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酿诗情
(2011-12-29 21:58:20)
标签:
李白诗人中国古代文学史《醉翁亭记》夜光杯杂谈 |
分类: 云梦泽语(原创文学) |
翻开中国古代文学史,文学作品涉及酒的,真可谓“不胜枚举”;而不涉及的,却反而成了罕见和例外。可以这样说,中国文学史从一开始就和酒打上了交道;酒,是中国古典文学永恒的主题。没有酒,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就不完整;没有酒,中国古代文学史就缺乏生气;没有酒,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就显得逊色;没有酒,中国的古典诗词就绝对残缺。
从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算起(《诗经。大雅。小雅》涉及酒的作品有三十余篇,占大小雅的三分之一):司马相如卖过酒;扬雄问字载过酒;曹操感悟吟过酒;曹植上瘾耽过酒;孔融志愿空过酒;竹林七贤迷过酒。南北朝后,酒和文人的关系就更为密切,陶谢、鲍庚、李杜、韩柳、刘白、欧苏、陆辛、关郑、马白以及罗贯中、施耐庵、曹雪芹、吴承恩、吴敬梓、冯梦龙等等,谁人不饮酒?谁人不咏酒?谁人又不写酒?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的这些还仅仅是个大概,要想列举齐全,恐怕非盈编累牍不可。酒和文学的关系,甚至可用“水乳交融”来形容(“水”是眼泪,“乳”是酒)。亲情、友情、爱情、送别、感怀、感慨等种种情怀,又有哪些能少得了这二种液体?因此才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为什么中国古代文学和酒会联姻得如此紧密呢?尼采说:“醉是日常生活中的酒神状态,酒神状态是一种痛苦与狂喜交织的癫狂状态”,由此便形成一种“酒神性格”。因此,即使是一向言谨行慎、唯礼是从的孔夫子,也会发出“美哉,然惟酒无量不及乱”的感叹。
文学作品作为日常生活的艺术概括,和人的天赋、学识、情绪、体会以及环境等密不可分。人在清醒的时候往往难以摆脱世俗的束缚和压抑,而当酒酣性热后,心灵得以解脱,精神为之愉悦;此时“酒后真吐言”,就敢哭、敢笑、敢说、敢写了。“酒不醉人人自醉”,任情放纵,无所顾忌,创造力由此而获得了解放。
特别是诗人,由于“诗如其人”,因此只有在喜怒哀乐完全饱满时,诗人才能感悟出一种境界,达到“有我之境”、“无我之境”(王国维《人间词话》)。“酒催诗发,诗助酒兴”;正是因为酒,才“醉后乐无极,弥胜未醉时。动容皆是舞,出语总成诗。”“众人皆醉我独醒”,换个角度来理解,就是“众人皆醒我独醉”;诗人借助酒的力量,摈除世俗功利的烦扰,从而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这或许就是“酒”被诗人称为“”钓诗钩“的原因吧?
诗人喜欢饮酒,因为酒能给予诗人超常的灵感,“温酒浇枯肠,生小诗”就是酒蜕变为诗的过程。王勃写《滕王阁序并诗》时,先磨墨数升,继而酣饮,然后拉起被子蒙头而睡,醒来从庾信“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中借得灵机,起笔一挥,不改一字,写下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千古名句。而脍炙人口的长诗《琵琶行》,也是白居易在微醉时听了歌伎裴兴奴演奏的琵琶,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共鸣而连夜写成的。李白则更绝,他奉诏为玄宗写《清平调》,在烂醉之下被水泼醒后,竟写出了“云想衣裳花想容”的佳句。此等“拟把疏狂图一醉”的神来之笔,如果没有了酒,恐怕就不能“杯来琴酒自成诗”了。
诗人喜欢饮酒,因为酒能给予诗人心灵上的慰藉:“醉翁之意不在酒”,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已说得明明白白。“持杯遥劝天边月,愿月圆无缺。持杯复更劝花枝,且愿花枝长在,莫离坡。持杯月下花前醉,休问荣枯事,此欢能有几人知,对酒逢花不饮,待何时?”(苏轼《虞美人》)“持杯”劝月、劝花,是希望月长圆、花长在,但这种希望显然不可能实现,因此借着酒醉就可不问“荣枯”而自得其乐了。“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因为是“剑外忽传收蓟北”(仅仅是收回了蓟北,但毕竟也是值得庆贺的),所以就既“放歌”又“纵酒”了。“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因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因此才“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老去不知花有态,乱来唯觉酒多情。”十年飘萍才“白首相逢”,个中的意味只能从酒中才能感悟出“多情”;另外还有一层意思:老和死分属二种概念,“人生自古谁无死”?只要死得轰轰烈烈,只要能“留取丹心”,死又有什么可憾的?但倘若是慢慢地“老去”而死,恐怕也只能借助于酒才能得到慰藉了。
诗人喜欢饮酒,因为酒能给予诗人豁达情感。“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人生短暂,有酒就可以“慨当以慷”。“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古人。”尽管出了阳关就没有了相识的人,但酒能激发出豪情而使人义无反顾。“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即使“千古风流人物”为“浪”所“淘尽”,但只要有一尊酒的祭奠也就足够了。“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生死莫如战场,从古以来又有多少人能平安回来?现在我要出征了,那么就请用“夜光杯”来饮一杯“葡萄美酒”吧!“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多情自古伤离别”,现在又成形影只单,什么办呢?“今宵”就在“晓风残月”的“杨柳岸”上以酒弄“风情”吧!
诗人喜欢饮酒,因为酒能给予诗人欢乐温馨。“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这恐怕是酒最美的颂词了吧?你看,“乾坤”和“日月”也掉进了酒杯。“双床喜清夜,搏酒话平生。”即使面对红颜知已而“话平生”,也不可无酒啊。“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尽管我比凋零了的菊花还憔悴,但在菊园品酒,还是可以“消魂”的。“白醪酒嫩迎秋熟,红枣林繁喜岁丰。寄语瀛洲未归客,醉翁今已作仙翁。”人生若有糯米酒,“醉翁”,就能成为“仙翁”。“酒逢知已千杯少”,“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有知已朋友相伴,当然是千杯万杯不觉多了。“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新酿的米酒,温暖的火炉,在冬日的傍晚,更显出对朋友的热忱亲切随和。
诗人喜欢饮酒,因为酒能给予诗人傲骨英气,酣畅淋漓地激发出诗人的豪情壮志。“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为“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即便是在“醉里”,也要“挑灯看剑”,此种潇洒、豪迈、壮烈的语言,表达出强烈的杀敌报国,平定中原,收复失地的雄心壮志。“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用“千金买宝刀”对应“貂裘换酒”,是何等巾帼?因此即使是“洒去”了“一腔热血”,也能化作“碧涛”。“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每日饮酒三百杯,世上恐怕只有“诗仙”李白才能做到。“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子!”只要有了酒,即使是“万古愁”也可“同销”了。“老去形容虽变改,醉来意气尚轩昂。”老,是自然规律,没有人能够改变;但在酒精的作用下,就连愚公也能说他“不自量”。
诗人喜欢饮酒,因为酒能排遣诗人的忧愤无奈,使诗人的怨怒转移而与心徘徊。“金搏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停杯投誓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把这样的诗拿上蒸笼,或许能吊出大半壶酒来。)
诗人喜欢饮酒,因为酒能减弱诗人胸中的相思和离愁:“酒入愁肠愁更愁”,但这“愁”毕竟已发泄了一回。“莫许杯深琥珀浓,未成沈醉意先融,……醒时空对烛花红。”这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呀,但自醉又怎样?醒来还不是“空对烛花红”吗!“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没了酒也就没了诗,因此泪水合着残存的脂粉,连头上的花钿也比往日沉重了许多。“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因为不能醉,所以只能“成泪”了。那么,有酒又会怎样呢?“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酒少也不行,“三杯二盏”哪能解得了诗人胸中的愁闷?“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这是酒喝多的状态,酒症保持了一夜,即使“雨疏风骤”却仍能“浓睡”。“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诗人的感情都是丰富的,爱国诗人的感情则更为丰富;不醉,又如何能忘却对故国的怀念?不醉,又如何将一腔不平尽发笔端?
诗人喜欢饮酒,因为酒还是诗人们日常应酬、相互仰慕的必须品。杜甫在《饮中八歌》中,极其传神地描绘出了李白真实的人格,“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黄庭坚为苏东坡作的画题诗是:“东坡老人翰林公,醉时吐出胸中墨”,幽默风趣地点出了苏东坡自嘘的“得酒诗自成”。
诗人喜欢饮酒,因为酒还可以避祸。司马昭想为其子司马炎向阮籍之女求婚,阮籍既不想与司马氏结亲也不愿意得罪司马氏,就沉醉60多天不醒而摆脱了困境。阮籍饮酒的狂放不羁,开创了醉酒掩盖政治意图的先河。
酒对于诗人的好处实在太多,因此诗人们不但饮酒、写酒,甚至还自己动手酿酒。其中苏轼还是一位酿酒高手,光是酒赋及理论,他就写有《酒经》、《浊廖有妙理赋》、《酒子赋》、《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酸赋》。白居易也以狂饮、善酿而著称。他每出任一地方官,都分出相当的精力去研究酒的酿造,并且能从“浊水”中酿出优质白酒。他可以为上任一年毫无政绩而自惭,却为能酿出美酒而自喜。
综上所述,能否这样认为:中国的古代诗人,是被酒缸浸泡出来的;中国的古典诗词,是用酒精酿造出来的。“芳气袭人是酒香”,而这种“酒香”是“不怕巷子深”的;这大概就是这些诗人和诗句一直吹香到现在,仍然还“光焰万丈长”原因吧。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李白的这句诗,正好是这篇文章的最佳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