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忽悠何时休
(2011-12-25 10:22:30)
标签:
财经陈必亭中国神华忽悠 |
分类: 就市论事(股市观点) |
股市是个财富博弈的场所。从本质上讲,股市自身不会创造财富,其财富的来源,仅是借助交易平台发行股份的实体——上市公司所提供。但股市的市值却每天都在变化,财富也每天发生着增减,这就是股市的表象,一个不创造财富但却聚集着无数可发生变数财富的场所;即甲的财富可转给乙,乙的财富可转给丙,丙的财富可继续转给下家,击鼓传花一个个传下去无休无止,直到提供创造财富的上市公司倒坍才完成周期。
由于股市的这一表象特征,股场中人往往会利用自身的资源想尽一切办法去迷惑对手,以达到自己赢利的目的。体现在一级市场上,主要是包装自己的股份以便卖个好价钱;体现在二级市场上,主要是乙方如何从甲方处低价套得股份然后再想办法高价卖给丙方。这中间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当然也包括忽悠。
中国股市有史以来最大的忽悠,笔者认为非中石油莫属,因为这样的忽悠,从严格的意义讲属于欺诈。
2007年以前入市的股民应该还记得中石油上市时的一句广告词:亚洲最赚钱的公司。“慧眼投资”2007年第15期有一篇内参,其中的点评是这样的,“一旦这只亚洲最赚钱的上市公司顺利回归本土,内地绝大多数蓝筹股将黯然失色。”在“亚洲最赚钱的公司”光环照耀下,中石油以几乎是历史最高价的48.6元高开,随后开始了他价值回归的漫漫长路。笔者至今还清楚地记得,一同事中签后在上市第一天难以割舍中石油的样子,毕竟这是“亚洲最赚钱的公司”呀!但笔者即使在当时就已坚决不看好,不为别的,就为这句“亚洲最赚钱的公司”。
稍稍有点常识的人就应该知道,“最赚钱”指的是每股赢利。譬如一家总股本1亿股的公司一年赢利1亿,那他的每股利润是1元;另一家总股本10亿的公司一年赢利是5亿,那他的每股利润是0.5元。从单股赢利来说,前者为优;从总赢利来说,后者为多。翻开中石油2007年的财务报表我们可以知道,中石油2007年的每股利润是0.74元,在当时国内的上市公司中排名并不靠前,更别说整个亚洲了;但中石油2007年的利润总额却达到了19282500万元,是名符其实的亚洲最多赢利企业。当假话中掺杂真话,真话中又有假话时,欺骗性往往也就更强。中石油上市之初就是用偷换概念的方法,将实际上的“赚钱最多”偷换成了“最赚钱”。笔者绝对相信,当时发明这一概念的分析师,自己心里一定非常清楚这两句话意义的不同,之所以一定要这么说,只能用两个字来概括——无耻!
和中石油同一年上市的中国神华,在上市之初同样也是顶着各种光环忽悠满市场。中国神华这个集煤、电、油、路、港于一体的中国最大世界第二的国资委直控企业,上市时几乎所有的分析师都认为价格估值应在100元之上。我们来看一段2007年10月10日由招商证券发布的报告:“实施333亿元的战略性收购以及自身产能扩张后,公司的每股收益将达到2.7元左右,按照35-40倍的PE估值,公司的股价为94.5—107.99元,均值为100元。我们首次给予强烈推荐—A的投资评级。”可惜的是,直至今日,中国神华上市已整整四年有余,但市场价格还一直徘徊在36.99元发行价以下。而94.88元这个上市第四天拉出的最高点,恐怕将和“永远”并行了。以至于后来还引发出法国里昂证券分析师穿女人裙子上街的闹剧。
但今天笔者要说的,是中国神华上市第一天的“不满意”门。
中国神华首日上市以68元开盘,时任公司董事长的陈必亭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于公司的股价用了四个字作回答:“不很满意”。当时几乎所有的投资者都将这句话理解为对68元的价格估值太低而“不很满意”。但冷静下来细细分析,这句话完全可以得出各种不同的解释,即使用现在的股价来评说当时的“不很满意”也完全可行,因为陈必亭先生并没有明确这68元是低的“不很满意”还是高的“不很满意”,抑或还可能有对市场的高调反映“不很满意”。但不管什么说,正是由于陈董的“很不满意”,使得中国神华从第二天开始连拉三个涨停,其时追入的中小投资者可谓“鲜血淋淋”,至今还被套在高高的山岗。
忽悠有个特点,即迎合大众思维,因此当被忽悠者还未清醒时,忽悠就充满为你着想的“真实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被忽悠的人自然也会明白过来,所以说忽悠还有时间性。上面中石油欺诈式忽悠和中神华不确定式忽悠,就是时间让大家明白过来的。因此近段时间的几个忽悠,或许至今仍迷惑着市场参与者。
由于今年市场的大幅下跌,投资者对新股的高价IPO深恶痛绝。迫于市场压力以及维稳的需要,市场中相关人员纷纷表明态度,称高价IPO“你什么就可以接受”。其实,若真想控制高价IPO,最简便也是最可行的方法就是在新股上市第一天严肃抑止其恶意炒作,只要新股一上市便价值回归,此后恶意抬高IPO发行价的情况就会自然消失;反之,别说目前这种伪市场机制定价不能压制恶意高价新股发行,即使真得压制住了,但一到二级市场,仍然免不了被恶炒,而到头来受害的将仍然是中小投资者。这样浅显的道理连笔者这种低智商的人都知道,处于管理层面的决策者自然应该更清清楚楚,可他们却偏偏避重就轻,弃本择表,你说不是忽悠是怎么?
近几天,关于社保入市的消息充斥股市,称市场将引进长线资金——中国式401K。受此影响,股指还兴奋了一阵,显然,市场将这个消息当理解成了利好。这使笔者想起了基金刚成立时的情景。当初基金成立发行时,被市场称为是稳定大盘的中坚力量,是专业团队帮你理财。但事实却无情地打破了人们善良的幻想,时之今日,基金——这个曾被管理层寄予重大希望的起到稳定大市作用的超级主力,正在被市场证明所谓的专业团队不过是一群集无本资金于一身的大散户。市场每一次的动荡,他们都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顶是他们拉出来的;底也是他们砸出来的。因为规则告诉他们,基民的钱根本就不算钱;他们的任务就是“挥霍”,然后再向基民伸手提取“挥霍费”。而社保作为养命钱,且不说入市绝不是某几人拍拍脑门就能决定,即使真能入市,也是另一类“秃鹫”,因为他“养命”的使命已决定了其不能亏损的性质。以现有的市场体制,社保的养命钱入市无异于“羊入虎口”;若想改变注定亏损的市场命运,唯一的办法就是偷看市场底牌。而这对于已生活在“水深火热”市场中的中小投资者,不啻为又一莫大“悲哀”。其实,只要静下心来细细想一想就不难清楚,市场目前最恐惧的,莫过于过度的融资,这一点只要参与股市中的人都非常清楚,但管理层却避开此话题,以推出社保入市作利好“救市”,其根本目的并不为了救市,而是为了“救发”。想想后面还有多少大盘股等着上市融资,而以现在的市道,再想无限伸手恐不太可能。于是,扛着救市大旗行救发实质的忽悠便悠然而生。
与以上情况不同的,是近期的股评或社会人士忽悠的另一个话题——十年零涨幅。
这是一个几乎能得到市场所有人共鸣和支持的“义愤填膺”话题。10年来,国内GDP增长了4.8倍,而股指却又回到了2001年6月14日的2245点。市场人士纷纷声讨,全国股民悲痛欲绝。其实,指数的回归还仅仅还只是表象,其实质远比零涨幅来得更残酷。让我们来看一组数据。2001年6月14日,股指创出2245点历史新高,当时的A股共有1064家上市公司,总市值为48740亿;2011年12月13日,上证指数回到2245点,但A股已增加到2329家上市公司,总市值达219942亿。通过比较可以发现,A股上市公司数量十年来虽说仅增加了一倍,但总市值却增加了4.5倍;其中由于全流通时代的到来,A股的流通市值更是增长了10.29倍。更要命的是,十年前的首募资金是2950亿,而这十年来的首募资金却高达17685亿,是之前十年的6倍。光印花税,十年就抽走了5388亿,而同期上市公司分红却不过区区7501亿,如果加上券商收走的费用,十年来上市公司的分红,只够冲抵股市交易费用。更主要的是,十年前A股的平均市盈率是71倍,十年后的A股市盈率仅15倍,个股的价格早就已经不是十年前的价格了。因此,“10年零涨幅”又是一个避重就轻的市场忽悠。因为大家都知道事物螺旋式上升的道理,所以用“零涨幅”来声讨市场下跌,表面上看是在替股民抱不平,实质上却是在为这极不合理的市场进行开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