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心理学】吵架是一种心理需要

标签:
我爱心理学修齐微刊人际沟通亲密关系杂谈 |
分类: 我爱心理学 |
努力地吵架其实是在努力满足心理需要,你有多努力,事情就有多糟糕!
-
吵架是一种诉求方式
在正常的人际关系中,我们如果内心渴望得到什么,我们会主动地表达出来。这种表达就是内心的诉求。而表达的方式对于不同的人,所处的不同当下,却是有着很大差别的。
有的人内心渴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就通过主动关心别人,以换取别人对自己的关心。有的人却是要通过指责别人来获得别人的关注。前者相对来说直接一些,他对你做一些事情,你就很容易知道他需要你向他做同样的事情了。而后者相对来说比较“含蓄”一些。明明他是需要你对他关注的,但却是用一些伤害人的行为来表现。
我们把前者叫做“正常的”诉求方式,后者叫做是“非正常”的诉求方式。比如一个先生很晚才回家,太太在家担心很长时间了。一到家太太说,你还知道回来啊,在你眼里还有这个家吗?这就是一种指责式的诉求,是属于非正常的模式。对于太太来说内心的需要当然是,我等了一个晚上,你才回来,我内心很委屈,我需要你来安慰我一下。但她的方式不是直接地表达自己的诉求。
我们设想一下,如果表达诉求的方式换一下,那就不一样了。“你这么晚回来我很担心啊!我一直为你担心,你应该给我一些安慰”。这样的表达会更容易获得自己内心需要的满足,也就是更容易实现诉求的目标。但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却不是在亲密关系中运用正常的诉求方式,而是每天都在运用非正常的诉求方式。
比如两个人都需要被关心,一个是不说话,生闷气等待对方来关心自己。另一个人把身边的东西摔烂,这两种都是属于非正常的诉求方式。你想想当这两个人在一起的时候,不说话的就会觉得不可思议,你为什么不可以先不要动,我们冷静一下,另一个就会觉得,你不理睬我就是对我最大惩罚。
-
诉求模式是习得的
中国人有句俗话:有粉谁不擦在脸上,非要擦在屁股上。就是这样意思了,如果一个人内心有需要,他当然是先用正常的诉求方式来获得,数次未果之后,才可能采取非正常的方式啊。
当然,如果你的恋人是这样的,你也不要内疚,他不一定是在你那里习得的这样的诉求模式,有可能是之前的亲密关系中习得的。比如,小孩需要妈妈来拥抱自己,好让自己感受到安全,最开始选择的是用微笑和眼睛示意,有时候也可能伴随呢喃。但小孩子也是很聪明的,这样的正常的诉求行为,如果没有实现自己的内心需要,他就要调整策略,选择另一种诉求模式了。所以,一些妈妈向我抱怨说她的孩子学到一些“非正常”诉求行为,问我为什么,我就说,你是见证整个过程的人,你怎么会不知道呢?
吵架、哭闹、冷战、讽刺的语言、挖苦的方式、温情的表示、直接的情感描述,这些都是诉求的表达模式。本质上没有多大区别,都是服务于内心满足的。只是所带来的结果可能和预想的事与愿违。
所以说亲密关系需要学习,我们需要学习如何去了解一个人,了解这个人来自怎样的家庭,在这个家庭的亲密关系中,如何成为今天这个人的?他的一些我不太了解的行为背后的动机模式是什么?了解之后才可能理解,才不会惊慌。一种行为对于你来说是“非正常的”,但对于另一个人来说可能是“很正常的”,所以你需要了解,不然就会伤害自己,更会伤害两个人的亲密关系。
理解是建立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的,当我们全面了解一个人的诉求模式之后,他的诉求模式,即使我不敢苟同,但至少也不会对我的情绪造成很大冲击了。
-
“非正常”的诉求模式背后是自卑
心理学家发现,运用“非正常”诉求模式,去获得自己内心需要的满足的人,往往都是缺少安全感的人,都有着不同程度的自卑人格。
害怕被人抛弃,自尊心特强。总是要证明自己不比别人差,一旦发现有被别人小看的风吹草动,就会立即采取攻击性行为去捍卫。越是这样表现,别人越不理解,就可能把事情弄的更糟糕,以至于后来大家都损伤而告终。
在人际关中,自卑的人潜意识一直坚持一个真理,“最好的防守是进攻”。他们会在别人的言谈举止中发现“危险”。一旦找到蛛丝马迹的可疑之处,就开始发起进攻。这时候,在他身边的人只需要说一句话,我不会伤害你,我对你没有危险,就可以了。即使他不相信,但你一直这样说,不会不理智的跟随他焦灼起来,他会回到理性状态,发现你不是对他真的不好。这样反复多次,就会成为他的“安全对象”,被他的潜意识自我放行。他以后和你交往也会逐渐学习到你的“正常模式”了。
作者:韦志中
编辑:劳申玥
❤❤❤第136天,真诚地吵架你会吗?❤❤❤
★下面是互动环节~
昨天分享了意志力是什么,以及如何运用意志力的话题,你喜欢这个话题吗?
「波伏娃儿」说:
《如何运用意志力》好棒!我要好好琢磨一下那个例子,看怎么推进我的生活……
——期待看到你的实践结果(*^__^*)
我们关注职场人群心理健康,分享积极的生活态度和高效的工作方法,传播心理学知识,欢迎与我们同行!
快速关注:右上角菜单→关注官方账号
如何分享:右上角菜单→分享到朋友圈/发送给朋友
导航信息:发送“?”或“h”
八点档心理精选阅读,让我们生活得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