次,则此“顺风”车就很可能已不是“顺风车”而是“专车”了。“专车”比顺风车的价格更高,如果此车符合专车条件,他为什么不直接申请做专车而要用“顺风车”来替代?个中必有原因。因此最简单的办法就是限制“顺风车”每天接单的数量,让顺风车回归到“顺风”上来。同时,滴滴公司可以开展实名举报制度,解决人车不符现象,对举报者进行奖励,对被举报者查实后则可取消其在滴滴平台的资格,净化顺风车司机队伍。还有一点,滴滴应有人工语音服务,而不是几句难以选择或清楚表述且提交后还经常无回应的句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