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7年二月古诗鉴赏答案——【野 望 [唐]杜甫】 【感遇十二首(其四)① 张九龄

(2017-03-07 15:22:15)

【野      []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②“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 两项是(5分)(  )(    )

    A.首联由景 人题,远望“西山白雪三城戍”,近看“南浦清江万里桥”,景象开阔辽远。

B.颈联写自己“迟暮多病”“未报圣朝”,含蓄地批判了皇帝昏庸无能,荒淫误国,抒

  发了自己报国无门的悲叹之情。

C.尾联照应题目——“野望”,抒发了作者深为民不堪命,世事日转萧条和自己年老多

  病,功业未就的隐忧。

    D.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景是情的基础,情是景的生发,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E.诗人虽身居草堂,然心忧家国,诗歌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感情深沉,表情达意抑扬

  跌宕。

15. 颔联蕴含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6分)

 【感遇十二首(其四)① 张九龄】

孤鸿海上来,池潢②不敢顾。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

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美服患人指,高明③逼神恶。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

【注】①本诗大约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时李林甫接替张九龄作宰相,与牛仙客一起把持朝政,诗人被贬为荆州刺史。②池潢:积水池,护城河,代指朝廷。③高明:指地位、官职尊贵的人。西汉扬雄《解嘲》:“高明之家,鬼瞰其室。”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6分)

A.诗的第一首以大海衬托孤鸿,沧海是这样的大,鸿雁是这样的小,相形之下,更突出了它的孤单廖落。

B.诗的第二句写孤鸿经历过大海的惊涛骇浪,连护城河水也不敢看,这表明诗人经历打击之后格外胆怯。

C.诗的三至六句以双翠鸟营果三珠树、珍木颠上,影射李林甫、牛若仙窃据高位,终将被“金丸”射中。

D.“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两句在艺术技巧上继承了屈原《离骚》的写法,以美草香花比喻品质高洁。

E.这首诗在结构上首位照应,布局缜密,首尾写鸿雁,中间六句“侧见”领起,写“翠鸟”的招摇及对它的警告。

15.这首诗塑造孤鸿形象的用意是什么?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5分)

 【金陵怀古  许浑】

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宫。

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

: 玉树:指陈后主所制乐曲《玉树后庭花》。 景阳:陈朝宫殿名,陈后主宴饮作乐之地。 ②松楸:坟墓上的树木。 ③石燕:《浙中记》载:“零陵有石燕,得风雨则飞翔,风雨止还为石。 江豚:传说每于浪间跳跃,风辄起。④洛中:即洛阳,洛阳多山。李白《金陵三首》:“山似洛阳多。”

14、找出下面对诗歌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 )(  )(5分)

A、首联“残”和“空”两个字,从文化生活和军事设施两方面反映陈朝的腐败。一文一武,点染出陈亡之前金陵城一片没落不堪的景象。

B、颔联采取赋的写法进行直观的描述,通过松楸荒冢,残宫禾黍来表现金陵的衰败景象。

C、颈联“拂云”写石燕掠雨穿云的状态,“吹浪”表现江豚行风鼓浪的气势,颈联寄寓了作者面对历史沧桑变化的感慨。

D 尾联的英雄指的是抓住陈后主,灭掉陈朝的隋朝将士,正是他们见证了金陵城的由盛转衰。

E、全诗寄慨言志,格调高昂,手法高妙,借对六朝覆灭的哀叹,表现出对唐朝江山风雨飘摇、日益衰败的深沉忧思。

15、请从诗歌“起承转合”的角度,分析这首诗歌的思想感情是如何表现出来的。(6分)

 

【对雨书怀走邀许主簿   杜甫】

东岳云峰起,溶溶满太虚①。震雷翻幕燕,骤雨落河鱼。

座对贤人酒②,门听长者车。相邀愧泥泞,骑马到阶除③。

【注】①太虚:天空。②贤人酒:浊酒。古人称清酒为圣人,浊酒为贤人。③阶除:台阶。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诗歌的题目表明诗歌包括两个内容:对雨抒发自己的情怀和邀请许主簿前来。

B.首联运用比拟的手法,写泰山上涌起山峰一样的云层;无边无际,遮满天空。

C.颈联写诗人摆好浊酒,侧耳倾听朋友车马到来的声音,表现对朋友到来的企盼之情。

D.颈联中诗人称请朋友喝的酒为“贤人酒”,暗含着对朋友的赞赏之情。

E.尾联写诗人看到下雨后道路泥泞,对邀请朋友前来之举感到非常后悔。

15.颔联中的哪两个字最富有表现力?请指出并作赏析。(6分)

【田家行  【唐】王建】

男声欣欣女颜悦,人家不怨言语别。五月虽热麦风清,檐头索索缲车鸣。

野蚕作茧人不取,叶间扑扑秋蛾生。麦收上场绢在轴,的知输得官家足。

不望入口复上身,且免向城卖黄犊。田家衣食无厚薄,不见县门身即乐!

14.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本诗开头两句,写村子 里男男女女的因丰收而面带喜悦之色,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一个“别”字,暗示村民平日生活的辛酸。

B.三四两句描绘了一幅“檐下缫丝图”,虽然天气热,但蚕妇们愉快地忙碌着,似乎只感受到带着麦香的怡人清风。

C.五六两句写村民忙于家蚕的丰收,无暇顾及野蚕。野蚕化娥出茧,在桑叶间扑扑地飞来飞去,衬托出村民们兴奋喜悦的心情。

D.七八两句写出村民们拿辛勤劳动所得的粮食、绢匹交租,因丰收而足够应付官家,隐含着村民们的喜悦心情。

E.本诗运用了白描手法,前八句精练地勾勒出一幅幅丰收年景图,整首诗前后映衬对比,突出了诗歌的主旨。

15.简析本诗后四句的内容及其传递出的思想感情。(6分)

 

 

 

【彭门用兵后经汴路(其二) 吴融】

隋堤风物已凄凉,堤下仍多旧战场。金镞有苔人拾得,芦花无主鸟衔将。

秋声暗促河声急,野色遥连日色黄。独上寒城正愁绝,成鼙惊起雁行行。

    【注】晚唐文德元年,朝延派韦昭度招讨西蜀,昭度辟作者为掌书记同赴任。韦昭度讨蜀无功,复受王建胁追而返京,作者亦出川,并沿隋修建的汴河回浙江绍兴家园。诗人目睹西川兵灾,一路东来,又见中原一带惨状,感慨万端,写下一组七律,本诗为第二首。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起句中的“风物”指隋堤这个地方特有的风俗,而“凄凉”一词则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领起全篇。

  B.“堤下仍多旧战场”承首句而来,写堤下,以“旧战场”点出了“凄凉”之状。

  C.“金镞有苔人拾得”写在昔日的战场上,人们还能拾到已生锈长了青苔的箭头,暗扣“旧战场”。

  D.颈联两句通过秋声、河声等听觉和野色、日色等视觉的描写,充分展现了隋堤四周荒凉的景象。

  E.“戍鼙惊起雁行行”一句直抒胸臆,暗示了今日烽火又起,并点出了诗人“愁绝”的原因。

15.本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塞下曲   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诗歌开头两句是军士饮马渡河时的所见所感,运用比喻的手法把地域的特点形象地描绘了出来,描绘了塞外枯旷苦寒的景象。

B.三四两句写远望临洮的景象,暮色苍茫,天边挂着一轮金黄的落日,临洮城远远地隐现 在暮色中。画面清新绮丽,气势恢宏。

C.临洮,古县名,因县城临洮水而得名。即今甘肃东部的岷县,是长城的起点,这里常常发生战争,后人常用此代指边塞地区。

D.七八两句以深刻的议论收笔,在生动的场景中将战争的残酷极其深刻地揭示出来,因而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手法极其高妙。

E.此诗构思上用侧面来表现主题。诗中并没具体描写战争,而是通过对塞外景物和昔日战争遗迹的描绘,来表达诗人对战争的看法。

15.本诗蕴含了诗人游历边塞时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寻隐者韦九山人于东溪草堂  朱湾】

寻得仙源访隐沦①,渐来深处渐无尘。初行竹里唯通马,直到花间始见人。

四面云山谁作主,数家烟火自为邻。路傍樵客何须问,朝市如今不是秦②。

注释:①隐沦:泛指神仙。②如今不是秦:语出晋陶渊明《桃花源记》“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4.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紧承题意,点名入山寻访隐者。诗人将“隐者”与“隐沦”作对比,把隐者隐居的东溪形容为仙源,流露出他对韦九山人的崇敬之情。

B.颔联“唯”“始”两个副词用得贴切,既表明诗人一路前行的状态,更惟妙惟肖地传达了那种乍惊还喜的心情。从章法上看,此联照应了上联中的“仙源”一词。

C.“四面云山谁作主,数家烟火自为邻”巧用设问,一问一答,紧密呼应。“人”的出现给山色增添了几分盎然的生气。

D.尾联以议论作结,标举承平而隐的风尚。“朝市”泛指尘世。韦九山人为了逃避世俗烦恼以及无法人世的困惑,隐逸山林,实为避祸之举。

E.全诗语言自然清新,诗脉婉转流畅,意境淡远悠长。诗人通过对隐者东溪草堂的描绘,表现了自己与众不同的超脱情怀。

15.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6分)

 

【疏帘淡月•秋思   张辑】

梧桐雨细,渐滴作秋声,被风惊碎。润逼衣篝①,线袅蕙炉②沉水③。悠悠岁月天涯醉。一分秋、一分憔悴。紫箫吹断,素笺恨切,夜寒鸿起。

  又何苦、凄凉客里。负草堂春绿,竹溪空翠。落叶西风,吹老几番尘世。从前谙尽江湖味。听商歌、归兴千里。露侵宿酒,疏帘淡月,照人无寐。

  【注】①衣篝:熏衣用的竹熏笼。②线袅蕙炉:香炉中的烟雾呈线状缓缓升起。③沉水,一种名贵的香料。

  10.有人评价张词“一分秋、一分憔悴”一句“看似平淡,实经熔炼,读来意蕴沉厚,耐人回味”,这句诗妙在哪里,请简要分析。(5分)

 11.秋夜静思,词人因为哪些愁绪而“无寐”?请结合全词分析。(6分)

【书怀示友十首(其一)  宋·陈与义】

俗子令我病,纷然来座隅。贤士费怀思,不受折简呼。

城东陈孟公①,久阔今何如。明月照天下,此夕与君俱。

不难十里勤,畏借东家驴②。似闻有老眼③,能作荐鹗④书。功名勿念我,此心已扫除。

【注】①陈孟公:东汉名士陈遵,子孟公。②东家驴:杜甫《逼仄行》东家蹇驴许借我,泥滑不敢骑朝天。”③有老眼:杜甫《闻惠子过东溪》“皇天无老眼,空谷滞斯人”。④荐鹗:指推荐贤人。

14.下列关于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诗的前两联说俗子易来、贤士难招,与陈师道诗“俗子推不去,可人费招呼”一句的意思很接近。

B.“久阔今何如”中的‘久阔”与曹操《短歌行》中的“契阔谈宴”的“契阔”,都表示“久别重逢”之意。

C.最后一联的上句将“我不念功名”之意写成“功名勿念我”,颠倒主客,寓意深远。别有一番韵味。

D.这首五言古诗脉络清晰,层次井然,语言质朴,感情真挚,内涵丰富,情感表达委婉而含蓄。

E.用典是本诗的一大艺术特色,此外,本诗还运用了对比(一、二联)、拟人(尾联)等修辞手法。

15.本诗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6分)

 【点绛唇•感兴  王禹偁】

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

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①。平生事②,此时凝睇,谁会凭阑意。

【注】王禹偁:巨野(今属山东)人。在朝为官敢于直言讽谏,屡受贬谪。曾贬黄州,又迁蕲州(今属湖北)病死。北宋最早改革文风的诗文家,由于他直言敢谏而屡遭贬谪。

①如缀:排列成行很整齐,如连缀在一起。②平生事:这里指向来所追求的功名事业。

14.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雨恨云愁”一句词人运用比喻的手法,借景抒情,写江南多云多雨令人感到惆怅,以表现作者的心绪。 

B.“江南依旧称佳丽”一句表明作者眼中的江南仍有着美丽的景象,“依旧”暗寓了今昔之感,透露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 

C.“水村”两句抓住江南水乡最富地方特色的景物进行细致刻画,展现了一片明丽、温馨的景象。

D.“天际”两句承上片写景而来,视角由低而高,转向空中。诗人用“天际征鸿”来反衬自己的碌碌无为,以物衬人。 

E.词人遥见“天际征鸿”触发了“平生事”的联想,并将“平生事”凝聚在对“天际征鸿”的睇视中,含蓄而深沉。 

15.整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6 分)

 

【临江仙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注】①东坡:在湖北黄冈县东。这首词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所写。⑵縠纹:比喻水波细纹。縠,绉纱。

14.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上阙首句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复醒、醒而复醉的描述,表现了作者寄情于纵饮的心境。

B.“归来仿佛三更”句,一方面表明作者回寓所的时间之晚,另一方面也从侧面反映了作者当时酒醉的情态。

C.上阙后三句写家童已鼻息如雷导致作者无法进门,只好转而谛听江涛汹涌的声音,更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无奈。

D.下阙前两句写出词人的叹息:遗憾自己总是身不由己,没有办法掌握自己的命运,总免不了劳苦奔波。

E.一叶小舟从作者眼前的江面飘逝,不由得让作者感慨万千,希望能将自己的后半生寄托在这广阔的江海。

15.清代王夫之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这首词上下阕中都有这样的词句,请指出并简要分析。(6分)

 

 

【浪淘沙  邓剡①】

疏雨洗天清。枕簟凉生。井桐一叶做秋声。谁念客身轻似叶,千里飘零?

梦断古台城。月淡潮平。便须携酒访新亭②。不见当时王谢宅,烟草青青。

【注】①邓剡:南宋庐陵(今江西吉安)人,追随文天祥抗元。南宋灭亡,与文天祥一道被俘押赴北上,本词为因病羁留建康(今江苏南京)时所作。②新亭:在今南京市南,据史料记载,西晋灭亡后士大夫们经常相邀到此哀叹相慰。

14.下列有关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本词以“疏雨洗天清”简淡起笔,通过描写秋雨疏落、一洗天地的景象,奠定了全词清新爽朗的情感基调。

    B.“枕簟凉生”是写此时已从夏季转入秋季,暑退寒来本是自然节序,但一个“生”字却写出了词人是从枕簟渐生凉意的触感中感知到秋的到来。

    C.“井桐一叶做秋声”一句,既是报秋,又勾起了对自己身世的感叹,将景物的萧条与心境的衰颓熔铸一体。

    D.“谁念客身轻似叶”是通过设问、比喻手法写出词人由秋叶轻飘联想到身世飘零,道尽了去国离乡、无人顾念的凄苦。

    E.“千里飘零”不仅写出了词人被押赴北上时远离故土的凄凉,更表达了独自羁留建康的孤苦与个人命运的不可把握之感。

15.词的下阕是如何表达词人的思想感情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采桑子 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拢,双燕归来细雨中。

【注】这首词是作者颖州西湖组词《采桑子》十首中的第四首。

【山花子   五代词人 璟】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

14.下列对这两首诗词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采桑子》的词眼是一个“好”字,繁华之后,虽觉空虚,词人却获得了更多的宁静。

  B.《采桑子》写西湖美景,作者动静交错,远近结合,多种手法熔于一炉。

  C.《采桑子》结句“双燕归来细雨中”,意蕴含蓄委婉,以双燕飞归制造出轻灵、欢娱的意境。

  D.《山花子》以“倚阑干”三字做结,含蓄不尽。一个有无穷幽怨含泪倚栏的主人公形象跃然纸上。

  E.《采桑子》通篇写景,不带明显的主观感情色彩,却从字里行间婉曲地显露出作者的旷达胸怀和恬淡心境。这一点《山花子》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15.欧阳修词中描绘了怎样的图景?词人一反往常,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山花子》比较分析。(6分)

【小重山 吴淑姬①】

谢了荼蘼②春事休。无多花片子,缀枝头。庭槐影碎被风揉。莺虽老,声尚带娇羞。

独自倚妆楼。一川烟草浪,衬云浮。不如归去下帘钩。心儿小,难着许多愁。

【注】①吴淑姬:北宋湖州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宋孝宗淳熙十二年前后在世。父为秀才。家贫,貌美,慧而能诗词。②荼蘼(tú  mí)一种花,白色,有香气,夏季盛放;荼蘼过后,无花开放,因此人们常常认为荼蘼花开是一年花季的终结。   

14、下列对这首宋词的内容和技巧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A.开头写荼蘼花谢,春天结束。而犹有“无多花片子,缀枝头”,说明荼蘼将谢未谢,春事将休未休。残花缀满枝头,给人以凄清之感。

B.风揉碎槐影,令渎者产生丰富的联想,女子的芳心仿佛也被揉碎;“莺虽老”,而“声尚带娇羞”,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富于情味。

C.“独自倚妆楼”承上启下:上片写女子触景生情,情苦而不忍睹;既不忍睹,遂回妆楼;既回妆楼,更愁情难耐;既愁情难耐,则倚楼凝望。

D.“一川烟草浪,衬云浮”,写出在浮动的白云映衬下,河岸长满烟草,大河涌动波浪的场景,运用比喻,以动写静,表现了女子深重的愁情。   

E.“愁”字画龙点睛,使通篇有了精神。而“一川烟草浪”所表现的愁情,与“心儿小”形成强烈对比,突出了女子内心难以忍耐的痛苦。   

15、本词结尾说“心儿小,难着许多愁”,抒情主人公“愁”的缘由是什么?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

【临江仙  冯延巳】

秣陵①江上多离别,雨晴芳草烟深。路遥人去马嘶沉。青帘斜挂,新柳万枝金。

隔江何处吹横笛?沙头惊起双禽。徘徊一晌②几般心。天长烟远,凝恨独沾襟。

【注】①秣陵:今南京,旧称金陵,后更名为秣陵。②一晌:很短的时间。

8.下片“沙头惊起双禽”中的“惊”字,甚可玩味,试赏析之。(5分)

9.“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是柳永《风霖铃》的下阙。请比较“青帘斜挂,新柳万枝金”和“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异同。(6分) 

 

【被檄夜赴邓州幕府   金•元好问】

幕府文书鸟羽轻,敝裘羸马月三更。未能免俗私自笑,岂不怀归①官有程。

十里陂塘春鸭闹,一川桑柘晚烟平。此生只合田间老,谁遣春官②识姓名?

【注】①“岂不怀归”出自《诗经•小雅•出车》②春官:指礼部,礼部执掌人才推荐、选拔、考试诸事。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句中“鸟羽轻”意义双关:征召文书上插有鸟羽,表示紧急;文书传送快,如同飞鸟一般的迅疾。

B.“敝裘羸马月三更”,紧承首句,“月三更”更是扣紧题目中的“夜赴”,写出了诗人连夜赶路的情景。

C.“未能免俗私自笑”,通过细节描写,传神地写出诗人被官府征召后不可抑制的满足与喜悦之态。

D.第二联中“官有程”三字,直接点明官府征召有期限要求,诗人接到文书后,不得不日夜兼程,向邓州进发。

E.本诗采用了比兴、虚实相生、用典等表现手法,收到了疏密有致、言简意丰、含蕴深厚、耐人寻思的艺术效果。

15.本诗流露出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6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