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西湖十景”景名之我见

(2011-12-21 20:37:10)
标签:

吕洪年

新西湖十景

景名

西湖新十景

阮墩环碧

旅游

分类: 云梦泽语(原创文学)

  “新西湖十景”用了20年,几乎已经“约定俗成”。但《重视西湖景名的文化内涵——以“西湖新十景”景名为例》一石而起千层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沸沸扬扬,大有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之势。孰是孰非,我辈本无资格评判;但方文标、吕洪年对“新西湖十景”景名作了大刀阔斧式的否定,认为“景名不切景实,没有文化内涵,不通不雅,不上品位,人家一见到那个景名就会游兴索然。即使到了该景点,由于景名的误导,游者的眼光也看不到‘全貌’,更领略不到其特具意义的内涵。”“给美丽的西子蒙羞”,“贻笑大方一一愧对先贤,羞见后秀,对不起浙江父老。”对此观点,本人不太认同。

  “新西湖十景”确不如“老西湖十景”诗情画意,但“老西湖十景”难道就完美无缺了吗?按照方文标、吕洪年先生解析“新西湖十景”的理由,“老西湖十景”中亦能找出许多的不贴切。譬如说“花港观鱼”,难道仅仅是看看鱼吗?看鱼又何必一定要去花港?而且有些景物随着时间的推移,性质亦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如“雷峰夕照”,破旧的雷峰塔配上“夕照”颇能吻合,但新建的雷峰塔又怎会贴切?再如“南屏晚钟”、“柳浪闻莺”,“晚钟”声断了多少年?何处又能再“闻莺”?另外如“平湖秋月”、“三潭印月”,十个景点用了二个“月”,难道就没有重复、累赘之嫌吗?但相信所有杭州人从来也没想过要更改其名字吧。同时,亦对陈文锦、乌鹏廷抬出诸多名人作后台,以证明“新西湖十景”的正确性大不以为然。用名人作为论据以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好像不能成立。名人不是完人,名人也会有所偏颇。但名人之所以成为名人,总有他成名的理由;因此说,虽不能拿名人作为取名合理性的论据,但既然是名人们认可的,其所取的景名亦应该有其合理性吧。更何况,这些景名是从51725张有效选票,7000多个景名中粗选、复选、精选筛选出来的。

  但话也得说回来,方文标吕洪年先生在《重视西湖景名的文化内涵——以“西湖新十景”景名为例》一文中的某些观点也有一定的道理。老实说,在未拜读两位先生文章以前,本人从未考虑过景名和景物是否贴切这一问题;及至读完此篇文章,才猛然有所启发。即使是“约定俗成”的客观存在,亦可怀疑其是否具有合理性。事实上,如果细细地去品味“新西湖十景”景名,确有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

  下面,小子斗胆提出自己的一孔之见,目的仍是抛砖引玉,以供网友们探讨。

  1、“宝石流霞”。正如方文标、吕洪年先生所说的那样,“保俶塔”作为西湖全景标志性景物之一,其地位极具代表性;即使是专题介绍“新西湖十景”的图片,亦把此塔放在显赫的位置。另外从怀古的角度来说,“保俶塔”为保钱王俶而建,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历史内涵,因此景名中的“俶”字不可轻易废弃。现景名用“石”替代“俶”,不能不说是个遗憾。但“流霞”二字鄙人以为用得极富动感,特别一个“流”字,使整个景名亦“动”了起来,这是“朝霞”所不具备的;至于“朝霞”和“夕照”要呼应,我想每个景名都是独立于各景物的,不是写诗、填词,一定要来个对偶什么的。另外,关于“霞”会不会流的问题,我想那要看观“霞”者的对象是谁;在诗人、画家的眼中,“保淑”的“霞”岂有不“流”之理。因此,笔者以为“宝石流霞”不如“保俶流霞”贴切。

  2、“满陇桂雨”。这是一个最让人难以取舍的景名。从字面上来说,“满陇桂雨”极富诗意,特别一个“雨”字,连刘海粟大师也认为用得好。当你迈步在“满觉陇”花似香海的树丛中时,一阵微风吹来,密密的桂花如“雨”般拂在脸上,此般诗情画意,你说有多惬意。但是,假如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的话,“桂雨”却也有些许不雅,好好的桂花不长在桂树上,却如“雨”下,谁见谁不伤感?而桂花作为杭州市花,每年却在最负盛名的地方“花如雨下”,个中意味却又甚觉凄惨。

  桂花的花其实并不娇美艳丽,但它甜丝丝的香气却沁人肺腑。桂花的香气是最具“通感”的,因此笔者以为,能否用“通感”点出其“香”韵呢?比如说“品香”、“尝香”、“溢香”等。

  3、“虎跑梦泉”。这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景名,其最突出的,就一个“梦”字。虎跑泉载誉天下,但泉水实则不多,这就营造了一个似有非有,似无非无的意境,而“梦”正是这一意境的最佳注脚。当然,用“虎跑梦涎”也未尝不可。

  4、“云栖竹径”。这又是一个让人难以取舍的难题。“竹径”体现出一种“幽”,“竹海”则体现出一种“广”,而“云栖”又二者兼而有之。但细想来,杭州人到“云栖”,大多是去领略其“幽”、其“静”的神韵,并从中再去体会“海”的“宽广”的;因此,“竹径”是取其“本”,而非取其“末”。但“竹径”这词又过于普通,所以才说最让人难于取舍。

  5、“九溪烟树”。这是一个颇具诗意的景名,但尽管有诗意,却是真正的“舍本逐未”。“九溪”以“涧”闻名,“九溪十八涧”的传说相信所有的杭州人都清清楚楚,我们又怎能见“树”而忘“涧”呢!其实,这个景名是最最现成的,老杭州一直叫“九溪十八涧”或“九溪十八滩”,我们又何必硬要改动而不顺其自然?如果说是为了和其它景名的四个字相匹配,也大可叫做“九溪曲涧”之类吧?

  6、“吴山天风”。笔者以为,这是“新西湖十景”中最具神韵的景名。杭州属于吴地,而吴国的“吴”就源于“吴山”;作为六大古都的杭州,其当时的统治中心也在“吴山”一带。因此,寓历史于“天”,托缅怀于“风”,是何等的神来之笔。

  7、“阮墩环碧”。“新西湖十景”中,最败笔的,恐怕就是此名了。尽管“沙孟海老人是经医生批准,特别护理3天后从医院回家写了‘阮墩环碧’。”而且说“景名与环境贴切,有情有景。”但小子还是要斗胆说一句“错了”!到底是“阮公墩”“环碧”,还是“碧环”“阮公墩”?不用细想大家也能明白,“阮公墩”怎能“环碧”?但“阮墩漾碧”也似有不妥之处。“阮墩漾碧”是在“漾”什么“碧”?“漾”的当然只能是西湖的“碧”,而这里是在说“阮墩”而非西湖,这就有颠倒主次之嫌。如果用“阮墩印碧”,我想会更好一些。

  8、“龙井问茶”。这也是一个好名,好就好在一个“问”字。“问”是主动性质的,而“闻”是被动性质的,孰优孰劣就如“推”、“敲”一样一目了然。另外从音韵角度来说,“闻”是平声,“问”是仄声。“龙井闻茶”是“平仄平平”,读起来缺少气魄:“龙井问茶”是“平仄仄平”,更具抑扬顿挫。

  9、“黄龙吐翠”。这是一个你从什么角度去理解的问题。方文标、吕洪年先生的理解也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龙能吐云吐雾吐水,什么能够“吐翠”?但大家知道,如果形容水的洁净清澈,用“翠”也未尝不可。

  10、“玉皇飞云”。正如方文标、吕洪年先生所理解的那样,由于玉皇山并不高,且也从无彩云飘飞,因此用“飞云”似有不妥。但玉皇山确实是杭城登高览胜的好去处,一边是“之江”,一边是西湖,登临此处,真可使人心旷神怡。因此,用“玉皇觅胜”或“玉皇览胜”,我想会更好一些。

  罗罗嗦嗦说了这么多,目的并不是想去指责或批评谁。景名也如人名,只要叫得响且约定俗成并既成事实也就可以了,大可不必太过于较真。用吴老冷西先生的话说,“虽然个别景名还不够理想,但无损整体”也就够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