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心能量】松下幸之助:不忘“纯朴的心”,信仰与企业经营的完美结合

标签:
松下幸之助松下集团管理学企业精神企业文化杂谈 |
分类: 早安心能量 |
这篇文章是讲“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如何将信仰与企业管理结合,将松下事业扩大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兴盛,一个为全体日本人民的幸福而奋斗的精神境界。
作者:悟空的心灵花园
不忘“纯朴的心”
将信仰和企业经营联系在一起的,松下幸之助大概是第一人。让人们在追求事业的同时,也追求生命的健康与道德的健康,松下幸之助在这方面是做得最好的一个案例。
信仰属于宗教和道德领域,表面看来与经营无关,但松下幸之助却从这其中发现了经营的金钥匙。从宗教信仰中,松下幸之助不仅仅获得了事业的辉煌业绩,也使自己的生命获得了健康长寿。
曾有人问松下幸之助,对于每一个个人来说,如果说有着可以作为人生的指针、箴言的话,您认为是什么? 松下的回答是,经常不忘“纯朴的心 ”。
原文如下:
就我个人来说,是经常不忘“纯朴的心 ”。不过,一提起纯朴的心,一般总是把它单纯地理解为老实、温顺、听话,好坏都按别人说的去做。我想的和这种意思还略有不同。
我认为纯朴的心的真正意思是没有私心的、没有阴影的心,或者说是不受某一种观点束缚、按事物的本来面貌来看待事物的心。
人有各种各样的感情和欲望。人在考虑和对待事物时,往往受到这些感情、欲望或自己的利害得失、主义主张的束缚。我想这也是人的一面——无法避免的一面。但是,如果心经常受到这样的束缚,我觉得那就好像戴着有色眼镜来看事物,很难掌握事物的真相,因而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结果往往会做出错事。
我认为重要的还是要尽可能排除这种束缚,培养和提高纯朴的心,原封不动地把红的东西看做是红的、白的东西看做是白的。从纯朴的心中会产生掌握事物真实面貌的力量,基于这种力量,会鼓起做该做的事、排除不该做的事的勇气。简单地说,我认为纯朴的心能使人正确、坚强和聪明。
以上这段文字可以说基本就是对禅宗的“初心”的完美诠释。
知命于1932
读过松下传记的人大概都知道,松下家境贫困,从小就体弱多病,可是自他五十岁以后,人却一天比一天硬朗起来,周身的病痛却不知跑到哪里去了,这应与他一生参悟宗教人生有关。
松下于1923年,即他三十多岁时,认识了天主教大师加藤先生,于1937年正式聘请加藤法师为他的终身顾问,从此,他们真正相伴了大半生。直到加藤大观去逝,他又将家迁至真真庵傍,与立龟大法师为伴。然而,真正促使松下对宗教产生兴趣的却是1932年的春天,参观了一座正兴建的宗教寺庙之后。
那天,松下亲眼看到从全国各地自己带粮带钱来到寺庙工作的义工。他们都满身大汗,默默地将一砖一瓦砌起来,整个工地井然有序。当时日本正处在一片萧条之中,这里却有着来自教徒们捐献的堆积如山的木材,在这里工作的教徒们虽然都是义务劳动,但大家的脸上却充满着喜悦的笑容,幸之助震惊了。
在那种环境,任何人都会被一种崇高圣洁而伟大的气氛所感染,产生一种不知哪里来的感动和力量,心灵也感到宁静安然。
这次参观给松下太大的触动了,他想为什么那些信仰佛教的人可以分文不取而安静尽情地无怨无悔地自觉地工作,而工厂的工人领着报酬还牢骚满腹呢?一个人在晃动不已的电车上开始了沉思。宗教是通过给人带来精神上的安定让人感到幸福。这是一种具有崇高使命的神圣事业。这种事业可以让信仰它的人们充满喜悦地努力工作。这是何等优秀的经营啊。
不知不觉中,松下把刚才所看到的光景和自己的事业与经营联系在了一起。真正的经营是什么?事业的使命又是什么?
人是由身和心、肉体和灵魂两部分构成的有情感的高级动物,工人在工厂劳动挣钱买吃、买穿、买房,只是安顿了他们的身躯,而他们的心,即灵魂还没有找到地方栖息、安放。因此,他们总是烦燥不安,他们总是牢骚满腹。因此,各事业单位总是有那么多劳资纠纷反复发生,有那么多人事问题、思想问题,搞得人心惶惶。
而宗教的信仰、宗教的精神之所以能使那么多人快快乐乐地工作,他们不仅自己快乐,也要别人一同快乐,最主要的是宗教信仰给他们制造了一个精神的寓所,让他们的心灵可以栖息于那里,快乐地生活。
宗教精神能够移植到企业中来吗?松下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思考与沉淀,他最后的回答是肯定的,宗教精神是可以移植到他的企业中来的,他不但要创造丰富的物质,安顿人们的身躯,他还要制造企业的精神,以安顿他们的心灵。
为此,他觉得他必须首先解决几个主要问题:
第一、松下事业与每个员工的相关度,即松下电器的事业能否成为每个员工的事业;
第二、企业应该有种大家认可的幸福生活的价值观念,领导应给员工提供追求幸福生活的方法和途径,以令他们心安;
第三、应该建立一种精神,这种精神使员工们感到自己的一切活动是崇高的和有价值的。
松下围绕这几个问题,苦苦思考,终于想出了一个框架:
第一、建立松下企业的远景,给每个员工一个梦想,幸福人生就在那里,松下整理了一份二百五十年的企业规划蓝图。
第二、建立企业使命,消除贫穷,把生活物资变得象自来水一般的无限丰富。
第三、建立完成使命的方法和途径。
做好这一番工作之后,他选定了1932年5月5日,日本的男孩节那一天,做为松下企业的创业知命日。
在创业纪念日那天松下讲道:“知命,就是知这生命的意思。松下过去的十五年,只是胚胎期,今天,新的生命终于诞生了,释迦牟尼在母亲的胎中,怀孕了三年三个月的时间,所以,他会有异于常人的不凡创举。松下电器在母亲的肚子里,待了整整十五个年头,我们应该超越释迦牟尼的表现。完成我们的任务才行。”
松下政经塾
1979年松下幸之助独排众议,斥资3亿美元成立松下政经塾,目的是为日本政界培育清廉政治家,为1.2亿日本人树立道德榜样。当时松下一度被取笑成“冬烘”(意即头脑迂腐、不明事理的人),讥讽他高举“品格第一”的口号是假大空。
日本新闻界曾大肆嘲笑:”这是有钱人的消遣”,并预言“此私塾十年內必倒”。
“表面上松下政经塾这个计划很似乎荒谬,一个和任何大学无关、又小又奇怪的组织,却孕育教育出一群未来公仆改造下一个世纪的日本政治”,曾为松下立传的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科特(John Kotter)这样评价。
下图左为松下幸之助在打坐,右图为政经塾学员在焚香的房间内静坐冥想。
松下政经塾的三年人才培养过程,几乎在于所有人生重要、却又无形的普世价值观的建立。
30年过去了,这个“又小又奇怪”的私塾,却真的为日本培育出很多具有特色的政界领袖。至今为止,松下政经塾累计的毕业校友不过213人,却已产生了2位部长、3位市长、30位国会议员等。而美国哈佛大学的肯尼迪政府学院毕业生高达1.7万人,却只当选了17位国会议员。
将信仰和企业经营联系在一起
翻开整个松下厚厚的几本传记及其它书籍,可以看到,松下之所以在他的企业中开展那么多的宗教仪式活动,他正是完全继承了释迦牟尼的思想。一个事业,只要你有能力将它变成一种人们共同的信仰,这事业必将自然辉煌。
因此,松下幸之助在企业中开展一些宗教仪式活动,其目的就是营造一种氛围,将松下的事业变成一种信仰、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就是流传到现在我们都耳熟能详的松下产业报国精神。
在这里,松下幸之助将他的松下事业扩大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兴盛,一个为全体日本人民的幸福而奋斗的精神境界,以使人们忘却低级卑下的自私自利行为,让员工们趋向于宗教所讲的积善成德,积德成功。这样,人人都可获得佛教所讲的善果。
这样,松下就巧妙地将佛教教义与企业文化、制度结合在了一起,做为松下企业的基石——讲奉献,讲积德行善,讲产业报国才是崇高的人生。
如果员工能做到这一点,那就是善,是善就一定会有善报,相应的公司应建立这样的机制与制度去保障善报的现实性。从而实现精神与物资的结合,这就是松下的精神。
企业家们身处波涛汹涌的商业大潮中,起伏跌宕原属平常,宗教能给他们相当大的慰藉,很多企业家从宗教中找到了立身的根本,做人做生意的原则,这是我们可常常见到的。而象松下幸之助这种企业家,能将宗教的精神、教义演变成一种企业的行为和精神。使他的企业在创造物资产品的同时,也创造了精神产品,创建出了人们精神的乐园,这是企业层级与企业家境界的提升,它需要企业家创造性的智慧与文化的管理能力。那是摄人心魄的神密的能力。
一个富有超凡生命力的组织或企业,它的缔造者一定会拥有这种能力。而这种能力说简单一点,它就是一种思想观念,一套哲学思想,而关键点在于这一套思想能否掌控和引领员工的心灵,它是否能形成一种精神并长期存在于员工的心灵之中,使得企业即统一了意志,而员工们又有了心灵的归依。能创造这种思想并付诸行动的企业家,就是最伟大的企业家。
--===修齐,修身齐家===--
♦账号定位♦我们致力于提升职场人群的幸福感,分享心理学知识、积极的生活态度和高效的工作方法。
♦服务功能♦
组织健康咨询:解答企业发展和员工绩效的疑问/需求
体验EAP咨询:留言预约免费文字/电话咨询
http://mmsns.qpic.cn/mmsns/GYzK78tjGfuKnVrYMRHibZ69ujza37Sk6eIRpRiar8RvvdnYSicHLSROw/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