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职场白领压力问题已经成为时下最热门话题之一,由于压力因素而导致抑郁、高血压等心身疾病不断见诸报端。猝死、自杀等悲剧事件,更是呈日渐上升趋势。2011年,上海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院在对92个过劳死案例进行分析后,发布报告指出,近年来过劳死发病率直线上升,其中以男性人群居多,IT行业过劳死年龄最低,平均只有37.9岁。那么究竟职场白领的压力源自何方?
据公益机构广州幸福里社区服务中心在一次心理公益讲座上对现场30多家企业近120位职场白领的问卷调查显示:55%的人认为经济问题是他们最大的压力来源。由于行业、企业特性的影响,相同职业职位的酬薪横向差异、消费需求与当期物价及可支配收入之间的博弈,都是造成经济压力的来源,同时半数人认为,源自工作上的压力令他们同感困扰。然而,针对上述压力,现场120人却无一人寻求过专业机构进行适当辅助、疏导,此“零”需求更显示出,白领在压力面前只能选择“硬抗”。其实实质显示,在日益严重的职场压力状况下,正确的压力疏导辅助及渠道的匮乏。
而据相关资料显示,当企业员工长期处在压力缠绕中,会逐步陷入疲劳、厌倦和麻木之中,严重影响工作效率,若压力长期得不到缓解,形成职业倦怠,对工作丧失兴趣与热情,必然对企业员工士气、发展等造成不可预估的严重影响。
职场白领压力问题的日益显著,而与此相对应的,当前各界关注度不足、企业的应对或者缺乏相应的引导、或者是重视不足。据公益机构幸福里社区服务中心廖继斌理事长表示,当前白领心理舒缓渠道缺少正确的指引和干预。理想的状态是:在政府的支持下,公益机构提供社区内企业的初级心理辅助服务,包括减压活动、咨询等。其覆盖面及专业程度有限。而专业机构如医院专科、商业机构等则能很好弥补这一不足。而当前企业则缺乏与时俱进的管理思维,廖理事长认为,当今社会已经进入对话时代,企业在管理上就缺乏与员工之间的对话沟通,更缺乏对员工需求的回应。甚少企业乐意为员工提供全面的压力舒缓机制,更有甚者,以中高层管理人员为样板,以“压力即动力”、“以身作则”等等为籍口,使企业内部充满紧迫、竞争、压抑的氛围。
据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的副教授、人口健康学的博士王存同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表示:中青年过劳死是经济社会转型、竞争加剧、社会压力增大、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这四个因素和个体的因素相互作用、相互交融的一种综合结果。现在需要转换这样一个理念:过去的口号总说,我们要去为祖国献身,但是现在我们要强调为祖国健康工作,一定要自我减压,然后注重一种心理的干预,来缓解工作压力。并且强化一种社会支持。从社会制度上也应该制定一些相应的社会保障,来促进中青年的健康水平。
而中科院心理所特聘EAP专家、上海修齐健康专家顾问李旭博士表示,白领选择自我减压,在缺乏正确指引下,特别是中高层人士,往往将减压功利化,比如高尔夫、保龄球等,往往更多的是以很强的商业洽谈、应酬等目的性为前提,不是为了减压而减压,这种带着很强商业利益期望值的减压,“身心”又如何能真正放松下来?对此,李博士提出,针对当前国内企业对职场压力的认识不足、放任等状况,如何促进企业EAP跨越传统依赖热线、危机干预等手段,以真正柔化员工关系为目的,围绕个体健康、改善各级员工心身健康的企业“保险箱”模式,才是企业长远发展所急需的。
什么是企业EAP?
员工帮助计划(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s,EAP)。是企业组织为员工提供的系统的、长期的援助与福利项目;通过专业人员对组织以及员工进行诊断和建议,提供专业指导、培训和咨询,帮助员工及其家庭成员解决心理和行为问题,提高绩效及改善组织气氛和管理。简而言之,EAP是企业用于管理和解决员工个人问题,从而提高员工与企业绩效的有效机制。
管理的核心是人的管理,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的竞争,企业最大的财富是健康、幸福、高效的员工。企业员工面对激烈的竞争和工作的压力,容易出现心理紧张、挫折感、痛苦、自责、丧失信心等不良心理状态,心理教育疏导十分必要。在世界500强中至少80%的企业为员工提供心理帮助计划(EAP)。
对企业来说:1、帮助组织提高生产效率,减少缺勤及旷工率,降低事故发生率,减少医疗成本,提高员工忠诚度,树立企业人文关怀的形象;2、帮助员工降低工作压力,增进身心健康,改善人际关系,提高工作绩效,促进工作生活平衡,提高生活质量;3、帮助管理者更有效的领导整个团队,有效处理员工下属之间的关系,有更多的时间关注其他问题,减少员工的投诉等。
对员工来说:帮助员工解决使工作业绩产生影响的诸多问题,如:工作压力、人际关系、亲子教育、恋爱婚姻、家庭关系、情绪低落、焦虑不安等等。
加载中,请稍候......