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最悲观的预期,大盘或还缺一次上涨

(2012-05-12 17:23:55)
标签:

财经

上海

大盘

宋体

深证成指

股票

分类: 就市论事(股市观点)

大盘回顾:

    昨日大盘以4个点低开,开盘后受20天均线和2400点整数位支撑,一度有过一波凌厉的快速上攻,并创下了盘中的最高点2415点。由于在上攻过程中未能得到成交量的配合,此后大盘逐波回落,并以几乎当日的最低点收市。截止收盘,上证综指报收于2394.98点,下跌15.25点,跌幅0.63%,成交758亿;深证成指报收于10211.41点,下跌66.21点,跌幅0.64%,成交712亿。

技术解盘:

今日大盘收出了一根低开冲高遇阻回落并带有上影线的光脚小阴线。这根阴线不仅宣告了542453点的突破已经失败,而且还打碎了510日阳十字星是止跌信号的预期。

从成交量上看,沪市大盘量能继续萎缩,显示出投资者的观望情绪。从均线系统来看,大盘收盘已跌破20天均线和5周均线,且5天均线继续下行,正下穿10天均线,而10天均线也有拐头向下的趋势,表明大盘短期处于弱势,预示调整或还将继续。周一5均下行至2411左右,将构成大盘反弹的第一阻力位;10均下移至2422点左右,将构成大盘的强阻力位。从技术指标来看,MACD死叉,出绿柱;KDJ继续向下快速发散,显示大盘已然转势,后市大盘不容乐观。不过从周K线上看,尽管大盘已跌破5周均线,但MACDKDJ仍保持着多头排列,因此说大盘中期转弱还为时过早。另外,如果大盘继续下跌,60日、30日、半年线明摆着放在那里,每一条均线都将是大盘的一个支撑位。除特大利空外,大盘在2350点至2400或将反复震荡。这里,有一个技术指标或许应该格外注意,那就是ASI。见下图:

最悲观的预期,大盘或还缺一次上涨

                        图一:上海大盘日K线图

这是大盘日K线图,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尽管大盘已连跌三天,但ASI却不跌反升,且有去创新高的趋势。ASI是一个领先指标,盘中给出这样的信号,是否意味着主力的一个空头陷阱?从15分钟K线图中,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大盘走势一波比一波低,但ASI却并未创新低,形成了典型的“熊背离”。见下图:

最悲观的预期,大盘或还缺一次上涨

                     图二:上海大盘15分钟K线图

后市综述:

由于周五大盘未能依托20日均线作下跌抵抗,收出了一根缩量上影小阴线,使得短线形态十分恶劣。20天均线作为大盘的生命线,一旦有效跌穿,大盘转势将被确认。那么,周五的跌破20天均线到底是诱空还是转势呢?现在确认20天均线已经跌穿还为时过早。由于周五大盘是缩量性质的下跌,从技术上讲属于正常的技术性回调,且20天均线仅在收市前的尾盘才跌破,存在着一定的诱空嫌疑。如果不出意外,只要消息面给力(至少不出利空),下周初大盘在此位置将会有所反复。当然,如果大盘收市连续三天低于20天均线,那情形就不一样了,因此大盘下周的走势将十分关键。

个人认为,从中期角度理解,大盘目前仍属可控范围,周五形成恶劣形态的原因,是主力借助外围股市下跌和南海局势,利用周末人们担心的不确定因素心理,而故意做出来让人看的。因为图形上,即使MACD已然形成了死叉,但由于大盘并未创出过新高,不存在日线级别上的顶背离,因此大盘形成深跌的概率并不大。从操作性上讲,大盘下周至少应该还有一次反弹的机会。不过,这样的预测仅限于上证综指,如果打开深证成指,结论或完全相反。因为深证成指的这波行情,不但已经触摸过年线,而且还创出过新高。这或许才是最为纠结的事情。所幸的是,周五深成指并未破20天均线,只要大盘周初不继续下跌,以上的观点仍然能够成立。因此说,下周大盘的走势将十分关键,尤其是周初这二天。

下面给出大盘今后可能发生的两种走势,以供参考。第一种:大盘依托20天均线止跌反弹,在前期2453点左右或形成M头下跌;或触摸年线后下跌,或冲过年线向千日线挺进。第一个“或”的理论跌幅,应该在2132点和2242点连线上(见图一),依托上下两线形成整理形态,并在形态的末端处向上或者向下突破;第二个“或”的理论跌幅应该前期高点,属冲击压力位的正常回踩;第三个“或”就是小牛市了,但目前还没有任何根据。第二种:大盘继续往下,直接跌落到2132点和2242点连线上,然后形成再一次的上涨。

当然,股市的变化是没有人能够准确预测的,以上的两种走势,只是千变万化中或可能发生的走势,而且还只能是现在的判断。随着行情的变化,或许一切都会改变。究竟怎样,让我们拭目以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