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二月古诗鉴赏答案——【减字木兰花•暮冬杂咏 史惟圆】
(2017-03-07 15:21:00)
【减字木兰花•暮冬杂咏
清寄愁天上,碧落青霄平似掌。石破多时,散作春檐夜雨丝①。
埋忧地下,移却南山成旷野。根蔓牵章,又逐郊原春草生。
注:①化用“女蜗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李凭箜篌引》)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寄愁天上,埋忧地下”,作者借用来作词的起拍与过片,成为词的主旨。也为这首词定下了基调。
B. “石破多时”化用了李贺诗“女蜗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李凭箜篌引》)以愁思比雨丝,思与丝谐音。。
C. 愁,本无形体,却可以“寄”,这是化抽象为具体,他的愁多得无法消除,想寄之于天,天下也容纳不下那么多愁。
D. “碧落”是指天上仙女,在《长恨歌》中有“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诗句。
E.最后一句是说,作者身处在旷野之中,看着眼前的蔓草,悲从衷来,驱车任意行走,直尽头。
15.本词是围绕哪个字来写的?全词又是如何表现这个字的?请简述。(6分)
【烛影摇红·题安陆浮云楼 廖世美】
霭霭春空,画楼森耸凌云渚。紫薇①登览最关情,绝妙夸能赋。惆怅相思迟暮,记当日、朱阑共语。塞鸿难问,岸柳何穷,别愁纷絮。
催促年光,旧来流水知何处?断肠何必更残阳,极目伤平楚。晚霁波声带雨,悄无人、舟横野渡。数峰江上,芳草天涯,参差烟树。
[注]①紫薇:指唐代诗人杜牧,他曾经登临浮云楼赋诗。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上片开头两句,“霭霭春空”描写云层低垂,春雨迷蒙,而“画楼森耸凌云渚”表现浮云楼雕栏画栋的美和高耸人云、俯瞰沙渚的气势。
B.“紫薇登览最关情,绝妙夸能赋”两句,既称赞杜牧题浮云楼诗写得绝妙,也隐约道出自己具有登高能赋的才情。
C.“惆怅相思迟暮”上承“关情”,下启追忆,表现作者在人生迟暮之年登临此楼,自然引发对杜牧的思念之情,内心倍感惆怅。
D.“悄无人、舟横野渡”化用韦应物的“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但着一“悄”字,那种落寞孤寂的心境全出。
E.词作上片和下片的表达方式明显不同,上片写景叙事,下片集中抒情,全词景物切换自然,意境清新,语淡而情切。
15.前人认为上片结尾三句“塞鸿难问,岸柳何穷,别愁纷絮”是“神来之笔”,请对此作简要赏析。(6分)
答案:
【野
望
【感遇十二首(其四)① 张九龄】
14.(6分)BD
15.(5分)
诗人以孤鸿自喻,托物言志。(1分)以孤鸿的失群寂寞,象征自己被排挤出朝堂、无人支持的孤独和失落;(1分)以孤鸿的翱翔苍穹与双翠鸟的占据宝树高位作对比,表达了自己对身居高位的李林甫、牛若仙之流的讽刺和警告;(2分)借助孤鸿之口,流露出自己看淡名利、有意退隐的情感。(1分)(意思对即可)
【金陵怀古 许浑】
14、答案:DE
15、答案:首联从追忆隋兵灭陈的史事发端,写陈朝在陈后主所制乐曲《玉树后庭花》的靡靡之音中覆灭。这是金陵由盛转衰的开始。
颔联紧承上联,写了如今眼前金陵的衰败景象。松楸荒冢,残宫禾黍,南朝的繁荣盛况,已成为历史的陈迹。
颈联不再继续写金陵的衰败,转而写石燕拂云,江豚吹浪的神奇景象。而“江豚”和“石燕”,象征着历史上叱咤风雨的人物,而江上风云晴雨的变化,则表现人类社会的干戈起伏和历代王朝的兴亡交替。
尾联“英雄一去豪华尽”照应首联和颔联,“惟有青山似洛中” 则点出今日的金陵除去山川地势与六朝时依然相似,其余的一切都大不一样了。江山不改,繁华易逝,世事多变的感慨蕴于其中,可谓卒章显志。
【对雨书怀走邀许主簿 杜甫】
14.BE(选B给3分,选E给2分)
15.最富有表现力的是“翻”和“落”两个字。(2分)傍晚的燕子上下翻飞。作者把它想象成是雷震的结果,突出了雷声之大,颇有气势。(2分)河中的鱼沉入水底作者想象成是骤雨降落的结果。突出了骤雨之猛。(2分)
【田家行 【唐】王建】
14.A D(答A给2分,答D给3分;A“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错,D“喜悦心情”错,应为“悲苦心情”)
15.答:最后四句写村民们不奢望吃饱穿暖,只求保住耕牛,不被抓进衙门就高兴了。(2分 )寄寓了作者对淳朴善良的村民们悲苦命运的深切同情,(2分)深刻揭露了统治阶级对百姓的无情剥削。(2分)(意思对即可)
【彭门用兵后经汴路(其二) 吴融】
14A【“风物”指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E【不是直抒胸臆,以景结情】
15对历史陈迹的感慨;对现实的悲叹——尾联将怀古与伤今之情融合在一起,写诗人正在为历史的兴衰伤感不已,传来的阵阵鼙鼓声告诉人们这里仍然是战场
【塞下曲
14.(5分)B、D
(B项清新绮丽错;D项尾联没有议论
15.(6分)表现军旅生活的艰辛,感慨边塞自然条件艰苦。(3分)表现战争的残酷,蕴含了诗人对穷兵黩武的战争的反对。(3分)答出情感给2分,结合诗句分析给1分。
【寻隐者韦九山人于东溪草堂 朱湾】
14.(5分)AD
【解析】A.本题考查对诗歌句意和表达技巧鉴赏能力。“诗人将‘隐者’与 ‘隐沦’作对比”说法错误。诗人以“隐沦”指代韦九山人。
D.本题考查对诗歌主旨和内容的分析能力。“韦九山人为了逃避世俗烦恼以及无法入世的困惑,隐逸山林,实为避祸之举”说法与“标举承平而隐的风尚”前后矛盾。尘世之中尚为承平之世,不是秦末乱世,韦九山人隐逸山林不是避祸之举,而是天性使然。
15.(共6分,其中答出情感给2分,分析每点给1分,意思对即可。)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厌倦朝市、向往归隐的心情。(或对污浊尘世的厌弃,对远离尘世的隐居生活的喜爱。)(2分)(1)首联“无尘”二字写出了诗人对于幽静安宁的山林的欣赏,也透露出作者对污浊尘世的厌弃。(1分)(2)颔联“唯通马”足见深山之僻野幽邃,“始见人”则更进一步表现了曲径通幽的意境,紧扣诗题中的“隐”。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1分)(3)颈联描写了一个四面云山、寥阔寂静、远离尘俗的美好境地,宛若到了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表现作者对幽静僻远的自然环境的喜爱。(1分)(4)尾联虽以议论作结,但作者对韦九山人隐逸山林天性使然的崇敬之情溢于言表。(1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分点作答:一是准确指出表现了何种情感。二是结合各联诗句阐释。
【书怀示友十首(其一) 宋·陈与义】
14.(5分)BD (B“久阔”是指分别太久;D“情感表达委婉而含蓄”错,从最后一联可以看出是直抒胸臆)(对一个2分,全对5分)
15.(6分)情感:①对世风的感叹+分析;② 对友人的思念+分析;③对功名的鄙弃+分析。(6分,每点2
【点绛唇•感兴
14. A、C(A、应为“拟人”手法;C、展现的是“寂寥、萧瑟”的景象)(对一个计 2 分,对两个计 5 分)
15. ①壮志难酬的惆怅:借天边鸿雁展翅高飞,表现自己屡遭贬谪、不能大展宏图的苦闷; ②知音难觅的抑郁:“谁会凭栏意”的感叹表达了诗人心志无人可诉的痛苦; ③客居异乡的孤独:诗人赋异乡江南雨云以“恨”“愁”,足见心中郁积着深沉的愁闷。(每点计 2 分,共 6 分。意思对即可。)
【临江仙 苏轼】
14.CE (选E给3分,选C给2分。C项中“内心的无奈”理解有误,此处恰恰表现的是作者进退悠然的豁达情怀。E项中“小舟从此逝”并非实写,而是词人超脱现实的浪漫主义想象。)
15.①上阕中“倚杖听江声”,写词人夜饮归来,敲门无应而“倚杖听江声”,衬托出夜的静寂,词人置身于宁静、旷阔的大自然中,遗世独立,人生的得失荣辱仿佛被一笔勾销,感到一种精神上的解脱,其中充满超然物外的旷达之情。(3分,找出写景句1分,感情分析到位2分)
【浪淘沙
14.(5分)A(3分) D(2分)
【解析】A项,情感基调概括有误;D项,不是设问,应是反问手法。
15.(6分)①借景抒情。词人由“客身”入梦,醒后却发觉梦断古台城,以哀景衬哀情,将哀伤的心境渲染得更加寂寥凄怆。结尾之景抒发了词人对历史兴亡的沉痛感慨以及国破家亡的现实悲叹,故国将逝,其情哀婉,以淡语写深悲,融实事于历史。
②用典抒情。“新亭”一句通过化用典故来抒写自己的亡国之痛,反衬出自己的孤苦无依;“不见”两句又化用了刘禹锡《乌衣巷》的意绪来慨叹历史变迁的无情及南宋灭亡的悲痛。
(每点3分,指出手法1分,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情感2分)
【采桑子 欧阳修】【山花子 五代词人 李 璟】
14.B E(B“远近结合,多种手法熔于一炉”属多余,E“《山花子》也有异曲同工之妙”错。)
15.作者描绘了暮春时节的景色。群芳过后、残红狼藉、风吹垂柳、飞絮濛濛、笙歌散尽、燕子归来,是一幅凄清、落寞的暮春图。(2分)在古人的诗词中,百花凋零,落红满地,多表现孤独伤感之情,李诗“菡萏香销翠叶残”一句对生命的消逝摧伤的哀感。秋雨绵绵、梦境缈远、玉笙呜咽,构成悲凉凄清的意境,使全词惆怅伤感的气氛愈发浓烈。(2分)而欧阳修却一反往常,在孤寂冷清中体味出安宁静谧的美趣,表现出旷达胸怀和恬淡心境。(2分)
【解析】“笙歌处处随”的游人也意兴阑珊,无人欣赏残红飞絮之景;“始觉春空”,点明从上面三句景象所产生的感觉,道出了作者惜春恋春的复杂微妙的心境。“始觉”是顿悟之辞,这两句是从繁华喧闹消失后清醒过来的感觉,繁华喧闹消失,既觉有所失的空虚,又觉获得宁静的畅适。首句说的“好”即是从这后一种感觉产生,只有基于这种心理感觉,才可解释认为“狼藉残红”三句所写景象的“好”之所在。最后二句,“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写室内景,以人物动态描写与自然景物映衬相结合,表达出作者恬适淡泊的胸襟。末两句是倒装,本是开帘待燕,“双燕归来”才“垂下帘拢”。结句“双燕归来细雨中”,意蕴含蓄委婉,以细雨衬托春空之后的清寂气氛,又以双燕飞归制造出轻灵、欢娱的意境。这首词通篇写景,不带明显的主观感情色彩,却从字里行间婉曲地显露出作者的旷达胸怀和恬淡心境。此词表现出词人别具慧眼的审美特点,尤其最后两句营造出耐人寻味的意境。作者写西湖美景,动静交错,以动显静,意脉贯串,层次井然,显示出不凡的艺术功力。西湖花时过后,群芳凋零,残红狼藉。常人对此,当觉索然无味,而作者却面对这种“匆匆春又去”的衰残景象,不但不感伤,反而在孤寂清冷中体味出安宁静谧的美趣。这种春空之后的闲淡胸怀,这种别具一格的审美感受,正是此词有异于一般咏春词的独到之处。
【考点定位】评价,比较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采桑子》诗歌的内容主要是概括诗句描绘的情景,答题时注意首先描绘诗句描绘的画面,然后概括意境的特征,最后点明情感。概括描绘的情景的题目注意题干的要求是“景象”,这里就要有哪些景物,景物有何特征,有些同学可能对景物的特征概括的不够准确,要重点区分是“喜”还是“哀”。 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注意抓住诗中的“残红”“ 飞絮”“垂柳”“双燕”带有的情感色彩来分析。
下半阕交代“愁”的原因并具体描写思妇念远之情。“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写在睡梦中梦到远赴边关去寻找所思念的人。鸡塞,泛指边塞戍远之地。思妇醒来时,正值细雨迷濛、寒意袭人,梦中鸡塞似近在咫尺,而醒后回味却远在天涯。惟有独自在小楼里吹笙,以排遣愁闷。然而风雨楼高,吹笙非但不能减轻相思愁闷,反而更添怀念之情,她依然泪流不禁。“多少泪珠何限恨”,“何限”,即无限。词人写到怨恨的无穷无尽,却不再作情语,而是以“倚阑干”三字做结,含蓄不尽。一个有无穷幽怨含泪倚栏的主人公形象跃然纸上。秋雨绵绵、梦境缈远、玉笙呜咽,构成悲凉凄清的意境,使全词惆怅伤感的气氛愈发浓烈。
这首极富感染力的词作,历来为评家所推重。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最推崇“菡萏”一联,认为“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之所以如此评价,是读出了这首词中的寄托之意。作者李璟是南唐的第二代国君,史称“南唐中主”。他是著名词人“南唐后主”李煜的父亲。作者在思妇的对景伤情,感叹青春易逝中,渗透了自己不堪迟暮的感伤心情;而词句意境的众芳芜秽、美人迟暮,又象征着南唐的没落,寄托了作者的家国之痛。
【小重山 吴淑姬①】
14、A D(答A项给2分,答D项给3分)
【解析】A.“缀满枝头”不妥,原文说“无多花片子”; D.“在浮动的白云映衬下,河岸长满烟草,大河涌动波浪”不妥,“一川烟草浪,衬云浮”是说连天烟草,衬着浮动的白云,犹如浪涛滚滚,铺天盖地而来。
15、①青春将逝的感慨。荼蘼已谢,春意消歇,莺虽老而“声尚带娇羞”,自然产生青春将逝的深沉的感慨。②思念远人的愁绪。抒情主人公独自伫立妆楼,倚楼凝望远方,思念远人。③眼前之景的触发。荼蘼已谢,春意消歇,庭槐影碎,莺已老,一川烟草,满目浮云,自然触发女主人公满腹愁绪。(共三条,每条2分,情感1分,分析1分)
【临江仙
8.“惊”字并非指笛声将送别之人吓了一跳、从美梦中惊醒,而是从满腔愁绪中惊醒。技巧:以物比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衬托。效果:梦中之美与现实苦差别太大,令人惊,使人愁,而“禽”被惊飞犹成双成对,离散的人却天各一方,人不如鸟,更增离人心头愁苦。
9.相同点是两句都借“柳”的形象来表达惜别留恋之情。不同点是,冯词描绘了春光中万枝新柳闪烁金光的鲜丽春景,以乐景写衷情,倍显主人公离索惜别的愁情;柳词描绘了晓风残月下杨柳岸清冷萧索的秋景,渲染了离别后的寂寞相思之意
【疏帘淡月•秋思 张辑】
10.“一分秋、一分憔悴”形象地写出了眼前秋景的特点(1分),“憔悴”双关,明写秋景凋残,暗写诗人的凄凉心境(1分);“一分”本不多,但只“一分秋”就是“一分憔悴”,那么满眼的秋景定然让人满腔愁绪了。(1分)两句诗简洁凝练,生动传神(1分),秋深一分,人的憔悴也添加一分,表达出诗人内心无限的孤独凄苦。(1分)
11.作者因秋雨、秋声、秋风、秋气、秋露、秋月触发的悲秋之愁而无寐;“悠悠岁月”“吹老”作者因时光流逝,岁月蹉跎之恨而无寐;“天涯醉”“几番尘世”作者因羁旅天涯,奔波劳碌之苦而无寐;“凄凉客里”“归兴千里”,作者因客居他乡,千里思乡之恨而无寐。(答出3点给6分)
【被檄夜赴邓州幕府
14.CE(对一个2分,全对5分)
15.情感:①希望终老田园。颈联写十里池塘,群鸭戏水的欢畅热闹以及川原桑柘在晚烟中平展的美景,表现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田园生活的留恋。②心念国事。首联写作者应檄赴邓,着敝跨羸,星夜赶路,隐含国家时局的艰难和个人心境的伤感;颔联写虽不情愿,但征召有期,国家又有急难,不得不立即动身,表现了他以国事为重的可贵精神。③矛盾、无奈之情。尾联写虽志在终老田园,但春官识名,不得不应召为国效力的矛盾。
【解析】
14 .
试题分析:C“不可抑制的满足与喜悦之情”,错,最后一联中“此生只合田间老,谁遣春官识姓名”已经表明作者的态度了,他不愿为官,只愿过乡间农家生活。E“比兴”,错。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希望终老田园,心念国事,不得不应召为国效力的矛盾无奈之情等,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
【减字木兰花•暮冬杂咏
14.DE(D不是指仙女,而是指天空;E并非身处旷野,诗中只是比喻的说法,是一种想象)
15.本词是围绕“愁”(或“忧”)来写的(1分);上阕用了比喻 手法,看不见的愁把天空都撑破了,极写愁思之深;(2分)下阕化抽象为具体,忧比喻成春草,由于忧多,只好移却南山,变成平坦辽阔的旷野,把无边无际的忧深深地埋下去。(2分)
【烛影摇红·题安陆浮云楼 廖世美】
14. CE(C“引发对杜牧的思念之情”有误,E“表达方式明显不同”欠妥)(答对一项给2分,答对两项给5分)
15.①这三句融情于景,借塞鸿、岸柳、纷絮等意象来抒发离愁别恨,尤其是“柳”谐“留”音,见柳思人,以此表达惜别怀远之情。②离人似高飞的鸿雁,一去无踪,而最能牵动人们离愁别绪的岸柳却一眼望不到头,“塞鸿难问”与“岸柳何穷”构成对比,使离别的愁绪表达得更加深切。③“愁思”本为无形的东西,作者以“纷絮”喻别愁,以实写虚,将抽象的愁思化为有形之物,将愁思之多而纷乱表现得淋漓尽致。(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