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念奴娇·过洞庭】【《水调歌头·游览》】【关山月】【清明】【落梅】

(2019-11-09 10:08:39)

落梅  刘克庄
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
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
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
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
注:迁客来过岭:用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的韩愈的典故。骚人去赴湘:用柳宗元因永贞革新失败而被贬永州一事。
【大意】:
每一片飘零的梅花都教人触目愁肠,更哪堪残缺的花瓣凋落如雪片,铺满了台阶又堆上了墙头呢?飘零的梅花就像匆匆过岭的迁客,坠落的梅花犹如不得已赴湘的骚人。那么多原来美好高洁的花朵,如今却沉沦泥土与莓苔为伍,然而偶然粘上衣袖的香气,还久久不去。啊,让东风执掌对百花的生杀予夺大权,真是差矣错矣,它忌妒梅花的孤高,对梅花任意摧残,根本不1.诗歌是如何紧扣字来写梅花的?请以颔联和颈联为例作简要分析。(3分)
2.这首咏梅诗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怀。(3分)
3、颈联与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两句诗,对同工之处作简要分析。(4分)                                                        
4、《落梅》一诗,因其言近旨远而成为宋代屈指可数的咏梅佳作。请结合尾联分析诗中包含的讽喻之意。(4分)
【参考答案】
1.用 ”“”“”“等动词,逼真地写出了梅花飘然而落的动态;(1分),用飘落数量的多(多莫数)和落得很惨(乱点莓苔”“迁客过岭…”“骚人赴湘)(1分)来写落梅飘零的遭遇之惨。(1分)
2.诗歌主要采用借物咏怀的手法,写梅又似写人,(1分)传达了落梅的悲惨境遇。表达了对梅高洁品格的赞美,(1分)流露出了诗人的自我情感,寄寓了自己仕途不遇的感慨和对嫉贤妒能者的憎恶,对压制人才的悲愤。(1分)
3、两句诗表面上都写了梅花的不幸遭遇,零落成泥,寂寞凄凉,与莓苔为伍。(1分)赞美梅花虽遭不幸但香气经久不灭。(1分)实际上托物言志,(1分)赞美的不只是梅花,更是那些虽然遭迁谪放逐但仍坚守志节的迁客骚人。(1分)
4、尾联看似指责东风胡乱使用对百花生杀予夺的权力,嫉恨梅花孤高。(1分)实际上是用比喻手法,把东风比作历史上和现实中的执掌权柄者,(1分)巧妙而又曲折地把矛头指向历史和现实中的一切嫉贤妒能、打击人才的当权者。寄托自己仕途不遇的感慨以及对这种不尊重人才现象的强烈不满。(2分)

二:
1)从诗歌体裁来看,本诗是一首___________。(1分)
2)本诗颔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4分)
3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与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它们的同工之处。(4分)

  
试题答案:
1)七言律诗
2)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落梅比喻为过岭的迁客,赴湘的骚人。生动描绘了落梅凋谢飘零、随风四散的凄惨景象。
3两句诗表面上都写丫梅花的不幸遭遇,零落成泥乱点莓苔,寂寞凄凉,然而梅花虽遭不幸但香气经久不灭,赞美梅花的坚贞高洁。
  两句诗都是托物言志,赞美那些虽遭苦难仍坚守志节的人。
三:
简要赏析颔联两句所用的修辞手法。
本诗尾联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
参考答案
颔联两句运用了用典、比喻的修辞手法,用迁客、骚人的迁谪放逐的遭遇来比喻落梅(同时也是化用韩、柳被贬的典故),不仅表达了对梅花的深切同情,而且是对迁客”“骚人梅花般告戒品格的赞美,比喻十分贴切。
尾联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诗人表面上谴责东风不解怜香惜玉,却偏偏掌握了对众花生杀予夺的大权,忌妒梅花的孤高,任意摧残它;实际上是巧妙而曲折地讽刺那些嫉贤妒能、打击人才的当权者,寄托自己仕途不遇的感慨以及当前这个毁弃贤才的时代的不满。
四:
1.“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与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它们的同工之处。(5分)
2. 本诗后两句采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感情?请作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 两句诗表面上都写梅花的不幸遭遇,零落成泥,寂寞凄凉,(1分)赞美梅花虽遭不幸,但香气经久不灭。(1分)实际上托物言志(2分),赞美的不只是梅花,更是那些惨遭迁谪放逐但仍坚守志节的迁客骚人。(1分)
2. 采用比喻手法。(2分)把胡乱使用对百花生杀予夺的权力的东风比作历史上和现实中的执掌权柄者,(1分)巧妙而又曲折地把矛头指向历史和现实中的一切嫉贤妒能、打击人才的当权者,(1分)寄托自己仕途不遇的感慨以及对这种不尊重人才现象的强烈不满。(2分)讲怜香惜玉。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蜇,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 ]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州期间。士:指介之推,春秋时晋人。从晋文公出亡十九年,功成后拒绝做官,隐居绵山被烧死。

1) 这首诗首联写景抒情有什么特点?(4分)

2) 指出“人乞祭余骄妾妇” 变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1)【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能力。

【解题透析】写景抒情,一般为间接抒情。主要有乐景写乐情的正衬和乐景写哀情的反衬。此诗显然用的是后者。

【参考答案】本诗首联乐景写哀情。春天到来,桃李绽开,生机勃勃。然而作者想到的是荒野中埋在地底那长眠的人们,不禁愁绪万端。乐景写哀,愈见其哀。

【答题规律】答此类题目清楚景是什么样的景,情是什么样的情,情与景之间的关系就可以明确作答了。

(2)【命题透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及“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题透析】

【参考答案】典故出自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这个典故写出毫无人格尊严的齐人以吃食人家祭祀的食品而洋洋自得的丑态。与介子推宁愿烧死也不做官的气节形成了强烈对比,尾联表达出作者对人生意义的拷问。人生无论贤愚的确最后虽然都变成了一蓬蒿草,但是人生的意义却不尽相同。有的能够遗臭万年,有的却千古不朽

 

关山月  鲍君徽
高高秋月明,北照辽阳城。
塞迥光初满,风多晕更生。
征人望乡思,战马闻鼙惊。
朔风悲边草,胡沙暗虏营。
霜凝匣中剑,风惫原上旌。
早晚谒金阙,不闻刁斗声。
【注】辽阳城,唐时边防要地,戍卒很多。鼙,古代军中所击的小鼓。
14.下列对过首诗的赏析,不恰当地两项是(5分)   )(    )
A.一二句描写了边地辽阳城笼罩在一片月光中的景象,点明了具体的时问和地点。
B.三四句描写因为边地有风雨使月亮周围生成月晕,表现了风凄月昏的惨淡景象。
C.五句直抒胸臆,用描写戍卒抬头看天的动作、用表达成卒的思乡之情。
D.六句侧面描写,用战马听到鼓声昂然冲锋让敌人来表现成卒杀敌报国的勇猛。
E.最后两句卒章显志,诗人希望能建功立业,在班师回朝时谒见天子、获得奖赏。
15.诗歌的七到十句使用了哪些手法?描写了边地怎样的艰辛生活状态?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4.DE(答对一项得2分,答对两项得满分5分)【解析】D项,侧面描写”“让敌人表现戍卒杀敌报国的勇猛错误,诗句写战马听到鼓声而震惊后退来表现战争带给百姓的灾难之深。E项,诗人发出的是对和平的呼唤,不是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15.【解析】回答问题可以根据诗句的内容进行,比如可以分析七、八句和九、十句分别使用了哪些手法、描写了哪些内容。七句,用了比拟的修辞,写草木的悲鸣;八句,用了衬托的手法,用风沙使对方军营变暗来写唐军生活的艰辛。以此分析九、十句即可。
七、八句,用比拟、衬托的手法(1分)表现边地的荒寂悲凉和戍卒戍边的艰辛。(1分)七句,用边地草木的悲鸣来衬托北风的猛烈;八句,用沙暗虏营来衬托唐军的艰辛。(1分)九、十句,用夸张、比拟的手法(1分)描述戍边征战的困苦(1分)。诗人写佩剑凝霜用的是夸张的手法,写旌旗疲惫用的是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戍边生活的艰辛和困苦。(1分)。

捣衣诗

柳恽

行役滞风波,游人淹不归。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寒园夕鸟集,思牖草虫悲。

嗟矣当春服,安见御冬衣。

【注】亭皋:水边的平地,此处暗指思妇所在的江南。“木叶下”化用《楚辞·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意境。陇首:陇山之巅,此处泛指北方边塞之地。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是一首闺怨诗,捣衣的劳作,最易触发思妇怀远的情感。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抒发的也是这种情感。

B. 首联用虚笔,女主人公想象丈夫久久不归,可能是因为风波之阻,丈夫不得不滞留他方,表达了对丈夫的思念。

C. 颈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夕阳西下,鸟儿归巢,反衬游子有家难归;秋虫对户悲鸣,悲伤的叫声烘托思妇的惆怅。

D. 尾联照应题目,由眼前想到来年,慨叹来年春天,游子应穿上轻薄的春服,脱下破旧的冬衣。表现边塞环境的恶劣,寄托关切思念之情。

15. 《梁书》中记载,南朝文学家王融对这首诗的颔联“见而嗟赏”,请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颔联的精妙。

 

 

【答案】

14. D

15. 想象(或虚实结合):思妇由眼前“亭皋木叶下”的深秋景象,联想起丈夫所在的陇首一带,此刻也应是秋云飘飞的时节,表达了对游子的思念之情。用典:“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写湘君虔诚地盼望湘夫人的到来,颔联化用此典故,含蓄而生动地写出思妇在秋风起而木叶下的季节盼望游子归来的情景。对仗(或对偶):内容上,上句写南方的女子思念丈夫,下句写北方边塞的丈夫迟迟不归。词性上,“亭皋”与“陇首”相对,都是表地点的名词;“木叶”与“秋云”相对,皆为秋天的意象;“落”与“飞”则皆为动词,两词使画面具有动态美。音韵上,上下两句平仄相反。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选用“木叶下”“秋云飞”等具有悲秋色彩的意象,生动表现了怀人的主题。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D项,“表现边塞环境的恶劣”错误。“嗟矣当春服,安见御冬衣”,最后两句是思妇的内心独白:眼下已是木叶纷飞的深秋,等到裁就寒衣,寄到远在千里之外的陇首塞北,那里已是春回大地,应当穿上春装了,哪里能及时见到我寄去的御寒的冬衣呢?这一设想,不仅显示了南北两地的遥隔,而且透露出思妇对远人的体贴与关切,将捣衣的行动所包含的深情蜜意进一步表现出来了。故选D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规范答题: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运用想象手法。上句是思妇捣衣时眼中所见之景。下句是思妇心中所想之景。陇首,此处即泛指北方边塞之地。思妇由眼前“亭皋木叶下”的深秋景象,联想起丈夫所在的陇首一带,此刻也是秋云飘飞的时节了,想象中含有无限思念与体贴。用典。“亭皋”,水边平地,暗切思妇所在的江南。“木叶下”化用《楚辞•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意境,暗透思妇在秋风起而木叶下的季节盼望游人归来而“目眇眇兮愁予”的情景。对仗。“秋云飞”的意象,不但明点秋令,而且象征着游子的飘荡不定(浮云常被用作游子的象喻)。这一片飘荡无依的“秋云”,什么时候才能回到自己的故乡呢?两句一南一北,一女方一男方,一实景一悬想,不但对仗工整,形象鲜明,而且由于意象富于蕴涵,能引发多方面的联想。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面上看,似单纯写景,而思妇悲秋叹逝、怀念远人的感情即寓其中,意绪虽略带悲凉,而意境疏朗阔远。

 

 

 

 

秋兴八首(其二)
杜甫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
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注】画省:尚书省,汉尚书省以胡粉涂壁,紫素界之,画古烈士像,故别称画 省,诗中指诗人值守左省事。伏枕:指卧病在床的人。粉堞:用白垩涂刷的女墙, 指建在城墙顶部内外沿上的薄型挡墙。
14.下列对这首诗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句让古城夔府沉浸在落日的凄冷氛围中,寄寓诗人沦落天涯的悲戚之情。
B.“字的运用,在时间维度上拓展了诗歌意境,将自己眷顾长安之情写得深切感人。
C.“听猿句是说听猿的叫声,从其凄厉的程度判断,它叫三声就已泪流。
D.“奉使句是说跟随使者行船返回故乡,但字给予否定,怅然之情溢于言表。
E.画省香炉遥忆往事,以伏枕写现实,虚实构成反差,鄙薄功名之心立现。
15.请从对比和景情关系角度,对尾联加以赏析。

参考答案
14.5 分)CEC 听猿实下三声泪应为听猿三声实下泪的变序,以求和本联下句对仗工稳,并以猿声凄厉写内心的悲凉凄惨。E“鄙薄功名之心立现错,正确的表 述应该有时光易逝、人至暮年衰朽而无力再效忠朝廷的沉痛之悲。)
15.6 分)对比:石上藤萝月是春夏之景,充满生机和活力,而洲前芦荻花 是秋冬之景,满是落寞与萧索,两相对比,既暗示时光流逝,又更能表现现实的凄凉。以景结情:石上藤萝月”“(月映)洲前芦荻花都是景语,但都寄寓诗人归家无望、报国无力的沉痛,从而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参考译文
夔州的高城上又迎来了落日。每当晚上北斗星出现的时候,我就按照它的方向来寻找长安的所在。听到巫峡的猿啼,我真的流下泪来。我也希望乘着浮槎回到自己的故乡,但这愿望终究还是落空了。我还记得我从前春宿左省值夜的时候,晚上熬夜写些明朝的封事,点燃书案上的香。可现在我早已不在那里就职。滞留此地,傍晚时分听到城楼上吹起悲笳,心中升起一股隐然的悲痛。你看,山石上爬满了藤萝。月亮刚刚升起来的时候,月光是照在藤萝上的,而现在它已经照到河洲前面的芦荻花上面去了。我一夜无眠,一直在怀念长安。

简析
写诗人身在孤城,从落日的黄昏坐到深宵,翘首北望,长夜不寐,表现出对长安的强烈怀念。

送虢州王录事之任
独孤及
谓子文章达,当年羽翼高。
一经俄白首,三命尚青袍。
未遇须藏器,安卑莫告劳。
盘根倘相值,试用发硎刀。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从题目来看,这是一首送别诗,然而本诗自始至终没有一句直写离情别绪,而送别之情却蕴含其中。
  B.首联中羽翼是比喻,羽翼高是说王录事志向高远,希望位至宰辅,与下文他久居低位形成对比。
  C.颔联中的青袍是唐朝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与《琵琶行》中青衫湿中的青衫含意相近。
  D盘根喻难办之事,发硎刀喻其杰出才干,尾联的意思是希望友人到任后能施展才华,取得良好政绩。
  E.本诗主要运用叙述和议论相结合的手法来抒情达意,全诗语言直白浅显,而其抒发的情感却强烈动人。
2.这首诗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BEB“希望位至宰辅于诗无据。2分)(E“语言直白浅显错,语言不全是直白浅显的,
   多处运用比喻,委婉含蓄3分)
2.赞美:首联赞美了王录事文采出众,有杰出才能;
    同情:颔联对其长期不能升迁的同情安慰;
    劝诫(忠告):颈联劝诫他勿露锋芒,安于低位;
    希望(鼓励):尾联鼓励其不辞辛劳,建功立业。
    (每点2分,答出3点给6分。意思对即可。)

 

丑奴儿令(促养直赴雪夜溪堂之约)
康与之
冯夷剪碎澄溪练,飞下同云。著地无痕,柳絮梅花处处春。
山阴此夜明如昼,月满前村。莫掩溪门,恐有扁舟乘兴人。
注:养直:苏庠,字养直,号后湖病民,能词。冯夷:河神名,又称“河伯”。同云:云成一色,天将下雪之景,一称“彤云”。
小题1:词的上阕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6)
小题2: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莫掩溪门,恐有扁舟乘兴人”表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小题1:想象。(1分)诗人想象天上有溪流澄澈如白练,河神把白练剪碎,撒下,(1分)写出漫天大雪、雪花片片洁白飞舞之景,想象奇特而有意趣。(1分)比喻。(1分)诗人把漫天飞舞的雪花比作柳絮、梅花,(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雪花飘舞之轻盈、美丽,表达了诗人的喜爱之情。(1分)
小题2:表现了一个情趣雅致、洒脱率性的诗人形象。(1分)由雪花飞舞,诗人想到“柳絮、梅花”,感觉处处是春,颇富雅趣;而月光朗照,更引雅兴。(2分)催请友人赴约,不掩溪门,期待友人乘船而至,潇洒脱俗

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  出自宋代黄庭坚的《水调歌头·游览

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溪上桃花无数,枝上有黄鹂。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
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我为灵芝仙草,不为朱唇丹脸,长啸亦何为?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

译文
瑶草多么碧绿,春天来到了武陵溪。溪水上有无数桃花,花的上面有黄鹂。我想要穿过花丛寻找出路,却走到了白云的深处,彩虹之巅展现浩气。只怕花深处,露水湿了衣服。
坐着玉石,靠着玉枕,拿着金徽。被贬谪的仙人在哪里,没有人陪我用田螺杯喝酒。我为了寻找灵芝仙草,不为表面繁华,长叹为了什么。喝醉了手舞足蹈地下山,明月仿佛在驱逐我回家。

1错误项:“我欲穿花寻路”写出诗人找到了施展才华的世界;“我为灵芝仙草”三句比喻象征,暗示对功名利禄的追寻【放弃】

2正确项:“春入武陵溪”承上启下,用桃花源表现对现实的不满;上片从第二句开始,倒叙,逐层描写神仙世界的美丽景象。

3人物形象: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却又苦苦追寻自得其乐的世外桃源而不得的词人形象。通过对“桃源仙境”的神游和“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等描写,塑造了“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形象;“我欲穿花寻路”塑造出苦苦追寻自得其乐的世外桃源而不得的形象特征。

念奴娇·过洞庭  张孝祥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界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银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怡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选自《张孝祥词集》)

【注释】这首词作于孝宗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当时,词人因谗言而被贬职,从广西经洞庭湖北归。这首词借洞庭夜月之景,抒写词人的高洁品质和豪迈气概。
青草:湖名,与洞庭湖相连,在湖南岳阳市西南,总称洞庭湖。
岭海:一作岭表。即岭南,两广之地。北有五岭,南有南海,故称岭海。
经年:年复一年,几年。  萧骚:萧条稀少。   尽挹:舀尽。

(1)“妙处难与君说妙处有怎样的内涵?联系上阕,简要分析。(4分)
(2)“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一句是如何表现豪迈气概的?请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景象清疏淡远、湖水澄静宽广;月色皎洁,水天相印。(2分)作者泛舟湖上,内心澄澈,物我合一。(2分)
 (2)选取西江”“北斗”“万象等宏大的意象,凸显豪放之气。(2分)运用奇特的想象,使诗歌气魄宏大。词人化身为万物之神,把西江水作美酒,把北斗星作酒器,以天下万物为宾客,体现出天人合一的超然境界。(2分)(意思相近即可,其他手法如夸张等,言之成理即可)


二:
1. 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描写洞庭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请结合本词的上片分析二者景物描写有何不同?5分)
2. 南宋学者魏了翁评价张孝祥的词集时说,词人有英姿奇气……洞庭所赋,在集中最为杰特。请结合全词,简要概括这首词中词人的形象特点。(6分)
试题答案:
1. 5分)范诗衔远山等句描写白天洞庭湖的动态之景。衔远山、吞长江写出洞庭湖的汹涌奔流;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写出洞庭湖湖面广阔、水势浩淼的壮观景象。(2分)本词上片主要描写月下的洞庭湖静态之景。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辽阔的洞庭湖风平浪静,万顷碧波,如洁白明净的玉界琼田,水天一色。表里俱澄澈描绘了天地间空明的坦荡景象。(3分)
2. (6) 人格高尚,光明磊落,心无纤尘,如月下的大江表里澄澈;(2分)胸坦荡怀,忠肝义胆,如同晶莹的冰雪;(2分)境界高远,气魄豪迈,身处逆境而从容沉稳,身心与博大的宇宙融为一体。(2分)

4)月下的洞庭湖,妙不可言,请用四个四字短语概括其妙处        
5)下阕第六、七中”“两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有关句子简要分析。
6)请简要概括这首词中词人的形象特点。
参考答案:
4)风平浪静,碧波万顷,洁白如玉,水天一色。
5,表现词人豪迈的气派,要舀尽长江水为酒,开怀畅饮;,表现词人从容的气度,把北斗星当作酒杯,细斟慢酌。
6人格高尚,光明磊落,心无纤尘,如月下的大江表里澄澈;胸坦荡怀,忠肝义胆,如同晶莹的冰雪;境界高远,气魄豪迈,身处逆境而从容沉稳,身心与博大的宇宙融为一体。

(7)下面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3分)
    A. 秋草无色,秋水无波,画面的空灵使中天的一轮皓月、湖上的一叶扁舟分外突出。
    B. “素月分辉,明河共映,表里俱澄澈的景与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的情交相呼应,交相融合。
    C. 诗人独以一颗心面对浩瀚水天,欣然领受大自然的慰藉,自信心怀坦荡,无惧两鬓已斑,前途坎坷。
    D. 这是一首豪放词,也是现实主义的词作。这些特点在词中的描写和抒情中有明显的体现。

(8)上阕和下阕的结尾,作者都采用了模糊表达的方式。试分析这样写的好处。(4分)      
答案: 扩大词句的内涵。引起读者思考,吸引读者参与想象。(两点4分,一点2分。)


三:
1、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词的上片。(3分)
2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中的冰雪是什么意思?请简要分析。(2分)
参考答案
1、(3分)情景交融。词人描写了广阔的湖面、澄澈的湖水、素洁的月光,营造了幽谧、廖阔的氛围,烘托了词人悠热自在的心情和坦荡旷达的胸襟。
2、(2分)比喻,他的肝胆如同冰雪一样晶莹,表达了他忠贞高洁的品质和坦荡磊落的胸怀。

四:
(1)“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历来为人称绝。请简要赏析。
(2)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这三句词想象奇崛。词人欲舀尽西江水,慢慢倒入北斗这个酒勺中,来招待天地万物。词句于奇崛的想象之语中表达词人愉悦的心境和豪迈的气度。
(2)表达了词人不同流合污、独守高尚节操的决心和宠辱皆忘、纵情山水的悠然、愉悦的心情。


参考译文
洞庭湖与青草湖相连,浩瀚无垠,在这个中秋将至的时候,没有一丝风过的痕迹。是玉的世界,还是琼的原野?三万顷明镜般的湖水,载着我一叶细小的扁舟。皎洁的明月和灿烂的银河,在这浩瀚的玉镜中映出她们的芳姿,水面上下一片明亮澄澈。体会着万物的空明,却不知如何道出,与君分享。
感怀这一轮孤光自照的明月啊,多少年徘徊于岭海之间,胸襟仍像冰雪一样透明。而此刻的我,正披着萧瑟幽冷的须发和衣袂,平静的泛舟在这广阔浩淼的苍溟之中。让我捧尽西江清澈的江水,细细的斟在北斗星做成的酒勺中,请天地万象统统来做我的宾客,我尽情的拍打着我的船舷,独自的放声高歌啊,怎能记得此时是何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