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心理学】婆媳关系难处的根源

标签:
我爱心理学家庭关系婆媳关系杂谈 |
分类: 我爱心理学 |
❤❤❤第350天,婆媳相处的关键是深厚的夫妻感情❤❤❤
婆媳矛盾说起来就像一堆乱麻,永远说不清但又无法回避。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归根结底是家庭伦纲和真实情感的错位、不一致,也造成了无数家庭生活中的不愉快,非常影响我们的生活质量。好在现在传统家庭等级结构开始消解,而夫妻关系正越来越成为家庭关系的核心,那么深厚的夫妻感情就成为调解婆媳关系的一把钥匙。
来源:网络
编辑:劳申玥
原本不是一家人的男女,由于相爱走进了一家门,他们共同生活的基础是相互的爱情。
然而婚姻不单单涉及爱情,还牵扯出许多其它的关系。女方走进婚姻,不仅面临夫妻关系要处理好,还要面临一大串新的家庭关系,新娘子一下子掉进了一张陌生的关系网中,需要四面应付,这往往让人猝不及防,难以应付。
一、在新家庭中,婆媳间是责任义务,还未形成真情。
在众多新增的家庭关系中,婆媳关系是其中比较重要的关系。对于媳妇来说,婚前与夫家人的交往一般比较少,因此对公婆及夫家其他成员感情淡漠是很自然的现象,与公婆的交流出现敷衍或不情愿也是情有可原。媳妇心里往往有道坎过不去,媳妇心里会想,我们之间没有交情,我不是你带大的,因为结婚,我就要对你百般照顾,我自己的父母还没来得及孝敬呢。而做婆婆的往往会摆出做家长的姿态,希望儿媳妇能像自己儿女那样听话。
二、当婆媳双方有一方把婆媳关系混淆成母女关系时,就会因为对方无法满足自己的预期而渐生不满。
然而,抱怨婆婆的媳妇或抱怨媳妇的婆婆常常忽视一个现象,那就是无论婆婆还是媳妇,她们的母女关系一定比婆媳关系要好。被儿媳妇看作是“恶婆婆”的人,却对她们自己的女儿疼爱有加,在她们女儿眼里,母亲是无法替代的好母亲。反过来,被婆婆认为不懂孝顺的媳妇,却总是对她们自己的母亲时常惦念,关怀备至。
孝顺是一种美德,是受恩之后的一种回报。父母养育了我们,他们无私的奉献使儿女们长大,做儿女的心里承载了父母对自己的恩情,当这些恩情把儿女的内心装满时,儿女会发自内心的要回报自己的父母,希望通过自己的付出让父母的晚年生活得更好,这些付出被我们称作为孝顺。由此看来婆婆要求儿媳妇孝顺自己真是一件没来由的事情。
三、分家单过日渐普遍,社会结构中夫妻轴的地位正在上升,但父子轴依然有重要地位。
现代都市青年婚后一般不与父母同住,农村青年婚后“分家单过”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于是,婚后的媳妇就有了三个意味不同的家———娘家、夫家与自己家。自己家是一种以夫妻为主轴的家庭,维系夫妻感情的主要是爱情,而不是血亲关系。而夫家是丈夫父母的家,娘家是自己父母家。一些已婚女性总是把自己家排在第一位,把娘家排在第二位,把夫家排在第三位。一些已婚男性则把自己家排在第一位,把娘家排在第二位,把妻子的娘家排在第三位。这就是一些夫妻冲突的来源。很多夫妻争吵的理由往往是“你妈是妈,我妈就不是妈吗?”要求对方把顺序排列与自己相同。这就反映出在社会发生变迁的今天,尽管在家庭中夫妻轴的地位上升了,但是在我们身上,父子轴仍然有着相当重要的价值地位。
四、父系制传统引发婆媳冲突。
中国社会里,传统的“父系”制度强化了生男嗣的重要性。因为对于媳妇而言,要巩固自己在夫家家族中的地位就得靠替夫家生出子嗣,惟有如此才能延绵夫家家族的香火并提供祖先祭拜时主要奉祭人员。如果生不出子嗣,则恐遭休妻或纳妾的命运。在重压之下媳妇由年轻熬成婆婆的这一道路上,儿子便成为自己精神生活的一切也是最重要的生活依靠。这种文化结构的限制使得婆婆只重视儿子的感情而忽略媳妇也有被重视的要求。在生活中婆婆对儿子会绝对偏袒,对媳妇却是诸多指责,使原本就没有什么基础的婆媳关系变得更加不可收拾。
五、协调婆媳关系的关键是培养深厚的夫妻感情。
婆媳之间出现矛盾时,做丈夫的那个人要做到有能力控制住局势,一要有办法让自己的父母听话,二是有能力让妻子听话。妻子那头能否做到听话,取决于夫妻关系的相处情况。媳妇从婆婆那里受了气,需要从丈夫那里吸取养料才能让心中的怨气消除,如果这种养料得不到及时的供应,妻子会采取直接向婆婆发泄的手段来消除心中的怨气。
在现实生活中,培养良好婆媳关系的途径有两种。一种是,如果夫妻感情深厚,妻子会把夫家也当成自己的娘家,把丈夫的父母当作自己的父母;丈夫也一样,把岳父岳母当成自己的父母,把妻子的娘家当成自己的娘家。另一种是,如果夫妻感情深厚,相互尊重对方对自己娘家的价值认同,跟随对方去体验对方的父子情深或母子情深,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和处理事情。这两种途径尽管有些不同,却都可以较好地培养好的婆媳关系。
--===∽===--
♦账号定位♦我们致力于提升职场人群的幸福感,分享身心健康知识、积极的生活态度和高效的工作方法
♦栏目设置♦早安心能量、我爱心理学、ZO Talk(原创评论)、ZO Show(读图视频)、心语等栏目,每日早8点档推送
♦推荐功能♦
求助咨询:留言预约免费文字/电话咨询
下载APP:发送“心资源”获得下载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