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习得性无助?

标签:
习得性无助心理学实验我爱心理学健康 |
分类: 我爱心理学 |
请看下面这个经典的“习得性无助”实验:
1975年,心理学家塞里格曼用狗做实验,生动地演示了绝望心境形成的过程。
塞里格曼把狗分为两组,一组为实验组,一组为对照组。
实验过程
-
程序一:
先把实验组的狗放进一个笼子里,这个笼子是狗无法逃脱的,里面还有电击装置。给狗施加电击,电击的强度能够引起狗的痛苦,但不会伤害狗的身体。实验者发现,这只狗在一开始被电击时,拼命挣扎,想逃脱这个笼子,但经过再三的努力,发觉仍然无法逃脱后,挣扎的程度就逐渐降低了。
-
程序二:
随后,把这组狗放进另一个笼子,这个笼子由两部分构成,中间用隔板隔开,隔板的高度是狗可以轻易跳过去的。隔板的一边有电击,另一边没有电击。当把经过前面实验的狗放进这个笼子时,实验者发现它们除了在头半分钟惊恐一阵子之外,此后一直卧倒在地接受电击的痛苦,那么容易逃脱的环境,它们却连试也不去试一下。
-
程序三:
把对照组中的狗,即那些没有经过前面第一个程序实验的狗直接放进后一个笼子里,却发现他们全部能逃脱电击之苦,轻而易举地从有电击的一边跳到安全的另一边。
进一步的研究
塞里格曼又重新设计了实验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
-
让狗在接受"无法摆脱的电击"的实验之前,先学会如何逃脱电击。方法是先把它们放到可以躲避电击的那个笼子里,当它们接受电击时,只需轻轻一跳,就可以免受电击的痛苦。等到狗能轻易地从笼子的一边跳到另一边时,让它做几次练习,再按照前面介绍的实验程序对它们进行处理,结果发现它们不太容易陷入习得性无助的境地。
关于实验的解释
塞得格曼对无助感产生的原因进行了说明:
(1)当人感到自己的反应和结果没有关系,会产生“自己无法控制行为结果和外部事件”的认知。
(2)接着人会形成“将来结果也不可控”的期待,“结果不可控”的认知使人觉得自己对外部事件无能为力或感到无所适从,自己的反应无效,前景无望,即使努力也不可能取得成果。
也就是说:“结果不可控”的认知和期待使人产生无助感。
正如实验中那条绝望的狗一样,如果一个人总是在一项工作上失败,他就会在这项工作上放弃努力,甚至还会因此对自身产生怀疑,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无可救药。而事实上,此时此刻的我们并不是“真的不行”,而是陷入了“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状态中,这种心理让人们自设樊篱,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自身不可改变的因素,因而放弃了继续尝试的勇气和信心。
来源:网络
编辑:劳申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