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心语】摘录《弗兰克尔:意义与人生》

(2014-01-24 08:23:11)
标签:

弗兰克尔

意义疗法

存在主义

人生与意义

武志红

杂谈

分类: 语录

【心语】摘录《弗兰克尔:意义与人生》

❤❤❤第349天,现代中国人的信仰在哪里?❤❤❤

以下是武志红老师写的读书摘录,是一本关于存在主义心理学家弗兰克尔的“意义疗法”的书。我们不谈论宗教,但信仰却是对现代人来说尤为珍贵的心灵资源,这些摘录的句子一定会有些触动到你。最后附维克多·弗兰克尔的简介。


【修齐健康】微信公众号是我们职场人的幸福微刊,今天另外分享一篇修齐咨询师戴林龙写的关于幸福禅的介绍,谈到现代禅修和积极心理学的结合,欢迎新朋友关注账号查看。

编辑 劳申玥

http://mmbiz.qpic.cn/mmbiz/GYzK78tjGfsvR1yz8a6B9Q01PQ8YgADeZ6nUSib5roDjdic2KXe7Qc7M6otOStC0xzYQs1yNLHAuXOsIthLyHDUA/0


摘录:武志红

来源:《弗兰克尔:意义与人生》


1、只有在不受驱力支配的情况下,对伴侣的选择才是一个真实的选择……只要自我受到了本我的驱使,那就不再是爱了……在爱的问题上,不是自我被本我驱使,而是自我主动选择对方。

——维克多·弗兰克

 

2、康德把意志定义为选择不同事物的力量。

 

3、弗兰克尔以自己的经历证明了一个人并不是一个夹杂在其他物品中的物品,每个人都有最终自我决定的能力。

 

4、人,就是他通过那项属于自己的事业而成为的结果。

——雅斯贝尔斯

 

5、知道我们“为什么”而活的人几乎能克服一切“怎样”的问题。

——尼采

 

6、他们被剥夺了在一件事、一个物品、或在爱中发现意义的机会,却通过自主选择对待周围环境的态度超越了所处的困境,也超越了他们自己。

——维克多·弗兰克尔

 

7、一个人在他的信仰上站得越不牢固,他就越要用双臂紧紧抱住那些使之区分于其他信仰的教条不放;相反,一个人在他的信念上站得越牢固,他就越可以自由地把双手伸向那些与他信仰不同的人。

——弗兰克

 

8、人就像一个雕刻家,用锤和凿敲打原始的石料,使它逐渐成形。只不过人工加工的材料是命运提供的:他时而创造,时而体验,时而忍受磨难,试图“锤打”出生命的价值——获得尽可能多的创造性、经验性或态度性的价值。


我们还可以将时间因素引入这一比喻:假想这位雕刻家只有有限的时间来完成他的艺术品——但他并没有被告知最后的期限。因此,他永远不知道他将何时被“唤走”,命令随时都有可能传来。于是他必须在每件事上合理安排时间——否则他的作品将永远无法完成。

——弗兰克


9、宽容并不意味着漠视或跟从其他人的信仰,而意味着我们在一个复杂的世界中承认他人有信仰的权利和服从自己良心的权利。

 

10、命运不是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而是我们自身的一个组成部分。命运是我们如何运用洞悉力和爱的规律对事件做出反应。 

——谢勒

 

11、一切自由,一切真理和一切意义都依赖于个人做出并予以实施的选择。

 

12、遵从良心的召唤,成为你自己。

——赫拉克利特

 

13、普通的时间是我们能观察到的时间,生活时间就是我们所参与的时间。

 

14、他们把自我看作是包含在精神朝圣之列,看作是旅途中的一个人,通过参与到事业中去,通过以爱的名义向人们伸出双手,并通过寻找终极意义,找到了目的或意义。

 

15、真正的个人主义通过完成有价值的任务或主动接近别人而实现自我超越,将我们从自我封闭的牢笼中解脱出来,从而成为真正的自我。

 

16、正如约拿企图逃避上帝的差遣,而结果被一条鲸鱼送达上帝要他去的地方一样,我们都在试图逃避命运。

——马斯洛论“约拿情结”

 

17、幸福是不能直接获取的,幸福不可追求,它总是伴随着意义而来。


【附:心理学家弗兰克尔的故事】


弗兰克尔1905年3月26日诞生于维也纳一个贫穷的犹太家庭。儿时的弗兰克尔,理想是做一名医生。到了大学,随着社会活动的增多,他逐渐把兴趣转移到了心理学。并且和弗洛伊德以及阿德勒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到了1937年,弗兰克尔已经成为一名颇具影响力的心理医生。 


然而,正当他踌躇满志、大展宏图的时候,纳粹的入侵打破了他生活的宁静。当时他有机会去美国,但是为了他的父母、亲人、病人,他毅然放弃了移民美国的签证,留在了他热爱的祖国。 


1942年,弗兰克尔和家人包括他的新婚妻子一起被纳粹逮捕,并被关押在波希米亚的一个集中营。在集中营里,他尝尽了各种苦难。他先后辗转四个集中营,被迫与家人分开。他的父亲不久就因为饥饿死于波希米亚。他的母亲和兄弟在1944年被纳粹残酷地杀害。而他朝思暮想的妻子则于纳粹投降前死于一个名叫伯根·拜尔森的地方。

 

有一次,一个德国军官把他带到一个小房间训话。纳粹剥光了他的衣服,拷打他,侮辱他。经历了失去亲人、失去家园、失去尊严的痛苦的他,在此时却豁然开朗——“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剥夺,惟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一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剥夺”。 


最终他得以幸存,发展了意义治疗与存在主义分析。于1997年去世,享年92岁。


--===∽===--

♦账号定位我们致力于提升职场人群的幸福感,分享身心健康知识、积极的生活态度和高效的工作方法

栏目设置早安心能量、我爱心理学、ZO Talk(原创评论)、ZO Show(读图视频)、心语等栏目,每日早8点档推送

推荐功能

求助咨询:留言预约免费文字/电话咨询

下载APP:发送“心资源”获得下载二维码

http://mmsns.qpic.cn/mmsns/GYzK78tjGfuKnVrYMRHibZ69ujza37Sk6eIRpRiar8RvvdnYSicHLSROw/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