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心能量】越自恋,越孤独?

标签:
早安心能量孤独网络心理修齐微刊杂谈 |
分类: 早安心能量 |
昨天【我爱心理学】栏目推送了一个自评测试《UCLA孤独量表》,作为话题的延续,或许大家有兴趣多了解一些关于孤独的阐述。
特别是网络发展带来的影响,孤独感和焦虑一样,是现代人难以回避的话题之一。本文来源于《三联生活周刊》(略删节),非常精彩地阐述了社交网络和自恋、人际孤独的关系,也许当我们更清晰看到网络对自己的意义,我们能更自主地选择自己所需要的。
曾经一个叫"走饭"的女孩发了一条微博:"我有抑郁症,所以就去死一死,没有什么重要的原因,大家不必在意我的离开。拜拜啦。"
几天后,我们才知道,这个女孩叫马洁,"90后",南京高校学生,2012年3月18日自杀。翻阅她过去的博客,你会发现,她一直在微博上求救,只是我们没有"听到"而已。
我们当然不能为她的死而指责互联网,但至少让我们警惕,就情感慰藉而言,我们对于网络的期许也许太高——在她的微博里,不是没有人安慰她、鼓励她,只不过一句话所能给予的情感支持,对一个严重抑郁症的女孩来说太轻薄了。如果她当时寻求的是真实世界中真实情感的支持,会有什么不同的结局吗?
孤独是什么?
罗素形容"孤独",是一个人战栗的目光瞥过尘世的边缘,直透那冰冷而不可测的无生命的深渊。
孤独是现代人的基本特征。几乎每个人都会在生命的某个时刻体验到孤独袭来的痛楚。它可以是简单而表面化的,比如成为球队里最不可能上场比赛的球员,或者派对上永远坐在角落里的女孩;也可能是尖锐而剧烈的,比如失去了配偶或者亲密的朋友。
进化心理学家约翰·卡乔波将孤独比喻成"饥饿",它们都是身体发出的一种预警信号,提醒你某种匮乏的存在。
我们需要摄入合理的血糖,作为新陈代谢的能源,从事生命体的各种活动。当血糖不够的时候,我们会感到饥饿,这是信号,提醒你该吃点东西,补充能量了。如果你无视这个信号,我们会耗尽能量,甚至没力气去寻找食物,这是致命的。
孤独及其造成的痛苦、不安所警示的匮乏,不是卡路里,而是连接。它提醒我们远离群体、失去联系的危险——在漫长的进化中,人类的祖先是依靠社会合作,而非个人的能力,才在残酷的竞争中生存下来的。大部分神经学家都同意,人类大脑皮层的进化,不是为了发展音乐、数学,或者任何一种个人的天赋,而是为了处理复杂的社会信息,以保证群体的生存。所以,当你感到孤独的时候,是进化的古老机制在警告你,重新加入人群,否则就要付出代价——高血压、心脏病、肥胖、缺乏锻炼、吸烟、酗酒,甚至老年痴呆症,这些都与孤独有关。
对于这种匮乏的信号,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应对方式。但是,作为天生的社交性动物,我们绝大部分人更渴望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靠近一个人,被理解,被关注,被爱。
社交网络的承诺
网络的本义是消除孤独。从互联网诞生之初,就许诺我们一个无国界的乌托邦。刚刚知道"六度空间"理论的时候,我们觉得整个世界是向你打开的——只要通过6个人,地球上任何两个人之间都可以建立联系。那是一种巨大的幸福感——孤立的个人能够相互交流,文艺青年可以找到灵魂伴侣,同性恋青年不再觉得自己像怪物,每一个人都不是局外人。
到Facebook和微博的时代,社交网络的目的,是连接所有人——一个以你为中心组建起来的庞大的社交群,意味着更多的社会资本,有着巨大的价值。但在这样无所不在的连接中,我们的孤独感似乎并没有减轻,很可能反而加重了。为什么?
孤独是一种内心深处的感觉,它与连接的人数或频率无关,而与连接的质量和意义有关。你可以在高朋满座的喧哗中仍然感到深刻的孤独。婚姻会减轻一个人的孤独感,但前提是你的婚姻是幸福的,否则婚姻只能让你更孤独。信仰也会减轻一个人的孤独感,前提是你的上帝是一个抽象、温暖的存在。
技术倾向于简化生活中一切复杂的事物。人类的关系丰富、复杂,需要技巧、精力和耐心才能处理。但在网络时代,我们最缺乏的是耐心,而最吝于付出的是注意力。所以,社交网络在扩大社交群体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导致人际关系的扁平化和肤浅化。分手的情侣只需在主页上轻轻点一下"删除",就可以让对方在自己的世界中消失得无影无踪。
网络使人更孤独?
美国的一项调查发现,一个人的"知己"数量从1985年的2.94人降低到2004年的2.08人。同样,在1985年,只有10%的人表示没有一个人可以讨论生活中的重要问题,15%的人表示只有一个这样的朋友。到了2004年,这两个比例分别升至25%和20%。
在《一起孤独》中,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女教授谢丽·图尔克认为,社交网络对于友谊的侵蚀,主要是通过将"对话"(conversation)简化为连接(connection)——在网络的连接中,我们永远期待更快、更简单的回应。为了得到最快的答案,我们只问最简单的问题。而对话是慢慢展开的,它需要耐心与技巧,花时间去体会对方神情动作中微妙的变化,从对方的视角看待问题。最重要的是,我们真的需要面对面,聆听彼此,包括那些无聊的细节。因为正是在结巴、迟疑、词不达意的时候,我们才向对方展现出真实的自我。而当我们回忆起一个朋友的时候,最动人的往往不是他的一句话,而是他的某个眼神、某个肢体小动作。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在研究儿童的心智发育时发现,在8岁之前,小孩子没办法从别人的视角看世界。我们最终都会成长,脱离那个阶段,学会理解、揣度对方的心意。但在社交网络时代,我们的心智似乎重新向儿童靠拢。所有社交网络的设计都是基于"自我中心"的。你的广播,你的相册,你的"粉丝"、你的审美趣味(喜欢的音乐、电影、电视剧)、你加入的小组……一切都是关于你。
一个人在社交网站上等待回应的心态,像极了一个孩子想要得到大人的关注,孩子总是高估别人对自己的兴趣,所以他们发明出想象的观众。人们在Facebook、微博上不断更新自己的状态,就好像全世界都在倾听一样。
在心理分析的传统里,自恋并不是一个人多么爱恋自己,而是他/她如此脆弱,必须不断得到别人的支持与赞许,才能肯定自我的存在。技术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这种心智习惯:一种感觉必须经过别人的印证才能成立。
我们在社交网络上的种种行为,无非是为了让自己"被看到"。在别人的目光中,确认自我的存在,得到理解、关注与爱。被爱的感觉,比其他任何东西都能提高人的热情,哪怕它很可能只是一种错觉或一厢情愿。为了得到肯定和印证,我们处处展示最好的自我。存在变成了表演——晒幸福的,晒恩爱的,晒豪车豪宅的……种种表演,一旦没有得到回应,就陷入巨大的失落或者焦虑之中。
走在世界的各个角落,你都会看到同样的景象:人们通过键盘和小小的触摸屏连接在一起,但每个人都在自己的泡泡里。我们并不想要真正靠近一个人,他人的目光只是支撑我们脆弱的自我感的工具。
独处的终结?
不久前,谢丽·图尔克在TED的演讲中提到,有一次,她走进一家疗养院,看到一位失去孩子的妇女正在对着一个小海豹形状的机器人说话。这个机器人看上去像在看她的眼睛,听得懂她说话,很多人都在称赞这个技术很棒。那是她自己的实验室里研发的机器人,本意也是为了陪伴和抚慰老人的孤独。但她觉得那是她15年工作里最复杂、最纠结、最不是滋味的时刻——一个人居然在试图让一个对人类的生活轨迹毫无感受的机器理解她!那个机器人只是完成了一场很棒的表演。它不用面对死亡,也根本不懂人生。
我们不是第一次在技术的繁华背后看到让人悚然心惊的荒凉。如谢丽·图尔克所说:"技术最吸引我们的地方,正是我们最脆弱的一方面。我们都很脆弱——我们很孤独,却又害怕亲密的关系。所以我们发明出社交网站和社会性机器人这样的技术,使我们可以在不需要真正友情的情况下,体验被关心和陪伴的幻觉。"
当笛卡儿说"我思故我在"的时候,独处与冥思是对自我的探索,以获得自我的完整性。现在,我们如此习惯于连接状态,以至于独处变成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即使只有几秒钟,人们也会变得焦虑、恐慌、坐立难安,随时准备掏出手机,分享关于自己的想法与情感。以前的情况是,"我有了一个想法,我想打电话告诉别人";现在则是"我想要有个想法,所以我需要发短信告诉别人"。
网络时代的价值观是"我分享故我在"——我们并不想在真正亲密的意义上靠近一个人,但一旦断开连接,切断分享,自我也随之消失。
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编辑:劳申玥
❤❤❤第127天,分享是为了亲密连结而不仅仅是存在❤❤❤
★号外!最好的职场心理类电子月刊《修齐·心资源》第11期发布了~~
本期主题“爱自己”,我们将从生活工作各个方面来关注自我的话题,希望大家喜欢!
APP下载地址:http://p.zo365.cms.pangzhi.com.cn
★以下是来自朋友们的分享~如果你有兴趣测试一下自己的孤独指数,向【修齐健康】公众账号发送数字“0605”即可查看《UCLA孤独量表》。
「依琳elyn」
孤独指数46,可是孤独比受伤害更可以让人忍受一点
我们关注职场人群心理健康,分享积极的生活态度和高效的工作方法,传播心理学知识,欢迎与我们同行!
快速关注:右上角菜单→关注官方账号
如何分享:右上角菜单→分享到朋友圈/发送给朋友
导航信息:发送“?”或“h”
八点档心理精选阅读,让我们生活得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