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昏】:小说标题、人物形象【妻子的生日】:结尾的妙处、“我”的形象
(2020-12-30 10:10:21)
黄昏
诺尔曼?葛尔特茨比坐在海德公园的长発上。这是三月初的一个傍晚。慕色苍茫,笼單着大地,只有那微弱的月光和点点星星的亮光冲淡着昏暗的夜幕。马路和人行道都空落落的。然而,就在这样的夜色中仍有不少被人们遗忘的小人物在活动着。他们有的荡来荡去,无声无息;有的把自己点缀在长発和木椅上,毫不显眼,在昏暗中,他们的身影彩已无法辨认清楚。
葛尔特茨比此时觉得眼前的景色与他的心情完全和谐。黄昏,在他看来,是失意者的时刻。经过奋斗仍不免遭到惨败的男男女女,在这日薄西山的时候纷纷出来活动,躲避着好奇者的寻根问底。长発另一端,就在他身旁,坐着一位老先生。从他的神态里,可以看出他正在和社会抗衡,但是他的气概已经衰退。坐了一会儿,老人起身离去,慢慢消失在黑暗中。
空出来的位子几乎立刻就被一个年轻人占据了。但是他面部的神情并不比那位老人开朗,嘴里还狠狠地骂了一声,好像是要强调: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件事能使他称心如意。
“看来您心情不大好啊。”葛尔特茨比说道,心想他这番表演准是为了引起自已的注意。
年轻人转过身来,脸上的神情非常坦然。但是葛尔特茨比反而因此一下子警觉了起来。
“要是陷入我的困境,您的心情也好不了,”他回答说,“我干了一件有生以来最傻的事。
“是吗?”葛尔特茨比不动声色地问道。
“我今天下午到的伦敦,本打算在伯塔刚尼安饭店落脚,”年轻人接着说道,“可是到了那儿我オ发现;饭店已经被拆掉了,我只好去了另ー家旅店。到了我的住处,就出去买香皂了一一我讨厌旅店里的香皂,可自已又忘记准备了。我在街上溜达一会儿,在酒吧喝了杯酒,又逛了逛商店,然后转身回旅馆。就在这时候,忽热意识到,我根本没记住旅馆叫什么,更不知道它在哪条街上。这多么尴尬!我在伦敦又举目无亲。我出来的时候,身上只帯了一先令。买了块香皂,喝了杯酒,也就花得差不多了,只怕要落得个流浪樹头,无处栖身了。”
年轻人讲完这段故事后,出现了片刻沉寂。这种沉寂是意味深长。“您大概想,我讲的这段遭遇荒诞无稽吧。”年轻人随后委屈地说道。
“这事也并非不可能。”葛尔特茨比像法官审理案件似的说。
听完,年轻人精神为之一振,“我大概得到河提上过夜了,除非能找到个够朋友的人,他能相信这是确有其事。不管怎么说,我很高兴,国为您并没有认为我这段遭遇过于荒唐。”
年轻人往这最后一向话里倾注了不少热情,就好像有意向葛尔特茨比表示,他基本上已经具备了够朋友的人的必要条件。
“然而,”葛尔特茨比慢吞吞地说,“这段故事里的破绽就在于您拿不出那块杳皂来。”
年轻人達忙向前探身,在大衣口袋里忙乱地摸了起来。他一下子跳了起来。
“准把它丢了。”他怒气冲冲地嘟嚷了一声。
一个下午就丢了家旅馆,又丢了块香皂,这只能说明您存心粗枝大叶。”葛尔特茨比接着说
道,可是年轻人没等他话音落地就走了。他顺着小路溜掉了,头吊得高高的,表情高傲。
“说来怪可惜,”葛尔特茨比想道,“整个故事中只有出去买香皂有说服力,然而在这细节上露了马脚。他要有一点先见之明,就应该事先准备下一块新的香皂。”
想到这里,葛尔特茨比站了起来,准备离去。就在这时候,他惊讶地喊了一声。只见地上,在长発边上,躺着一个崭新的圆形小纸包,除了是块香皂,还能是什么!准是那年轻人一屁股坐下来的时候从衣兜里掉出来的。
说时迟,那时快,葛尔特茨比立刻去寻找这位年轻人的踪影。就在他感到无望的时候,忽然发现那个人正站在马年道的路边上,神态犹豫地站着。当他听到葛尔特茨此呼喊他的时候,他带几分敌意,好像准备自卫似的猛然转过身来。
“能证明您那段遭遇真实性的重要证据找到了,”葛尔特茨比说道,伸出手来把香皂递了过去。“您走后,我在地上发现的。我曾经对您不信任,您一定要原谅。您如不嫌弃,我可以借给您一枚二十先令的金币…”
年轻人逹忙接过金币,放进兜里。
“幸好给你找着了。”年轻人感激地说道。声音还有点鸣咽。他急忙跑开了。
“这孩子真可怜,差点哭出声来。这对我也是个教训,不能自作聪明,不能仅仅凭一时的情况就给一个人下判断。”
葛尔特茨比顺着原路往回走去。经过那条长発时一一他看到一位老先生在长発下面和四周望来望去,捅来捅去。葛尔特茨比认出这就是刚才同他坐在一起的那位老人。
“您丢什么东西了,先生?”他问道。
“对了,丢了一块香皂。”
(有删改)
6.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是(3分)
A.小说开头写暮色苍茫、月光徽弱,黯淡的光线烘托了人物低迷的心情,也一定程度上暗示了葛尔特茨比最终被騙的结局。
B.在老人“和社会抗衡”的神态里,和“气概已趋衰退”的表述中,我们可以猜测到,他也遭遇了一些生活中不如意的事情。
C.年轻人“神情坦然”,引起葛尔特茨“警觉”,葛尔特茨“不动声色”地问起他的遭遇,这说明他不太相信年轻人说的话。
D,一开始葛尔特茨比激怒了年轻人,这使得后来他在呼喊年轻人时,年轻人不免“带着几分敌意”地“猛然转过身来”。
7.下列关于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刻意描绘了一起在黄爵时分的欺诈事件,使小说的故事背景、社会背景、人物命运等都涂染上了“黄昏”的色调,具有象征意味。
B.小说以小见大,截取社会生活中一个具有典型性小切片,将原本并不奇崛的事件讲述得曲折有致,引人入胜,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C.作品情节构思扑朔迷离,以开放的架构给读者预留了想象的空间,使小说具有了“欧?亨利”式幽默滑稽的效果,引入深思,耐人寻味。
D.小说写出了小人物的“黄昏人生”,展现了一个真实的“黄社会”,并对“黄昏人生”背后的人性堕落给予了不露声色的审视和批判。
8.请简要概括小说中葛尔特茨比的人物形象特征。(4分)
9.有人建议将小说标题改成“一块香电”,你觉得哪一个标题好?请结合文本陈述你的理由。(6分)
6.D〖解析】年轻人不免“带着几分敌意”地“猛然转过身来”,是因为他做贼心虚。
7.C【解析》C项对“欧?亨利”式的结尾特征分析有错。
8.【参考答案』(4分)心存戒备,乐善好施,自以为是,善于反省
【解析】年轻人“深情坦然”他便有所警觉,而认为是自己误解年轻人后,又慷慨解寰。通过“香皂”这…细节便笃定年轻人在撒谎,救助年轻人后又自言自语地自我反思
9.〖参考答案】(6分)
示例一:我认为“一块香皂”好
香皂作为全文的线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年轻人用香皂设局,葛尔特茨因香皂怀疑、救助年轻人,老先生找香皂又揭示了故事的真相。
-块香皂成为行骗手段,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行骗成风的社会风气,对人们思考这种社会环境的形成与小人物的境遇有揭示作用。
香皂作为一种日常生活用品,可以拉近读者与作品的距离,又可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示例二:我认为“黄昏”更好。
“黄昏”意蕴丰富,既指模糊黯淡的时刻,也隐喻(象征)着破灭的希望、人生的没落、社会的下沉。
“黄昏”作为故事发生的背景,使得情节的发生和发展具有合理性。老先生不知丢肥皂,葛尔特茨才会发现肥皂,才会被骗
作者对于黄昏的描写,以黯淡模糊的色调,烘托了人物消沉的意志,这种基调是作品突出的艺术特征。
(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妻子的生日
妻子的生日是在乍暖还寒的初春时节。那天,我下班回家,阻止她下厨房,张罗着去饭店潇洒一顿。妻子问,琳琳来电话了?我摇摇头,知道她关心的是女儿的祝福。妻子又问,也没发信息?我说等晚上吧,她白天有课。妻子在工厂里当质量检验员,车间里对打电话接手机都有严格的规定,所以连手机都不配,生活得倒也清静自如。那顿生日宴有些沉闷,妻子不止一次看表,又不止一次问我,你没把手机关上吧?我便干脆把手机放到她面前,以保证她能得到女儿第一时间的祝福。后来她又让服务员将饭菜打包,说回家去,担心琳琳将电话打进家去没人接。我说,不是有手机嘛,何必?妻子说嫌这儿乱,提起食品盒就走。
那是我们家里格外沉寂也有些郁闷的一个夜晚。妻子坐在电视机前,抓着遥控器不停地调换频道,只是不说话,我有意找些有趣的话题,她也很少搭话。我忍不住,抓起电话就要给女儿打过去,她坚决地制止,说:“你贱啊?”夜深,睡下。我将手机一直开着放在枕边,但那一夜,一切都沉闷着,电话没响,手机也没响,我只听妻子不停地翻身,还有她压抑地叹息,直至我沉入梦乡。
清晨,妻子起来准备早点,脸色不好,眼圈黑着。我知道她有心事,便不再提昨日的话题。我们只有这一个女儿,以前在家时,琳琳每临自己的生日前三五天,就开始大张旗鼓地作舆论准备。离家去读大学,到了她生日那天,妻子则从早到晚不知要打去几次电话。怎么到了妈妈生日这天,就忘得一干二净呢?我心里也在抱怨,但我不能再火上浇油。我在公共汽车上给琳琳发短信:“你妈妈一夜未睡好。”哼,但凡还有一点孝心,你自己想想吧!
整整一天,我的短信并没有换回任何反馈。傍晚回家,妻子望我,我把目光避开,她的眼圈就红了。她说从今天起,你和我谁也不要再给她打电话。
这一夜,妻子睡得很早,连电视也没看。夜深的时候,我听门锁有哗哗的响动,惊得急起身披衣,刚刚按亮电灯,身上一直带着家门钥匙的琳琳已经站在我们床前。女儿一手抱着蛋糕,一手提着装在塑料袋里的烤鸭,肩头披着薄薄的雪花,眼里噙着泪水说,妈,爸,我错了,我祝妈妈生日快乐…
那一刻,妻子已醒来。她揉着眼睛,似乎怀疑这是不是在梦中。旋即她跳下床,一个劲地拍拂着女儿肩上的雪花,嘴里也是一个劲地埋怨:你这个傻丫头,大老远你跑回来干什么?你不会打电话呀?你不知道天冷呀?你明天不上课啦?…
琳琳只在家待了两个多小时,后半夜就坐车返回学校去了,她不想耽误第二天的功课。我送琳琳去车站回来时,妻子又开始埋怨我,说:“就你手贱,发那个短信干吗?孩子来来回回吃苦受累的,还得白搭多少钱呀?”这哪里是钱的事,你心里热乎去吧。
这件事我以为做得挺成功——关乎对子女的教育嘛。因此便说给了许多人。那天,我给远在家乡的老父亲打电话,也说了这件事。没想,父亲沉默了好久,才说,“我和你妈的生日你们忘了多少次,我和你妈埋怨过你们吗?”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家独具慧眼,善于从凡人琐事中透视社会现象,在小说中围绕生日祝福电话问题呈现了几个生活场景,从而引发人们的思考。
B.小说写到了妻子因工作原因而没有配手机,这个交代是必要的,为文中妻子几次询问丈夫是否接到女儿电话做了伏笔。
C.小说在人物精神世界的探索上有自己的特色,文中妻子的心理由焦急期盼到烦躁失望,到伤心,再到惊喜,情感描写细腻多变。
D.小说两次写到妻子说丈夫“贱”,这样的细节描写表达了妻子对丈夫的不满,对女儿关心的渴望更甚于对丈夫关心的需求。
8.小说中“我”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9.小说结尾为人称道,请结合作品分析这样结尾的好处。(6分)
7.D“表达了妻子对丈夫的不满”错。从文中来看,第一次说丈夫“贱”写出了妻子作为母亲的自尊;第二次说丈夫“贱”在体现出作为妻子的娇嗔和作为母亲对女儿的心疼。
8.体贴妻子的丈夫。妻子过生日,他“张罗着去饭店潇洒一顿”;把手机放到妻子面前,“以保证她能得到女儿第一时间的祝福”;找有趣的话题逗妻子开心。
懂得教育孩子的父亲。给女儿发短信,委婉批评女儿不关心妈妈。
忽略父母情感需求的儿子。自以为做得挺成功,却多次忘记父母生日。
9.情节结构上,由妻子过生日这条主要情节线,陡然转向父母过生日,结尾出乎意料的转折,把小说推向高潮。
人物塑造上,由“自以为做得很成功”的“我”突然转向,原来自己做得并不好,从而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真实。
主题上,结尾内容反映了普遍的社会问题--子女教育应从自身做起,引发了读者的反思,深化了主题。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