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清山随感
(2011-12-23 19:46:52)
标签:
朱熹黄山三清山道教大自然 |
分类: 云梦泽语(原创文学) |
1、
筹备了一周的计划,在4:30被设定了的手机铃声所启动。今天,是出发去三清山的日子。
汽车沿杭甬后转杭金衢公路高速行驶。六个多小时的汽车使人疲倦,更使人憋闷,好在正是江南绿的季节,大地无处不显生的气息;嘴里嚼着解瘾零食,眼里瞅着诗画田园,时间到也过得自在。
终于,我又一次来到了三清山,站在了三清山的脚下。
十五年前,我携妻子和另两位同事在三清山住了五天,走过了三清山有路可走的几乎每一个角落。但十五年的时间毕竟太长了,加上当初三清山还没有完全开发,很多印象都已淡化。记忆最为深刻的,是坐车上山时的险,那条盘山泥沙路,有些地方竟然有近360度的弯道,五、六十度的坡度;汽车开上几百米就得停下来加水、降温。有一座短桥(用几根木头拼起来的),解放牌大卡车开在上面,其中一个后轮竟然悬空,看了不免使人胆战心惊、心有余悸。
其它的记忆是累和惊了。累?爬山总是累的,可爬三清山的累有点特别,虽不至于要我们披荆斩棘,但有些“路”却没有台阶。为看一个瀑布,我们问山民路程,他们告诉我说就三、五里地,结果我们却“爬”了七个多小时,立定看时,已到了三清山的另一面山下——金沙镇。从此后,我再也不敢轻信山民们关于公里路程的估计了,因为他们和我们在路长短的概念上不一样。在下山的过程中,妻一脚没踏稳,人向下滑了近十米,我的心“咯噔”一下,大家齐声惊叫,再定睛看时,妻双手死死抓住一绺树条,双脚悬空挂在树下。经过这一惊变,我们取了一条绳子,一头绑上我,另一头绑上体壮的一名同事,中间捆住妻子,就像一根绳子上绑了三只蚂蚱,跌跌撞撞地“滚”到了山下。
然而第二天,我们又得上山;也就是说,我们得在三清山“爬”二个来回。
当晚,我们住在“三清福地”。那是一间用竹片和木板夹起来的“旅馆”,四面透气,星光灿烂。夜里,我被一阵脚步和“哼哧、哼哧”声音吵醒。听当地人说,三清山没有豺狼虎豹,但也有过狗熊伤人的案例。假如外面的是狗熊,它一巴掌就能把这烂房子……我不敢再往下想,大气不敢出,抓过一把水果刀骗骗自己,期盼着天快点亮,声音快点远去;可它好像是有意要和我过不去,围着我们的房子不停地“哼哧”,一直到我撑不住疲乏而昏昏睡去。
第二天我去察看脚印,没有得出结论;问妻和同事,说没有听到(实际上是太疲劳睡死了);问当地山民,说可能是野猪吧。
另一件事是关于我的眼镜。在来三清山之前,我上课看书都戴眼镜,虽度数不深,却成了习惯。这用了我整整二个月工资的眼镜,在三清山忽上忽下的山路上不知什么时候就颠簸没了。我们曾走回头路(整个南部景区)寻找,因为山上除了我们,几乎看不到其他的游人,所以寻思着或许还可能找到,但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妻开玩笑地说,一百年或一千年后,三清山又会多一观景点——“眼镜峰”了。
世界上的事有些真是很出人意料,跌落眼镜后,我就一直没再配,直到今天,不但度数没有加深,而且也摆脱了戴眼镜看书的习惯。
2、
不知从何时开始,中国的旅游落入了“象”的窠臼,在导游的误导下,游人们会不约而同地发出“真象”的“啧啧”声,然后导游再冠以一个什么传说或故事(显然,这些传说或故事是臆造的,不是大自然与生俱来的),以增加“象”的神秘感。这是对大自然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误解,就如音乐下面注解了歌词,明白是明白了,却约束了人们想象的空间。
和旅游同落窠臼的是游记,不是千篇一律把各景点串连起来,如流水帐般索然无味;就是堆砌出各类华美的词藻,成为饾饤之作。前者仅起到了一本旅游小册子的作用,后者就如一只花瓶,没有感悟出山、水、草、木带给我们的自然气息。
这次我来三清山旅游,带着写一篇游记的任务,因此查阅了一些三清山的资料。和十五年前那次游玩相比,三清山在我眼前就显得更为清晰了。
五亿年以前,三清山还沉睡在海底,地壳的运动使我们有幸目睹今日的三清山(由此,我们可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了)。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三清山可以用鲜为人知来进行概括。
1982年,江西省玉山县成立了风景资源普查小组,发现了三清山梯云岭原始的粗犷与秀美。
1995年,中国邮电部发行了三清山邮票,扩大了三清山的知名度。
而事实上,早在东晋升平年间(公元357-361年),葛洪与李尚书就在此结庐炼丹(山上留有葛洪所掘的丹井,而且井水清冽味甘至今不涸),并开创了全真教(三清山因玉京、玉虚、玉华三峰而得名;而这三峰又分别寓意着道教所尊的元始天尊玉清、灵宝天尊上清、道德天尊太清。因此,三清山和道教的渊源非常深)。到了唐宋,由于唐朝廷奉道教为国教以及宋真宗笃信道教,使三清山道教的香火日旺,朝山的香客络绎不绝。至元明时,三清山已经有了专事信奉全真派的方士,并大兴土木扩建了“三清宫”,供奉石仙君、葛仙翁、李尚书、潘元帅等神像。到清乾隆年间,由于乾隆皇帝兴佛抑道,使道教受到了致命的冲击;特别是嘉庆十八年,“三清宫”毁于大火,咸丰年间,道委司毁于兵燹,更使三清山道教雪上加霜。三清山道教从此日趋泯灭。三清山的名字也随着三清山道教的堙灭而逐渐不为世人所知。
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三清山被誉为“松石的画廊,云雾的故乡”,她的自然风景完全可以媲美黄山而睥睨五岳,但为什么三清山的名字却一直不够响亮呢?甚至于一说起江西就只有庐山;甚至于你从一般的地图上无法找到三清山;甚至于道教的香火还不如近在咫尺的龙虎山旺盛。要知道三清山才是道教的发源地呀!避开其它的问题不谈(比如说明太祖朱元璋推崇张天师,尊张天师为全国教主),我想另有一个问题是值得考虑的。三清山葛洪推行的是全真派道教,以修炼成“神”为主,因此地点往往选择在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而葛洪的弟子张天师推行的是正一派道教,以“驱邪拿鬼”为主,因此选择了人间烟火不即不离的地点。这大概就是“冷”有仙气,热有“人”气吧?
导致三清山名声不响的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我想是她的文化底蕴了。
三清山虽说有徐霞客以及王安石、朱熹等文化巨人的贲临,但她的文化仍然显得过于苍白。事实上,徐霞客仅是标注出了三清山的地理位置,由于山陡路险,他老人家并没有如游黄山一样畅游三清山并对三清山在笔墨上化点功夫;而王安石当时变法受阻,自身被贬,行程匆匆;至于朱熹,虽说他祖籍便是三清山北的婺源县,但他出生于福建剑州尤溪县。据我推测,朱熹到三清山应该在他“知南康军”任上(这里的“军”不是军队,而是宋朝的一种地方行政单位);也就是他修复“白鹿洞书院”之时。朱熹理学体系中“天地哪能一成不变”的观点,他自己说得自于曾在高山上见过长在石头里的螺蛙壳,而此处指的高山,几乎可以肯定是三清山。至于有人说朱熹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描写的是三清山,这却是错误的;朱熹诗中的地点,是现在已经躺在千岛湖水底的淳安县。
走在三清山景区的石阶上,你很难找到文人墨客们留下的字迹(中国的士大夫们最热衷于此类事)。这和黄山相比,不能不说是三清山的一个遗憾,但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却更能体现出三清山的“幽”和“轻松”。由于没有历史的负担,游人们在三清山就可以完全放松自己的心态而不用显得过于张扬。这对于在市场经济激烈竞争中暂时出来陶冶心情的人们来说,无疑是最贴切的去处。完完全全地回归自然,彻彻底底地放松自己。
3.
三清山的索道据说有三个全国第一,其中的一个就是它的长度。当初我们用了四个多小时“爬”完的台阶,现在只需四十分钟便可完成。从索道上往下俯视,台阶在葳蕤的草木丛中时隐时现,沿着山涧,蜿蜒着迤逦远方,在给人朦胧的同时,也在给人一种启示,人生的道路不也是如此吗?蓦地,你能发现山道上也有摈弃索道而选择攀登的勇敢者;我体味着他们的辛劳,因为当初我也有过这种体会,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彳亍人生,苦中自有乐趣,这就是征服者的自豪。突然,我想到了那些挑夫们,据说一包水泥从山脚背到山上,运价才二十元,他们是否也会有征服者的自豪?他们最深的体会,可能仅剩下养家糊口的艰辛了吧!
导游告诉我们说,在索道17~18号柱子之间,可以看到“观音听琵琶”。观音听和尚弹琵琶,是否隐晦着什么内容?想来人真是很奇怪的动物了,对最尊敬的东西也要拿来糟蹋一番。我抬头寻找着导游说的“象”,除了满目嶙峋的巉岩外,却什么也分辨不出哪个是观音,哪个是和尚。或许,这是我太“愚”而不能感受导游的点化吧?
踏上三清山景区的石阶,最深的感受,是她的“路”的变得奢侈了。
我对三清山新修栈道的理解很矛盾。一方面,栈道带给我们的是方便,让我们可以游玩一些原来根本就无法游玩的景点;无法想象在上千米高度的刀削似的岩壁上还能闲庭信步。但另一方面,栈道破坏了原始的山的野趣,减少了“爬”的乐趣。另外还有至关重要的一点是:到此处来游玩的大多是城里人,他们在城市里看够了钢筋水泥群的建筑,来到这山清水秀的地方,就是想体会一下大自然的清新艳丽;而结果,三清山的道路全部修成了不伦不类一眼就能看穿的仿自然形态,这不能不说大煞风景。
当然,对于我来说,两次来三清山不同的感受可以互补。这多多少少给了我一些安慰。
三清山有“东险西奇,北秀南绝”之说,但大量的美称却集中体现在南部。这里的每一块岩石都任由你发挥想象。我痴想着假如这里的山石拿一块去山外(哪怕是最普通的),一定能造就出另一个风景旅游点。可大自然有时就是这般地吝啬,她宁愿寄情于冷冷的山壑,也不愿意闻达于都市。难道说大自然也是一个冰清玉洁的女子而不愿意惹上尘埃吗?或者说大自然也沾染上了喜富厌贫的陋习,尽做些锦上添花的美事。
三清山标志性的风景“司春女神”和“巨蟒出山”也坐落在山的南部。
对于这二个风景点,有着几个不同的传说故事。故事的真实性当然不可考证,但我发现,“司春女神”旁杜鹃树的长相却颇为怪异,一般的树木总是朝上生长,而这里杜鹃树遒劲的枝杆却是横着向着“女神”像生长。“司春女神”管理着春天,而杜鹃正是在春天绽放花蕾,这是巧合还是寓意着什么呢?再看“女神”忧郁的面容,她手上托着两棵小松树,默默地凝视着“巨蟒”,难道这是所谓的传说或故事可以解释的吗?在他们两者之间,难道仅仅是“女神”监督着“巨蟒”,不让“巨蟒”出来作恶那么简单吗?从“巨蟒”坚定地注视着“女神”的眼神看,我想“巨蟒”是想去护卫“女神”那双忧虑的眼睛,但苦于身体被无数把锋利的剑刃所伤;于是,“巨蟒”便仰天长啸……我甚至于猜想,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一定是非常凄婉动人催人泪下的。
……
4.
由于游览时间的仓促,我们第二天只能象征性地游玩西海栈道。
这里怪石嶙峋万山嵚崟。在对面山的极巘处,一团云雾正奋发向上越聚越浓,远远望去,仿佛整座山都在燃烧一般。蓦然,云雾向我们的头顶飘来,带上了我们兴奋的思绪,在崇山峻岭之中翱翔……
此时,我突然记起了一句不是名人的名言:只有把大自然看成是上帝的大自然,大自然才会向你公开自己的奥秘。大自然是美好的,但细想来,人生何时不处在自然之中?我感觉着我和大自然已经融为了一体。
西海栈道一直沿伸到“三清福地”,可惜由于我们旅程上时间的安排,不能走完全程而必须中途返回。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但这个遗憾却留给了我们再一次上三清山的理由。
但愿我能尽早地再次来圆这个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