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心理学】当所爱的人离开

标签:
我爱心理学哀伤辅导mh730哀悼丧失健康 |
分类: 我爱心理学 |
还记得《地心引力》中,当在太空中发生事故,和同伴之间只有一条脆弱的绳索维系,就这样地放手,是多么艰难和悲痛……“MH730失事,无人幸存”的通告,对乘客家属来说,也许并不是一个可接受的结局,但终究是要放手……在漫长的煎熬和搜救后,也许我们只能勉强用这个结论作为一个分水岭,开始学习接受丧失,并重新找寻生命的意义……最后两首诗,献给悲伤的人们。
来源:心理学空间网
作者:杨嘉玲
新闻媒体每天不断地播报一则则社会事件,内容脱离不开生离死别,即使主播用最专业、中性的口吻,报导着自杀、重大交通意外、工程意外、战争、疾病……等,却无法掩盖家属的悲伤与哀働。或许对我们大多数人而言,这只不过是每天例行的消息,但谁敢保证哪天出现在电视屏幕中受害者姓名,不会是我们至亲至爱的亲友们?当冲击发生时,我们又该如何因应?
在众多失落事件中,「死亡」仅是最终的形式,亦是每个人皆无法逃避的。除此之外,最令人熟悉的失落事件,是属于「关系的失落」,相信许多人都有分手的经验,那些曾有过的刻骨铭心与承诺,在关系结束后却成为抹不掉的伤痕,一再的提醒自己当初的天真与单纯;过程中的互动更是不断在心头上映着一幕幕回忆,在夜深人静时被折磨着无法入睡。
如果你也相信「分离」是无可避免的,我们要学习的便是「接纳」,而非「逃避」。然而你可曾想过,为何一个人的离开会带给我们如此巨大的冲击,究竟关系的失落使人失去什么?以下从七个角度来说明:
1. 失去一个角色伙伴(role partner):
某些角色是具有相对性的,必须有一方存在,另一方才能保有其角色,当一方不存在后,意谓着自己也失去的某一种角色,例如:男女朋友关系。
2. 失去协助处理日常事务的人:
每个人生活中多少会需要他人的协助,若失去原本负担此任务者,当事人必须重新适应某些过去认为理所当然的习惯。
3. 失去与其它人的联系:
某些人际关系是因某人而建立的。
4. 失去自我的一部分:
自我是与他人互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因此随着某人的离开,亦会失去与某人互动所形成的自我面向,例如最疼爱你的人离开了,可能让人忽然觉得自己不再值得被爱。
5. 与某人共享的生活也随之逝去:
当亲密的家人或情人离开,意味着原有与此人共享的生活无法继续存在。
6. 失去维持现实的讯息:
个体每天都会藉由某些外在的人事物来确认自己的存在,当失去后个体才会觉察到这些人事物的重要性。
7. 失去未来的某些可能性:
当失去某人亦表示此人无法再参与当事人未来的生活,例如:过世父母看不到子女的成就、情人有误会却无法澄清。
失落后会引发情绪、认知、行为与生理四方面不同的反应型态。情绪反应包括忧郁、焦虑、罪恶感、生气、无法快乐、以及寂寞;认知反应包括反复思念离开者、低自尊、无望、以及思考与记忆变得迟滞;行为反应包括躁动不安、疲惫、不断搜寻离去者、哭泣、以及社会退缩;生理反应则有失去食欲、睡眠障碍、身体抱怨、以及容易生病等。但这些反应不一定每个人都会发生,亦不会持续出现于整个悲伤历程。
通常人们失去所爱的人后,会经验到五个悲伤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否认与孤立」:指悲伤者无法相信事实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之反应;
第二个阶段为「愤怒与生气」;理智上虽然悲伤者已接受失落事实,但是情感上仍会有挫折感,并对亲友的离开感到愤怒,或是对自己所遭受的不公平待遇生气;
第三个阶段「讨价还价」:此阶段的悲伤者会企图拉回关系,对亲友的离开未能完全接受,出现许多非理智的行为;
第四阶段「沮丧」:即悲伤只开始承认失落的事实并感到沮丧;
第五阶段「接受」:悲伤者已能接受失落事件,并开始适应失落后的新生活。
虽然失落是每个人一生中难以避免的事情,令人庆幸的是,若我们能体认到「悲伤是一种过程而非一个事件」,在深刻体验心痛后,学习赋予伤痛意义,了解失去可以让人更懂得珍惜,我们就会有机会从危机中领悟生命的智慧。换言之,失落是人们转变过程的一部份,藉由家人朋友的陪伴或心理辅导,协助自己走出失落的阴影,你会发现你比自己想象的更有力量。
★Reading Time
生命本来就是悲伤而严肃的。我们会忽然消失,就像我们忽然被抛到这个世上。在这个时刻,我感到某种牵挂戛然而止被中断,也许是时候去发现生命中的永恒。
关注修齐健康微信,回复“消失”,借里尔克和博尔赫斯的两首诗献给悲伤的人们。
--===修齐,修身齐家===--
♦账号定位♦我们致力于提升职场人群的幸福感,分享心理学知识、积极的生活态度和高效的工作方法。
♦服务功能♦
组织健康咨询:解答企业发展和员工绩效的疑问/需求
体验EAP咨询:留言预约免费文字/电话咨询
http://mmsns.qpic.cn/mmsns/GYzK78tjGfuKnVrYMRHibZ69ujza37Sk6eIRpRiar8RvvdnYSicHLSROw/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